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講 各種文學體裁的朗誦(3 / 3)

朗誦說明文,益於我們對聲音語流的理性認識。說明文的“客觀性”決定了它整體的朗誦語流是平緩而規整的,這和豪放的抒情詩澎湃激昂的朗誦語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說,語流無論是電閃雷鳴,還是和風細雨,都是“內容決定形式”的內在規律在起作用,有什麼內容必然有什麼表現形式。

因此,當我們用顯微鏡來透視聲音的流程時,就會發現,任何文體的朗誦語流都是在曲折波浪中前進的,浩蕩的大河裏也有“九曲十八彎”的舒緩,靜靜的小溪裏也有“浪花飛濺”的跳躍,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流特點隻不過是遠遠望去的相對感覺罷了。

對於這一點,朗誦者的內心要有清楚的認識,千萬不能因為說明文的內容理性而客觀就把它的聲音流程處理成是一條呆板而無變化的平行線。其它文體的朗誦也是如此。

(四)小說的朗誦

小說是作者運用敘述、描寫、對話、內心獨白等主要表現方法,通過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深刻寓意的環境描寫來藝術地反映社會生活,間接地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朗誦選材,一般是幾百字的微型小說,篇幅不長的短篇小說,或者是中長篇小說的精彩片段。朗誦小說時,需注意處理好以下四點:

1.揭示出環境描寫的情感氛圍

小說中的社會環境描寫(如宴會、看戲、勞動等場景)重在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或成長的時代背景,或複雜的社會關係等情況。裏麵常含有一定的或明快、或沉痛、或理性的暗示作品主題或人物心境的感情基調。朗誦時注意發揮想象的作用,生活圖景仿佛親眼目睹一樣,聲音的虛實、明暗、強弱、遠近……要隨著場景的節奏而變化。這樣才能把生活圖景沐浴在某種情感氛圍中形象而生動地展現出來,給聽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說中的自然環境描寫重在渲染人物當時或悲或喜或矛盾的心情與心態。“一切景語皆情語”,朗誦時要通過相應的語調變化給這種自然環境的描述穿上人物的情感外衣。

此外,朗誦小說中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時,也要注意賦予其相應的感情色彩,將人物的性格特點、精神狀態表現出來。

2.注意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表達

表述人物的語言時,一定要將身份、性別、年齡、性格、表達的習慣、當時的心情、說話的真實意圖等因素考慮進去,並適當改變音色,以人物特有的性格特點,特有的語氣語調進行刻畫,這樣才能做到個性化表達。小說人物語言的處理最忌千人一腔,它和散文、記敘文對人物語言象征性地勾勒不一樣,需要改變音色,較為形象地模擬,是李逵還是宋江……讓人一“耳”了然。

需要注意的是,小說中人物語言的刻畫講究神似,表情、動作點到為止即可,絕不能走到話劇的逼真扮演上去。這個分寸感要把握好。

3.要注意人物“內心獨白”的表達

小說中的內心獨白是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一種心理描寫,所以朗誦時要在深刻感受的基礎上,用很輕的伴有氣音的聲音,在一種邊想邊說的、自言自語的語態中富有情感地去表述,能讓聽眾感覺到是人物的冥想狀態就可以了。盡管其中或許也有異常激動的時候,但也不能大喊大叫,因為這是一種想象中的虛寫。這種模擬表演和話劇中演員所扮演的人物直接向觀眾宣泄情感的獨白(如《雷電頌》)在表現語態上是不一樣的,這一點也要區分開。

4.注意在語言層次的清晰性中順暢推進小說的情節發展

朗誦者要有在不同的敘述、描繪、對話、獨白等語言中跳進跳出的能力。在轉換語氣語態時,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情感提前準備好相應的心理狀態。這樣朗誦才能將小說的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在層次清晰的語流中逐次推進。

總之,朗誦小說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語言功力,既需要準確而深刻的理解力,豐富而細膩的感受力,也需要豐富而傳神的表現力。唯有如此,小說趣味橫生的魅力才能充分表現出來。

(五)寓言的朗誦

寓言也稱為寓言故事,“寓”有寄托之意,寓言也就是有所寄托的話。這種文學樣式常常用虛構的故事、擬人化的表現手法來揭示某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達到諷刺或勸誡的目的。朗誦寓言需把握好以下兩點:

1.寓諧於莊,隱藏好惡

寓言之所以富有幽默感,就在於將可笑的內容放在了一個嚴肅的殼子裏。因此朗誦時切忌破壞作品的嚴肅性,一味去追求表麵的喜劇效果,擠眉弄眼、怪腔怪調地表現作品。須知“真正的笑話,就是我並非說笑話”(蕭伯納)才是表演寓言的真諦。

