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講 各種文學體裁的朗誦(2 / 3)

文言文這種不同於白話文的特殊規律,實際上對有聲語言的藝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利用聲音的頓挫來調節語勢,多利用語勢的跌宕來滿足語意,這樣方可用自然的語態,藝術性地誦讀出文言文的情意來。許多詞彙如果按白話文詞意理解,很緊湊地去處理,思想感情的表達也就無從談起了。

三、案頭工作的準備需細致

清除障礙的案頭工作一定要仔細:作者、時代等相關背景要了解,每一個字詞的含義、讀音要清楚,千萬不能望文生義,每句話的語氣、語意、句式、修辭要明白,心態、情感、目的要感受到位,字裏行間的所有重音處理,語勢安排、停頓位置、節奏把控都要心知肚明。也就是說,整篇文章的有聲語言設計必須嚴格把關,不能有死角,不可想當然,這樣才能保證誦讀的質量。

四、通過熟讀背誦培養語感

培養語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讀背誦。古代文人為了學會古文,常常把“四書五經”讀得滾瓜爛熟,關鍵在於熟能生巧。三國時的董遇教導他的學生學習經典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清代文人劉大櫆對誦讀的妙用更是體會頗深,他在《論文偶記》中說:“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由此可見,掌握文言文的誦讀規律,熟讀背誦是不可忽視的基本功。

總之,用自然的白話文語態朗誦好文言文,需下極大的辛苦,這也是對朗誦者藝術素養的全方位考驗。我國文言文雖然蘊藏著豐富的寶藏,但它的朗誦目前還處於死氣沉沉的“荒漠”狀態,希望愛好者在這塊沙漠裏開發出生機盎然的“綠洲”來。

第三節 其他文體朗誦要點

朗誦是依附於文學作品而存在的。作為文學的一種獨特傳播形式,朗誦的表現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幾乎涵蓋了包括詩歌、散文、寓言、小說等在內的各種文學體裁,即便是話劇中精彩的獨白、旁白與對白,應用文體中的議論文、說明文、演講詞、情真意切的書信、感人肺腑的頒獎詞都有朗誦的觸角。

各種文體的朗誦,其操作規律基本上是一樣的。隻不過規律之下掩藏著不同的技巧需求所帶來的細微差異而已。下麵就各種文體的共性、差異性、以及其它問題做一簡要說明:

一、共性問題

(一)以抒發“作者當時之情感”為準繩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的所見、所思、所感、所悟,都蘊含著作者在寫作“這一篇”時的思想感情,這個“當時”之情是不能錯位的。錯位了,作者的心態、說話的口吻、情感的真實性就都變味了。這個道理很淺顯,比如解讀《沁園春·雪》時,以建國後偉大領袖的口吻,來居高臨下地俯瞰毛澤東的當年之情,這不是理解角度的問題,也不是朗誦無定法的問題,這是違背藝術規律的問題,是藝術素養不高的問題。如果人人都如此錯位地感受作品,誰來為藝術的“真實性”負責呢?

(二)一切表達應從“內容決定形式”出發

內容決定形式,有什麼樣的內容就有什麼樣的表達形式。所有的文體都是由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這五種基本表達方式構成的,隻不過由於思想感情的表現特點不同,在不同文體中呈現出不同的配比而已。在此基礎上,作者通過選擇不同的修辭方法,變化不同的表達句式,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揉進這些基本表達方式當中,從而演繹出豐富多彩的語氣語態。聲音應像變色龍一樣,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的表達方式而轉換不同的語氣語態,熟練、順暢、自然地在各種語言樣態中跳進跳出,這樣才會有情感技巧的恰切表達。

(三)形象感和邏輯感是有聲語言的兩條線

思維節奏在有聲語言的流程中劃為兩條分支:一條是指揮聲音隨著內心視像而進行描述的形象感;一條是將形象感負責連綴成篇的邏輯感。形象感中滲透著邏輯感,邏輯感裏編織著形象感,正是在這兩條線的交織操控中,有聲語言才能從邏輯感中流變出承載語言內涵的思維軌跡,才能從形象感裏幻化出容納態度感情的心理狀態。在這樣經過藝術加工的“思緒”裏所抒發出來的感情才會給聽眾一種自然而真實的感覺。

(四)情感的抒發要有“一視同仁”的觀念

文學作品中的每一句話都承載著不同的態度感情,隻是由於抒情方法不同,表現內容不同,作品中的情感常出現或性質不同、或濃淡程度不同的變化罷了。朗誦者要“一視同仁”地重視所有的情感,不能因為客觀而理性的情感顯得平淡就忽視它,也不能因為感性而直接的情感顯得濃烈就過分強調它。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最不可取,任何一種情感表現不到位,都會影響朗誦的表達效果。

