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上開設朗誦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用藝術觀念優化教學理念,不僅能夠改變當前“滿堂灌”的落後現狀,還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格素養,完成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和道德培養並重”的雙重使命,所以普及朗誦藝術應該是我國語文教學將來的一個必然趨勢。
第三節 朗誦和文學創作
朗誦和文學創作的關係最為密切,這種密切關係在詩歌創作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朗誦既是詩歌推介的主要手段,也是詩歌創作的主要推動力量,更是各國文化相互交流時的主要實現方式。
朗誦有著強大的傳播力量。印度大詩人泰戈爾1912年到倫敦宣傳他的詩集《吉檀迦利》時,正是借用了朗誦的形式才得以獲得巨大的成功。他在英國著名詩人葉芝和旅英的美國詩人龐德的幫助下,在詩人羅森斯坦家開辦了一個詩歌朗誦會。泰戈爾聲情並茂的朗誦征服了在場的各大名家。隨即在第二年,即1913年,他便成為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朗誦也是繁榮詩歌創作的重要推手。朗誦在歐美、日韓等國家,尤其是在大學校園裏,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巨大的消費群體。例如美國大學裏就非常盛行朗誦,經常舉辦各種朗誦活動,我國詩人北島就曾經和因朗誦《嚎叫》一詩而一舉成名的詩人艾倫金斯堡在美國大學裏同台表演過朗誦節目。再如2011年,北京師範大學主辦了“語詞的光焰——中外詩人詩歌朗誦會”,2012年,北京外國語大學也舉行了“中國——加拿大詩歌朗誦交流會”……可以這樣說,當前全世界朗誦活動的風起雲湧,詩歌朗誦的蔚然成風,為詩歌創作的興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這一點也可以從近年來我國詩歌朗誦活動的日益活躍中見出端倪。自2000年北京大學成立我國第一個詩歌節——未名詩歌節,2005年文化部和中國作家協會等主辦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中國詩歌節”以來,各種詩歌朗誦活動層出不窮,相繼在北京、香港、廣州、深圳、馬鞍山、常德、肥西、成都、江油、羅江、東莞、滎陽、杭州、海寧、衡陽、煙台、西寧、天津、德令哈等地蓬勃延展開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的詩歌創作又重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麵,同時也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創作詩人。例如2013年5月份獲得香港詩歌協會圓桌詩社“2012年度新人獎”的年輕女詩人陸燕薑,在2013年10月第四十二屆波蘭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上,榮獲“最佳作品獎”的我國青島詩人毛秀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朗誦還是溝通世界不同文化的媒介與橋梁。在國外,朗誦不僅一直是詩歌存在的一種重要承載形式,而且也一直是各種詩歌活動所采取的重要表現形式,幾乎任何詩會都離不開朗誦。這正如朱光潛先生之言——“誦詩在西方已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戲劇學校常列誦詩為必修課,公眾娛樂和文人集會中常有誦詩一項節目”。目前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國際詩歌節在全世界有近二十個,分布在馬其頓的斯特魯加,法國的巴黎,荷蘭的鹿特丹,德國的柏林,波蘭的華沙,中國的青海,加拿大的魁北克,美國的舊金山,古巴的哈瓦那,哥倫比亞的麥德林,以及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秘魯、蒙古等國家。在這些大型的詩歌盛宴中,朗誦也在用聲音的狂歡承擔著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對話的光榮使命。
現如今,朗誦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藝術形式。縱觀全世界,從地球北端的瑞典、俄羅斯,到南端的新西蘭、澳大利亞,從中美洲的海地、墨西哥,到非洲的貝寧、坦桑尼亞……漸成燎原之勢的朗誦對世界文學的創作正在起著莫大的促進作用。朗誦之崛起,正說明世界需要朗誦藝術,中國需要朗誦藝術。
