一、普通話的概念和演變曆程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當今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
我國古代的通用語言在周秦時期稱為“雅言”,兩漢時期稱為“通語”,唐宋元時期稱為“白話”,明清時期稱為“官話”,民國時期稱為“國語”。普通話是在以上不同時期的民族共同語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二、語音的基本要素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包括音高、音強、音長、音色四個基本要素。
(一)音高:音高是指聲音的高低。它決定於聲帶振動頻率的大小,即在一定時間內振動次數的多少。頻率的大小和聲帶的長短、厚薄、鬆緊有關。聲帶短而薄,振動快,控製緊,聲音就高,這也是女子和兒童發音偏高的原因;反之,聲帶長而厚,振動慢,控製鬆,聲音就低,這也是男子發音偏低的原因。所以一個人聲音的高低是通過控製聲帶的鬆緊,調節震動的頻率形成的。
音高有區別語氣和字意的作用。如“由我來寫。”和“由我來寫?”這兩句話的語氣差別,再如“媽、麻、馬、罵”四個字的聲調差別,實際上就是由於音高的不同造成的。
(二)音強:音強是指聲音的強弱。它和說話時用力的大小,氣流的強弱有關。用力大,呼出的氣流對聲帶的衝擊力強,聲音就強,反之,聲音就弱。音強也有區別字意的作用。例如“簾子”和“蓮子”的區別,主要是通過“子”字發音時的強弱區分開的。
(三)音長:音長是指聲音的長短。它取決於聲帶振動時間的長短。聲帶振動時間長,聲音就長,反之則短。音長在普通話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語氣。如同一個“啊”字,表示答應時,發音比較短,表示沉思或感歎時,發音比較長。
(四)音色:音色也稱音質,是指聲音的個性和特色。發音體不同,發音方法不同,或者發音時共鳴器的形狀不同,都可以形成不同的音色。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同一個人也可以通過改變發音方法或共鳴器形狀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
三、發音器官的作用
人的發音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兩部分組成的。
(一)呼吸器官主要包括以肺為中心的胸腔、橫膈膜、腹腔與腹肌
氣息是發音的原動力。
肺是呼吸器官的中心。肺容積量的改變是靠自身的伸縮性和在胸腔周圍肌肉群的協助下完成的。
胸腔的容積量主要依靠自身肌肉群的彈性和肺下麵的橫隔膜的收縮來調整的。
腹腔和腹肌也是氣息的動力源之一。腹腔對氣息的控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氣沉丹田。丹田氣的控製主要依靠腹肌的力量。一般通過仰臥起坐的方式加強腹肌的控製力。
橫膈膜起著調控胸腔和腹腔容積的作用。橫膈膜上升,腹腔容積量變大;橫膈膜下降,胸腔容積量變大,所以一定要鍛煉好橫膈膜的控製力。人們一般常用狗喘氣的方法來增強橫隔膜的彈性。
所以有聲語言藝術一般采用比較完美的胸腹聯合呼吸法來完成發聲運動,也就是在肺、胸腔、橫膈膜、腹腔與腹肌的相互配合下,完成輸送氣流,使發音體發出各種聲音的任務。
(二)發聲器官主要是指聲帶以及輔助完善發聲的口腔、胸腔、鼻腔及頭腔等一些共鳴器官
聲帶是發聲器官的發音體,借助於鬆緊、顫動發出聲音。所需的聲音隻有經過不同共鳴器的調節才能獲得滿意的音色。
口腔是聲音的主要共鳴器管。各種聲音主要是通過舌、唇、下頜、軟齶的不同動作對口腔形狀的改變實現的。例如舌可前伸、後縮、升高、降低、平伸、翹卷,唇可以圓可以扁,下頜可開可合,軟齶可上升或下降。口腔共鳴又稱“中音共鳴”,能使聲音明亮結實、字音圓潤清晰,適於表現陳述、描寫、抒情、議論等節奏適中、濃度一般的感情。
胸腔是輔助口腔美化聲音的共鳴器。氣管與支氣管和能張能縮的胸腔一起構成胸腔共鳴。胸腔共鳴又稱“低音共鳴”,能夠增加低泛音,使聲音聽起來洪亮、渾厚而有力,適於表現莊重、嚴肅、悲憤、深沉等節奏比較舒緩的感情。
鼻腔也是共鳴器官。它同口腔依靠軟齶和小舌頭隔開。說話時,如需口腔共鳴,則軟齶和小舌頭上升將鼻腔通路堵塞,如需鼻腔共鳴,則軟齶和小舌頭下垂,關閉口腔通路。在發口音時,微量的鼻腔共鳴能使聲音柔和而有光彩。
在發高音、強音時,能引起鼻腔和鼻竇的共鳴,這時頭部能感到震動。這種鼻腔共鳴又稱為“頭腔共鳴”。頭腔共鳴又稱“高音共鳴”,能夠產生“金屬聲”,使聲音高亢,適於表現興奮、緊張、喜悅等節奏強疾或輕快的感情。
人們常采用三腔共鳴的方式來發出感情所需要的聲音。所謂三腔共鳴,就是聲音以胸腔共鳴為基礎、以口腔共鳴為主、以頭腔共鳴為輔的共鳴方式。
四、語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節:音節是語音的基本結構單位,也是人們在聽覺上能夠自然感覺到的一個語音片段。一般來說,一個漢字的讀音就是一個音節,所以習慣上也把音節稱為字音。例如,“霜葉紅於二月花”包括七個漢字,在語音上也就是七個音節。現代漢語的音節一般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
