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講 朗誦作品個案辨析(1 / 3)

本章對幾篇經典名作的見解與體會,重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考證和活用理論。這種操作層麵的交流,或許更有益於朗誦水平的提高。其中的分析表述,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敬請讀者諒解並指教。

第一節 《桃花源記》朗誦辨析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shǔ)。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xī)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jiàn)隔(gé)。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jiē)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這篇文言文在敘事、寫景、狀物等方麵有很高的藝術技巧。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把故事講述得撲朔迷離,引人入勝,雖是虛構,卻很逼真。描寫桃花林的奇美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恬靜優美,筆墨簡潔,充滿詩情畫意,也曲折反映了當時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朗誦這篇文章一定要把案頭工作做好:清除障礙(容易讀錯的字要在文中標出正確讀音),理解深透。那麼如何理解才算深透呢?就是逐句進行梳理。接下來對全文做簡要分析。

第一自然段:第一句中,“晉”指朝代,“太元”指年號,二者是從屬關係。故讀時“晉”字語勢應抬高、音重些,然後稍挫一下;“太元”一詞語勢應降低平行些、音輕些。這樣就把他們之間的從屬關係表達出來了,語意才是正確的,不應連在一起並列而讀。

第二句中,“緣”是單音節詞,相當於現在“沿著”一詞,故需拖長到兩個音步的距離補足語意,起步應比“溪行”的語勢略高些,以體現出在溪水邊行走的樣子;“忘”也是單音節詞,在此句是重音,語勢要高起,音重些,稍頓之後用下山語勢處理“路之遠近”。

第三句“忽逢桃花林”語速要快些,以顯示“突然”的意思;“數百步”三字稍拖長,需頓開表達,語勢要高些,這樣會顯出“目測距離”的判斷感;“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語速要慢,聲音需有描摹感,如同驚奇欣賞的樣子。

第四句中,“甚”字是重音,語勢應在高處,音重些;“窮”字是重音,語勢需上行拖長兩個音步,把“走到盡頭”之意補足。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中“仿佛若有光”發音要靠前些,語速要快些,要有突然發現奇景並欲一探究竟的願望。

第二句中“初極狹”的“初”字不能隨便放過去,要拖長,以顯示行走一段距離並作出判斷的感覺,這樣才能和“才通人”(“才”字要強調)的語意相連接。

第三句中的“豁然開朗”要有發現新大陸的欣喜感,發音靠前些,語速快些。

第四、五、六、七句語速要慢些,聲音要有描摹感,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三自然段:第一句中的“大驚”語勢要高,音要重,聲音要描摹出村裏人沒有心理準備,有些驚慌新奇的神情。

第二句的“具”字要拖長些,因為這是回答多人的問話,不是一個人,音太短了,語意就不對頭了。

第三句的“設酒殺雞作食”是三個並列的準備招待客人的行為,語速要慢,聲音要斷開;如連在一起比較快速地處理,就表現不出“忙亂中準備”的生活場景了。

第四句中的“聞”和“鹹”是重音,要強調。

第五句中“妻子”是指“妻”和“子”兩個人,要斷開表達,音稍長些;“遂”字是“於是”的意思,音要拖長些,停頓一下,千萬不能和“與”字連在一起讀,如此意思就不對了。

第六句要表達出“武陵人”驚訝、不可思議的樣子。

第七句中的“皆”字要拖長些,以顯示是所有人,如果很短促的發出來,語意就漂浮了。

第八句中的“各”字是指“每一家”的意思,要突出,不能前後粘連。

第九句的“停”字的語勢需拖長些,以突出停留時間比較久之意;“辭去”不要連讀,應斷開一點,“辭”字也要拖長,以表現和多人告別的情景。

第十句的“此中人語雲”的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囑咐他說”;應在“此中人”處斷開,不應斷為“人語雲”;“語”是名詞作動詞,在此處應是“囑咐他”或“告誡他”的意思,故應讀去聲,後麵省略了代詞“之”字。

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處處”二字要做重讀處理,以強調每一處都要做記號的意思。

第二句的“說如此”中,“說”字需拖長兩個音步,以表示說的內容比較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如此”要用肯定的語氣,以表示說的都是真的,沒有說謊。

第三句的“太守即遣人隨其往”語速要快些,“即”字發音要短,以顯示太守急迫的心情。

第五自然段:第一句“欣然規往”中的“欣然”應有欣喜的感覺,發音要靠前些,不帶感情的處理就不符合語意了。

第二句“尋病終”要略帶惋惜語氣,“尋”字音略長一點,表示“不久”之意。

第三句的“後遂無問津者”中,“後”和“遂”是兩個單音詞,意思相當於現在的“後來”與“於是、就”,兩個字發音要拖長,中間斷開,“遂”字語勢應抬高,不能連在一起讀成一個“合成詞”,這樣語意就不對了。

這樣的準備工作做細致了,對此文的再創作也就完成了一半。朗誦時要體會作者那種尋幽探秘的好奇與向往的心態,充分發揮聲音的描摹作用,讓聽眾如同親身經曆一樣。如此,成功的朗誦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節 《將進酒》朗誦辨析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古人常用流水比喻時間的流逝,或借此抒發自己的愁緒,本詩首句便是這個意思。但有些人常常望文生義,一看到有黃河之水的壯闊有酒仙李白的豪飲,就武斷地采用豪放的語言形式和醉態的形式表演進行朗誦,這是不對的。

公元752年李白在嵩山友人元丹丘處所作的這首詩並不是一首泛泛的勸人飲酒之作。《將進酒》表麵看起來是在描寫李白豪飲高歌、狂放不羈的形態,實際上是作者在借酒消愁,歎惜光陰一去不複返,自己寸功未建已白頭的現實,抒發自己壯誌難酬的萬古愁緒,這是詩情的主基調。點綴其間的狂放之形、激憤之情和消極、自信相互交織的矛盾心態都是這種悲苦愁緒在長期受到壓抑時瞬間釋放的極端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