尤其是世風日下的當前中國,更是需要能夠激濁揚清的朗誦,來凝聚時代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當2013年10月22日中國教育部為弘揚國學宣布提升語文科目高考分值的時候,當2013年10月31日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劇組人員在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節目中動情地朗誦起《周總理,你在哪裏》的時候,當2013年11月4日河南衛視“弘揚焦裕祿精神大型情景詩歌朗誦會”拉開帷幕的時候……我們不難看出,在國學熱的升溫中,在精神生活的繁茂生長中,朗誦必將以它燦然迸發的生命力,進一步支撐起文學創作興盛與繁榮的天空。
第四節 朗誦與美學
美學是對生活和藝術經驗的理論總結,並不像常人所理解的那樣玄妙。它是服務於整個社會的,也是服務於藝術的。懂得些美學知識,有益於矯正我們的創作觀念和審美態度,有益於朗誦再創作始終運行在健康的軌道上。
例如:
一、“以形寫神”的理論。這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對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經驗的係統總結,意思是應通過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來表現其內在的精神。朗誦也是這個道理,各種技巧都屬於為表達作品的“神韻”而存在的“形式”,如果這個“形”繪不出“神”來,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懂得了這個道理,也許朗誦愛好者就不會再以動聽的聲音、標準的普通話而滿足了,就不會再玩單純為技巧而技巧的“炫技”遊戲了。
二、“自由創造”的境界。這個“自由”不是“隨便、任意而為”的意思,而是人類在正確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解放自身,以便有計劃地、能動地去改造世界的一種形象表達,其中蘊含著人類無窮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朗誦無定法的境界也就是自由創造的境界,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個有理想的朗誦者就會遵守藝術的創作規律去苦練基本功,深刻理解作品,反複查找不足了。在此基礎上,或許他就會順著感情的脈絡去靈活地運用技巧,而不是亂套死板的“法規”了。
三、“形式美”的法則。形式美是指自然、社會、藝術中,色彩、線條、形狀和聲音等各種形式因素經過有規律的組合後所呈現出來的美。它包含的“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協調、節奏韻律、多樣統一”這些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其中“多樣統一”是形式美最高級也是最基本的法則,目的是讓各種形式因素在豐富的變化中有秩序地、活潑地來表現多彩的內容,從而使所創造的事物達到整體和諧的效果。這一法則在藝術創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自由創造的需求。運用這一原理可以使所創造的事物達到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統一。高明的藝術家總是善於根據創作的具體需求來靈活地運用這一法則,而不是把它看成凝固不變的東西。朗誦再創作不是同樣如此嗎?
四、優美與崇高。作為美的兩種不同形態,“優美”的形象能給人以輕鬆、愉悅、恬靜、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所以諸如“鳥語花香、山清水秀、風和日麗、碧波蕩漾、漁舟唱晚”等一些優美的景象能夠表現安逸、祥和的心態,抒發喜悅、歡快一類的感情;“崇高”的形象能夠給人帶來莊嚴的崇敬感、神聖的道德感和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所以諸如“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威武不屈、披荊斬棘、搏擊長空、怒濤狂嘯、狂風暴雨、壯懷激烈”等一些崇高的形象能夠表現慷慨激昂、悲憤不平的心態,抒發充滿自豪感或煎熬痛苦一類的感情。了解“優美與崇高”,可以幫助我們在朗誦時體會作者或人物當時的心態與心境,從而更好地發揮情感的精神力量。從中也可以知道,朗誦藝術之所以有淨化心靈的作用,就在於它用形象的語言作用於我們的想象力,能夠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鼓舞人們的意誌和毅力,喚起人們對道德、理性、尊嚴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總而言之,學些美學知識實在好處多多。比如懂得一點悲劇,可以讓我們正確對待生活、工作中的挫折;了解一點喜劇,可以讓我們在自嘲中剖析自己的不足……這些知識不僅可以指導朗誦的藝術創造和藝術鑒賞,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美化我們的生活情趣,讓我們過上宗白華先生所倡導的“藝術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