(五)不可死套情感的節奏

音樂的節奏可“譜”,情感的節奏不可“譜”。一首音樂作品,多人奏之,也是相似的麵貌,這源於音樂情感的抽象性、模糊性。一件文學作品,數人誦之,必是相異的麵貌,這源於語言情感的具體性、精確性。所以情感的表達沒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是歡快中有平穩,平穩中起強急,強急中含低沉,低沉中又轉舒緩……種種情況不一而足,常常是多種情感節奏參差交錯在一起,這也是情感的細膩性所決定的。因此朗誦最忌或忽快忽慢、忽高忽低,或四平八穩、拖腔拖調的格式化表達。

二、差異性問題

(一)散文(含記敘文)的朗誦

在散文中,作者往往借記事、寫景等寫作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截取一個有意義的生活片段來闡發某種令人深思的哲理。其抒情方式除了少量的直抒胸臆之外,主要還是以間接抒情為多。

朗誦散文時一定要深切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態與心境,將其含蓄的情感寄寓在繪聲繪色的描述中理性地表達出來,即使是作者直接抒情的時候,其濃烈程度也沒有詩歌情感在爆發時似乎要吞沒一切的氣勢,因此一定要掌握好這個分寸感。散文中的人物對話常常是情感表達的輔料,其用意不在刻畫人物性格上,所以稍微象征性地勾勒一下就可以了,不可像朗誦小說的人物對話那樣模擬渲染,否則會破壞整體的朗誦風格。

(二)議論文(含雜文)的朗誦

議論文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情直接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和態度,發表自己的見解、看法或主張的一種文體。

議論文重在說理,所以其語言有著嚴密的邏輯性和議論的嚴肅性,作者的態度非常鮮明,讚成什麼,反對什麼,一目了然,其舉例、對比、比喻、引證等論證方式所采用的材料也往往帶有相應的感情色彩。

朗誦議論文時一般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1.作者的性格特點

文章的表述風格裏都會自然流露出作者的性格特點。不同性格的作者在表明自己觀點時,雖然都有一種莊重的評述語態,但這種“莊重”裏又因為他們性格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說話口吻。所以朗誦者要善於把握作者的性格,是嚴肅的莊重,溫和的莊重,還是剛直的莊重,幽默的莊重……都要細心地體會與把握,並要注意切不可把自己的性格特點強加於作者的語態之中。

2.語言的思維軌跡

議論文是一種邏輯思維大於形象思維的語言。其嚴密的語言邏輯中湧動著作者流暢的思維軌跡,所以朗誦者要善於將作者在文中所顯現出來的判斷、推理、斥責、讚美、疑問、否定等思維軌跡,運用不同的停頓和語氣將之呈現在聲音的“思緒”裏。作者鮮明而直接的理性情感隻有流淌在思維軌跡的河流裏,才會流入聽眾渴望真實的“心海”。

3.陳述時的情感色彩

議論文中為發表評論而作的鋪墊敘述是一種情感色彩分明的陳述,它和散文(含記敘文)中的交代敘述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交代敘述的“材料”重在讓聽眾清楚明白;鋪墊敘述的“材料”重在態度感情的表白。比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引用在議論文中,就要把它所蘊含的情感挖掘出來,以表明作者的態度;用在散文中(如唐弢《瑣憶》: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作為一個偉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體現。),就無需強調其內裏的情感,隻需要用平常敘述的語氣語態讓聽眾明白有這麼一句話就可以了。所以朗誦議論文的敘述材料時,一定要注意表達出它的感情色彩。

(三)說明文的朗誦

說明文是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以敘述、議論、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為輔,以時間、空間或邏輯為說明順序,來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給人以信息和知識。

說明文的朗誦一般是在語文課堂上,或者適合靜靜地欣賞,舞台表演極少選用。優秀的說明文一般都有嚴格的邏輯性,豐富的知識性和一定的趣味性,非常適合朗誦練習。以說明文練習朗誦,有利於累積朗誦經驗,快速提高朗誦水平。原因有二:

1.有利於推敲功夫的養成

說明文一般沒有潛語的幹擾,隻是脈絡層次的清晰和邏輯關係的理順,所以內容理解起來很容易。但要表達得清楚、流暢卻不是容易的事,這需要細細地推敲重音的落腳點,精心打磨技巧的貼切度,仔細琢磨不同語態之間的轉換與銜接,耐心體會思維軌跡的勾勒,潛心編織形象思維的構圖。心血的艱辛付出,必然換來技巧的得心應手和朗誦經驗的豐富。

2.有利於正確認識有聲語言的流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