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講 朗誦和相關領域(1 / 3)

第一節 朗誦和姊妹藝術

朗誦是各種有聲語言藝術的基礎。作為一種純粹的語言藝術,在傳達思想感情的真摯性與細膩性方麵,恐怕沒有哪一種語言藝術能夠和朗誦相媲美。為了更全麵地理解朗誦,我們有必要簡略了解與其相關的話劇、戲曲、評書、演講、播音、配音這些有聲語言藝術以及古代的吟誦、語文教學中的誦讀。

一、話劇

我國現代朗誦藝術誕生於西方的話劇。

話劇在西方被稱為戲劇,自1907年被李叔同等人引入國內後,曾被稱為新劇或文明戲。為了和我國原有的戲劇相區別,1928年,戲劇評論家洪深提議將這一新的藝術品種命名為“話劇”,隨即這一名稱得到廣泛認同並延用至今。

話劇是以生動的對白和獨白為主,以體態語、化妝、服飾、道具、布景、燈光、音效等表現形式為輔,並通過具有一定情節的戲劇衝突來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舞台表演藝術。

話劇藝術最擅長表現人物複雜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演員的創作和觀眾的欣賞是在同一個時空進行的。這種真實的現場感能夠強化情感的直接感染力和震撼力,將觀眾的情感境界引入到思索人生的哲理層次。

正是受話劇這一特點的啟發,國人才發現“獨白”這一朗誦語態在宣泄情感方麵的獨特作用。於是原來附屬於私塾教學和戲曲藝術的朗誦才在時代的召喚下最終登上了藝術的殿堂,它幾千年以來所蓄積的藝術能量終於隨著民眾的覺醒而迸發。

二、戲曲

我國的傳統戲曲又稱戲劇,是受印度戲曲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舞台表演藝術。

宋代的時候,印度戲曲開始進入我國,最初流行於國內的永嘉地區(即今天的溫州),被稱為“永嘉雜劇”或“永嘉戲文”。

這種外來的戲曲和我國本土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服裝、武術、雜技、工藝等藝術形式融合之後,經過近千年的傳承演變,如今已經繁衍出了包括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等在內的三百多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種,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在長期的實踐中,藝人們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吐字用聲的規律。朗誦所注重的字正腔圓的吐字功夫、聲音和氣息的運用技巧都是從我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中借鑒過來的。

三、評書

評書又稱“講古”,源於民間的說唱藝術,出現於宋代,盛行於清代,多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是一種口頭講說曆史和人物故事的表演藝術。

現代評書采用普通話說書,注重用氣、吐字、發聲和手、眼、身、步與故事情節的配合,語言講究繪聲繪色的敘述性和描摹性,通過激發觀眾的想象力來完成藝術創作。

評書和朗誦在通過自然、多變的語言樣態營造身臨其境的虛擬環境上有著很大的相通性。從評書對語言技巧的運用上可以吸取許多朗誦的營養。

四、演講

演講是一門古老的語言藝術,大約誕生於公元前4世紀左右的古希臘,是現代朗誦藝術的起源。西方話劇藝術傳到中國之後,也將其從演講中吸收的獨白語態帶了進來,從而間接啟發了我國現代朗誦藝術的興起。

演講又稱講演或演說,是指在公眾麵前,針對某個具體問題,態度鮮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的一種有聲語言藝術。

演講目的在於通過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對民眾進行宣傳鼓動。其主要藝術特色在於以講話的邏輯力量來征服聽眾。

演講在語言技巧和體態語的運用上和朗誦有極大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但朗誦和演講的界限還是經緯分明的。如果朗誦以演講詞為再創作對象,這樣的朗誦應該說是一種模擬演講,或者說是朗誦的一種特殊形態,它隻能比作者的原創演講更藝術、更形象,更有感染力。

五、播音

播音是指播音員、主持人利用有聲語言,通過廣播、電視發布各種信息的一種語言藝術。

狹義的播音僅指新聞播音;廣義的播音包括工作者在媒體上的各種有聲語言創造活動。

我國的播音事業始於1923年1月23日上海《大陸報》創辦的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台。1928年8月1日,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建立了第一家國營廣播電台。1940年12月30日,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建立起了新華廣播電台。

