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講 朗誦作品個案辨析(3 / 3)

這首豪放詞是剛剛長征勝利的毛澤東在1936年2月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高塬”(陝北特有地貌)觀察地形時,詩興勃發的神來之筆。此作感情奔放、意境壯美、氣魄宏大,不愧為千古絕唱。

朗誦此文應注重以下三點:

一、站在“詩人”的角度去體會、把握作者行文時的心態。表達作者當時之情感是朗誦再創作的準繩,所以對作者身份的把握不能錯位。朗誦者一定要把自己融化為那個當年的豪氣萬丈的詩人身份的毛澤東,化詩人“指點江山、胸懷天下”的心聲為自己的誌向,這樣才會有生動形象的表達。有些人常常從作者建國後偉大領袖的角度,以一種居高臨下、俯瞰一切的心態進行創作,由此導致了內容和聲音的脫節:或造成語言形式的偉大、或形成身心融不進作品的剝離感,使有聲語言陷於膚淺的表達狀態,這是不對的。

二、要注意內心視像的“虛實感”。上闋是毛澤東由眼前之景引發了“視通萬裏”的想象,畫麵的虛實感非常強烈分明。

第一句既是實寫又是虛寫。“北國風光”宜用中速、結實而不太高的實音、下山式語勢處理;對“千裏冰封”用上山式語勢處理,中速,“千裏”用實音,“冰封”音略虛些;對“萬裏雪飄”采用對勾式語勢,“萬”字語勢的起點應高些下行,用力噴彈出去之後,立即接“裏”字,“裏”字語勢略下行延長,音虛些,“雪飄”音以虛為主,雪字語勢沿降勢下行後迅速上揚接飄字,“飄”字語勢上行,音長而漸輕。朗誦時應在一種若有所思、神態莊重的氣氛中來描繪出萬裏北國大雪紛飛的壯美景觀。

第二句完全是想象中的、有真實感的虛寫。“望長城內外”的“望”字,在此處叫“一字逗”,意思是它統領下麵的七句話,和後麵的景象屬於“統屬”關係,所以應該有一個較大的停頓,語勢應稍長、斷開,這樣才能顯示下麵的景象都是“望”的對象;“惟餘莽莽”宜用慢速,音先實後虛,語勢先略上行後再平推之後略下行,應有望不到頭的縱深感;“大河上下”用實音、中速、上山語勢;“頓失滔滔”用下山語勢,“頓失”語勢略低於“上下”,音實快速,以顯示寒冷快速的擴張感,“滔滔”音虛慢速、間隔開、下行以顯示寒冷的凝固感。這句話既是對上句的補充,也是為下句微觀的動態描寫做鋪墊,聲音中要有一種靜態的、深沉的、宏觀的厚度感。

第三句文字角度是以動寫靜,實際是在刻畫詩人的心理活動,所以對聲音來說是虛寫。此時,作者的心情極度興奮,眼前之景仿佛已經變成了他領導之下的千軍萬馬,在和“天公”一決高低。此句的妙處在於既引出了下句“對未來”的憧憬,也為下闋詩人表達出宏大的誌向埋下了伏筆。所以朗誦者要在如同看到“風卷紅旗如畫”的動人場景裏,以一種愉悅的心態來描摹眼前的景色,表達作者的心聲。“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應用波浪語勢,發音略靠前,中速,實音但不要太高;“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中,“天公”語勢應略高些,“試比高”的語勢應低於天公二字,略下行,語氣要堅定,心態要昂揚,千萬不要搞形式主義,用高聲大嗓去“實寫”,因為這是想象的“虛寫”。

第四句從文字表麵來看是作者對眼前雪景的一種遐想,實際上是對未來宏圖的憧憬與展望,抒發出了革命必勝的萬丈豪情與堅定信念,所以要用這種心態來潤色此句。具體地說,“須晴日”應有盼望感、思維感,語速慢些;“看紅裝素裹”應有欣喜感,語速要快些;“分外妖嬈”語勢抬高,要有宏闊的描摹感、期待感,“分外”用不太高的實音強調,“妖嬈”二字語勢要分別拖長略上行,聲音以虛為主,虛中略實。此句是上闕的頂點,稍長停頓之後以引起下闋。

三、不能用“讚美”或“鄙屑”的語氣來處理對人物的評價。用“是否有知識”的標準來衡量、評價一個人,是毛澤東的一貫原則,這裏也不例外。

下闋是毛澤東因“江山如此多嬌”而觸及了思接千載的回溯,故滄桑的回溯感、品評的思維感充溢在語流之間。

第一句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江山如此多嬌”的表達要有穩重感、欣賞感、總結感,中速,用上山語勢;“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聲音要有肯定感、期待感、參與感,前快些後慢些,用下山語勢。

第二句和第三句是毛澤東在用中肯的態度和惋惜的語氣來評價這些自己欣賞的、有一定曆史功績的人物的,盲目地“讚美”或“鄙屑”人物都是對作者本意的偏離。作者把這些帝王作為參照物,目的是為抒發自己想做出前無古人的業績之理想做鋪墊,但不要把“鋪墊”這種行文技巧誤解為“瞧不起”。相反,毛澤東是很看得起這些人的,如果連這些人都瞧不進眼裏,不是顯得他太膚淺了嗎?如用鄙視不屑的語氣處理,毛澤東的偉人胸懷何以表現呢?

第四句作為“詞眼”是全文的高潮,一定要處理好。“俱往矣”句中的語氣要斬釘截鐵,朗誦“俱”字時要有以上幾個帝王的影像逐次倏忽而過的形象感,思考感,它的語勢應拖長下行2——3個音步,音重些,這樣才能補足其“包含多個帝王”的語意,“往矣”應快些、響亮些,以顯示這些人都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從而為下句做好充分的心理鋪墊;“數風流人物”的每一個字都要強調,在上行語勢中,像錘子一樣砸下去;“還看今朝”要用略向上的平行語勢,“還看”處停頓一下,“今”和“朝”字要分別拖長約3個音步,中間要“就氣”不要換氣,以保證連貫性。此時,眼前似有千軍萬馬滾滾向前的景象,詩人的“昂揚之氣”“風發之態”盡在其中,聲音需完全放開(不要破音),把作者的抱負與滿腔激情一瀉而出之後戛然而止。如此,留給聽眾的將是無盡的餘味。

第五節 《鄉愁》朗誦辨析

鄉愁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971年,思鄉情切的餘光中在台北舊居完成此詩。這首道出了兩岸同胞共同心聲的《鄉愁》是中華民族最深的“情感傷疤”。

朗誦時要體會作者略帶憂傷的回憶心態,采用節奏舒緩的語調。要抓住四個表示時間的詞彙來“勾勒”作者的思維軌跡,把漸次遞進的情感放進去,這樣才會有貼切自然的情感抒發。

第一句在“母親”二字中要加入微量“思念的溫暖”的情感;第二句在“新娘”二字中應滲入些許“期盼的欣喜”之情感;第三句在“母親”二字中要把憂傷的情感提升到“痛徹心扉的絕望”的高度,運用一點“顫音”技巧。

第四句中應把譴責的感情主要揉進“淺淺”二字中並抬高語勢加重音量;把渴盼統一、回歸的情感融在“大陸”二字中,並把“大”字語勢拖長上行然後“陸”字略下行後平推一點;“在那頭”三字要加入“遙遙無期”的感覺並分別平推、拖長、斷開、略下行,結束。

這首詩雖然很短,但是朗誦難度很大。隻要把以上要點把握好,還是能夠朗誦出味道來的。切不可因為短小而隨意重複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