(二)音素:組成音節的最小語音單位稱為音素。每個音節至少有1個音素,最多4個音素。例如:啊(ā),1個音素;波(bō),2個音素;敗(bài),3個音素;黃(huáng),4個音素。
(三)元音:發音時,如果氣流振動聲帶並且通過口腔時不受阻礙,發出的聲音響亮,這樣的音稱為元音。元音包括a、o、e、ê、i、-i(前)、-i(後)、u、ü、er,共10個。
(四)輔音:發音時,如果氣流在口腔裏受到阻礙,必須克服阻礙而發出的音稱為輔音。輔音包括b、p、m、f、d、t、n、l、g、k、h、j、q、x、zh、ch、sh、r、z、c、s和ng,共22個。
(五)聲母:聲母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如“爸(bà)”中,b為聲母。音節的開頭如果沒有輔音,也就是沒有聲母,習慣上稱為“零聲母”,如“啊ā”。普通話的21個聲母都是由輔音充當的(ng除外)。
(六)韻母:韻母是指音節中聲母後麵的部分。例如,“馬(mǎ)”中,a就是韻母。
(七)聲調:聲調是指整個字音高低、升降的變化。聲調有區別字意的作用。例如,“mā媽、má麻、mǎ馬、mà罵”這四個字的聲母、韻母都相同,隻是聲調不同,表示的意思也就不一樣。
(八)調值:調值也稱調形,是指字音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形式,即聲調的實際讀法。普通話的調值采用五度標記法來表示,分為高平調(55)、高升調(35)、降升調(214)、全降調(51)四種形式。
(九)調類:調類就是把調值相同的歸納成類。調值決定調類,因此普通話的調類也有四個: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陰平”發音時,聲音高而平,即55調。如“鮮花”“中央”。
“陽平”發音時,聲音由中音升到高音,即35調。如“人民”“荷塘”。
“上聲”發音時,聲音由半低降到最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即214調。如“友好”“展覽”。
“去聲”發音時,聲音由最高降到最低,即51調。如“勝利”“祝賀”。
五、普通話聲母的分類和發音要領
(一)普通話聲母按發音部位的異同可分為7種
雙唇音(b、p、m):上唇與下唇閉合形成阻礙,然後除阻。
唇齒音(f):上門齒接近下唇形成阻礙,留一條窄縫,除阻時氣流從窄縫中擦出。
舌尖前音(z、c、s):舌尖接觸或接近上門齒背形成阻礙,然後除阻。
舌尖中音(d、t、n、l):舌尖抵住上齒齦(即上牙床)形成阻礙,然後除阻。
舌尖後音(zh、ch、sh、r):舌尖翹起,抵住或者接近前硬齶形成阻礙,除阻時氣流擦出。
舌麵音(j、q、x):舌麵前部抵住或者接近硬齶前部形成阻礙,然後除阻時氣流擦出。
舌根音(g、k、h):舌根抬起接近軟齶形成阻礙,然後除阻時氣流擦出。
(二)普通話聲母按發音方法的不同特點可分為三大類
1.第一類是按發音時構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式可分為五種:
塞音(b、p、d、t、g、k):成阻時,發音部位的兩點緊閉,氣流在口腔中蓄勢待發;除阻時,緊閉部位突然打開,氣流衝出,爆破成聲。
擦音(f、s、sh、x、h、r):成阻時,兩個發音部位接近,中間留有縫隙,所呼出的氣流從縫隙中擠出,摩擦成聲。
塞擦音(z、c、zh、ch、j、q):成阻時,發音部位的兩點緊閉,阻住氣流;然後發音部位逐步放開,形成一條縫隙,氣流從縫隙中擠出,摩擦成聲。
鼻音(m、n):成阻時,發音部位的兩點緊閉;這時軟齶和小舌下垂,鼻腔通路打開,氣流振動聲帶後不能從口腔通過,轉道鼻腔流出,發出鼻音。
邊音(l):成阻時,舌尖抵住上齒齦(即上牙床);然後聲帶振動,氣流從舌頭兩邊通過,發出邊音。
2.第二類是根據發音時聲音是否顫動將普通話聲母分為濁音和清音兩種:
濁音:發音時聲帶顫動的為濁音。濁音隻有4個:m、n、l、r。
清音: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是清音。出四個濁音聲母外,其餘17個聲母均為清音。
3.第三類是按發音時呼出氣流的強弱,可以將普通話聲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分為送氣音和不送氣音兩種:
送氣音:發音時呼出的氣流較強,包括p、t、k、c、ch、q,共6個。
不送氣音:發音時呼出的氣流較弱,包括b、d、g、z、zh、j,共6個。
(三)根據以上不同分類,可將普通話聲母的發音要領歸納如下
b:是雙唇不送氣清塞音。發音時,雙唇閉合,阻塞氣流;軟齶和小舌上升,堵住氣流通往鼻腔的道路;然後雙唇突然打開,使蓄積在口腔裏的氣流爆發而出。例如“奔波”“斑白”。
p:是雙唇送氣清塞音。發音情形和b基本相同,隻是在除阻時氣流較強。例如“批評”“品牌”。
m:雙唇濁鼻音。發音時,雙唇緊閉堵住氣流,軟齶和小舌下垂,鼻腔通道打開,氣流振動聲帶後從鼻腔中流出,發出聲音。例如“美妙”“明媚”。
f:是唇齒清擦音。發音時,上齒和下唇之間留有一條縫隙;軟齶和小舌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從從唇齒之間的縫隙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奮發”“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