客觀而理性地表演,是對作者的最大尊重。寓言是作者不動聲色地站在了故事的背後,同樣,朗誦者表達作者的心聲也要站在作品的背後。無論正麵人物多麼可愛可憐,反麵人物多麼愚蠢可笑,朗誦者都要性格化地、一本正經地去刻畫角色,不能把自己的喜愛與憎惡之情直接表現出來,不能把作品中的是非曲直直接告訴給聽眾,要讓聽眾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深意。也就是說,讚美誰或討厭誰,不需朗誦者越俎代庖。

2.語意要準確,技巧要貼切

寓言重在揭示某種道理給人以告誡,無論是敘述、議論還是對話,都要把語意表達準確,這就需要在重音的準確性和技巧的貼切性上下些功夫,這樣才能夠把潛語表述清楚,讓聽眾聽得明白。

寓言的受眾不僅僅是少年兒童,不宜過多采用“兒童化”的表達技巧。用看似吸引兒童的“童質”聲音處理寓言的所有內容,會破壞作品的莊重性與嚴肅性。適當地改變音色,模擬出符合角色性別、年齡、身份、性格、心理的語氣口吻,表達出語言的真正內涵才是“硬道理”。

(六)頒獎詞的朗誦

頒獎詞是對獲獎對象進行描述與評價的一種介於散文詩和詩歌之間的特殊應用文體,篇幅短小、語言精煉,情感真摯,文學色彩極濃,常用於大型頒獎晚會或各種表彰活動。

頒獎詞是近年來的一種新型文體,興起於2002年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欄目。隨著各級電視媒體對大量先進人物的表彰報道,這種文體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與喜愛。由於是主持人(或嘉賓)在正規嚴肅的場合當眾持稿朗誦,所以對頒獎詞的朗誦通常稱之為“宣讀”。

朗誦頒獎詞時一定要有“優美與崇高”的美學意識,分清是春風化雨的溫馨之美,還是蕩氣回腸的悲壯之美,語氣神態應隨著這種感覺而變化,不能一律不苟言笑、語調鏗鏘地表達,一定要認真區分描述、評述、敘述在語氣上的細微差別,嚴格磨合不同技巧之間的銜接轉換與協調配合,把情感融進自然流暢的語調中抒發出來。

三、其他問題的補充說明

(一)選材的改造問題

對於選材的改造,要堅持尊重作者的原則,一般情況下不作改動,特殊情況下稍作改動。如果是經典的詩歌和散文,由於作者在創作時都考慮到了誦讀的問題,並且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朗誦時最好不作改動。比如,《鄉愁》雖短,依然可以通過恰當的技巧表現出作者的情感,不要隨意地重複延長。對作品亂改亂造是語言功力不強的表現。

如果是小說或台詞的朗誦,在不影響原作內容的前提下,可以對某些文字作適當的改動,使之更合乎聽覺習慣。比如對小說中人物語言後麵或中間的“某某說”,必要時可以改換位置或者刪掉。另外對一些較長的詩作可以節選其中相對完整的精華部分,對於一些已經過時的內容也可以刪掉。例如李瑛的《一月的哀思》,就可把其中“大批判、大歌頌”的內容刪除。

(二)不同環境的表演狀態問題

如今有人把講話的經驗感受移植到朗誦中,認為一個人應根據場地的大小、人數的多少等不同的環境變化而隨時調整自己的表演狀態,場麵大聲音就應該大些,人數少聲音也應該收斂些。這種錯位推理出的結論,貌似合理,其實是不對的,因為它違背了“內容決定形式”的藝術規律。

朗誦的表演狀態同樣是作品的內容決定的而不是外在的因素,由於外因而改變作品的表現形式實際上意味著作品內涵的變質。我們可以選擇慷慨激昂的作品以適應嘈雜的環境,但不能因為嘈雜的環境就把本應該“柔聲細氣地訴說”變成“聲足氣昂地喊叫”。

對此,一代相聲大師馬季先生是有深刻認識的。有一年,他在春晚表演完相聲之後,恰巧接到一位觀眾的電話,說自己由於晚上加班沒有聽到馬季老師的相聲很是遺憾,於是他當場決定滿足這位觀眾的期望。但有著高度責任感的馬先生並沒有因為當時是在電話裏又是一個人在聽而隨便改變自己的表演狀態,而是眉飛色舞、原汁原味地表演起來,讓這位觀眾直呼過癮。

因此隻要進入表演狀態,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場地大小,作品的表現形式都要有百分之百的投入量,該怎樣表現就怎樣表現,什麼情況下也不能走形、縮水。

還需要說明的是:話劇藝術所要求的“環境感、分寸感、距離感”,是指劇本內容在表演者頭腦中形成內心視像這個“環境”後指揮聲音如何變化的問題,說到底是理解力、想象力的問題,千萬不要望文生義,想當然地把它理解成“現實的環境變化就應該改變內容表現方式”的問題。

總而言之,各種文體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轉換成朗誦時都可以互相借鑒。隻要根據自身條件揚長避短,堅持“一切從內容出發,活學活用技巧”的指導原則,認真理解、構思作品,把功夫下足了,朗誦好自己喜歡而擅長的文體應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