如今經過幾代人的經驗積累,並伴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迅猛發展,播音已經成為我國影響力最為廣泛的有聲語言藝術,並形成了以首都北京為中心的“播音文化”。

播音和朗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對嘴功和普通話有著嚴格的要求,都反對沒有思想感情的固定腔調,都強調語言技巧的活學活用,都有相同的藝術規律;相互之間有很大的包容性。包含在播音中的許多電視專題片的解說其實就是一種聲畫藝術相結合的朗誦,20世紀80年代陳鐸、虹雲解說的《話說長江》應該說是現場朗誦向虛擬朗誦成功轉型的標誌。

雖然二者之間有著極大的共通性,但區別也是很明顯的。和朗誦語言的誇張性相比,新聞播音有著規整性的特點。這是由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決定的。向公眾客觀地傳達真實的信息是播音員的職責,這就決定了播音員態度感情的理智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語勢起伏不大、基本勻速的播報狀態。但其實在播音員內心依然有一種積極的表達態度,語言的流程仍然是一種波浪式運動,隻不過這種起伏運動相對平穩,表麵上給人一種“規整性”的感覺罷了。

新聞的時效性決定了新聞播音在實際操作時往往是“急就章”,不會給播音員過多的準備時間。這就要求播音員要把功夫下在平時,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依然能夠保持行雲流水般的播報水平。

而一般情況下,朗誦可以有充足的準備時間,但在作品的理解上卻比新聞播音難度大。新聞的客觀性決定了它的語言一般沒有“潛語”的威脅,隻是語法邏輯上的推敲,隻要掌握了一定的語法知識,理解起來相對來說容易一些。

而朗誦對潛語的挖掘,需要朗誦者具備豐厚的文學素養和深廣的人生閱曆,這無形當中增加了朗誦的操作難度。如果沒有基礎條件、沒有興趣與愛好、沒有長時間的文化浸染,難以較好地完成朗誦的再創造過程。

六、配音

我國的配音藝術開始於新中國成立後對外文化交流時所引進的外國譯製片的角色配音,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最為火爆,並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配音文化”。

配音最初是指運用各種語言技巧來刻畫、塑造電影中的人物性格與形象的一種有聲語言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它的內涵已經擴延到了廣告配音、電視劇配音等領域。

配音藝術講究通過揣摩人物的心理來融入角色,抓住角色的性格特征來表現角色。這些背後工作也和朗誦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

七、吟誦

吟誦是在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教文化的大量湧入,受僧人唱誦佛經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唱誦詩歌的獨特方式。

我國自古就有唱誦詩歌的傳統。墨子所說的“誦讀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便是古人在音樂的伴奏下,對《詩經》邊舞邊歌的“唱誦”。但無伴奏伴舞的詩歌“唱誦”則始於吟誦。

唐代時,吟誦一度在文人誦讀中占據了統治地位,宋代的時候,逐漸下降到和傳統誦讀平分秋色的地步,直到清朝末年新式學堂興起後,才悄然退出了曆史舞台。

吟誦也被稱為吟唱、吟詠、吟哦或詠歎,內容最初僅限於簡短的絕句和律詩。

吟誦由於符合了兒童好奇好唱好玩的天性,逐漸成為了過去私塾啟蒙教育的一種主要手段。等孩童長大後,這種誦讀方式自然內化為自身推敲、修改、理解、欣賞詩句時的一種輔助形式。所以說,古代盛行吟誦之風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源於時代、師承、地域和個體的差異,我國的吟誦在腔調上形成了眾多的流派。但不管哪種流派的吟誦,都是在幾種模式化的、相互關聯的基本調的基礎上,依據詞句的音韻和情感做一些微調而已。現在看來,吟誦這種古人自娛自樂的個體行為,由於拘泥於語言的音韻形式,對思想感情的表達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