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無疑是《三國演義》中最能哭的人了。翻遍整部《三國演義》,竟然發現有三十餘處。劉備作為一代“梟雄”,雖然“喜怒不形於色”,城府很深,但卻出奇的能哭,而且哭的作用往往能被他發揮到了淋漓盡致,不能不叫人佩服。古龍先生就曾這樣評論劉備:“玄德之哭,例無虛發”。那麼,劉備究竟為什麼那麼能哭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七個方麵來認識:
哭,是劉備招攬人才的手段。劉備雖然出身貧賤,但“素有大誌”,在沒有地盤和軍隊,不占天時和地利的條件下,要想脫穎而出成就霸業,要想實現“我為天子”的人生目標,必須結交天下豪傑,招攬各方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吸收一大批猛將和謀士來為自己賣力。趙雲本是公孫瓚手下的一員將領,劉備第一次見到他時就“執手垂淚,不忍相離”,最後“淚灑而別”。徐州救陶謙後,趙雲辭行,劉備又是“執手揮淚而別”。劉備的兩番哭別,顯然打動了趙雲的心,這為趙雲後來毅然投到劉備的麾下,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劉備不僅利用哭的手段來招攬猛將,同時也用來招攬謀士。徐庶被曹操用計騙到許昌時,劉備“聞言大哭”,臨行前“二人相對而泣”。劉備的哭,不但堅定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決心,而且還感動得徐庶臨別前為他極力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可諸葛亮表示因為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願出山時,劉備再次用“淚沾袍袖,衣襟盡濕”的哭相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見“其意甚誠”,表示“願效犬馬之勞”。後來,趙雲的“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不驗證劉備哭的威力。
哭,是劉備化險為夷的武器。男兒有淚不輕彈。哭,是軟弱和無能的表現,向來是女人出奇製勝的殺手鐧。可作為一代梟雄,劉備卻能夠通過哭來達到化險為夷、逃得性命的目的。赤壁鏖戰後,劉備投機取巧占領了荊州賴著不還,孫權和周瑜則處心積慮的想要奪回,甚至不惜使用美人計,把劉備騙到江東來,企圖以此要挾劉備就範。甘露寺相親,劉備在接受國太和喬國老“麵試”的同時,孫權也埋伏下刀斧手準備加害之。劉備知道後,忙跪在對自己很滿意的國太前“泣而告”之,第一次避免了被刺殺的危險。劉備準備逃回荊州時,用“暗暗垂淚”的手段,贏得了孫夫人的同情;用“淚如雨下”的表現,堅定了孫夫人與他同回荊州的決心。在孫權派人馬前來追殺時的緊要關頭,劉備又一次“泣告”孫夫人,揭露了孫權以妹妹為釣餌謀殺自己的用心,闡述了自己冒死前來成親的勇氣,使“有男子之胸襟”的孫夫人大怒並罵退了追兵,劉備再次化險為夷,並且毫發無損的逃回了荊州。
哭,是劉備表現義氣的需要。劉備素來以仁義作為立身的標牌,對其他人如此,對與自己桃園結義的關羽和張飛更是如此。呂布偷襲徐州得逞,劉備的二位夫人被陷在城內,酒後誤事的張飛在遭到關羽的訓斥後變得惶恐不安、無地自容,想自殺謝罪,卻被劉備抱住,並向他講述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兄弟情分,顯示了“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的大度心胸,之後又是一陣“大哭”,表達了自己對兄弟們的哥們義氣,使“關、張俱感泣。”兄弟們犯了錯誤,劉備大哭;兄弟們死了,劉備更要哭。劉備聞關羽遇害後“哭倒於地”,見到關興後“又哭絕於地”,被救醒後“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隻是痛哭,淚濕衣襟,斑斑成血”,並親自為關羽招魂祭奠,“號哭終日”。“劉備聞張飛死後,”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哀痛至甚,飲食不進“後來看見關興,又”放聲大哭“回憶起自己與關、張的手足之情後”又哭“甚至”以頭頓地而哭。通過哭,劉備既表現出了對結義兄弟的哥們義氣,也進一步在群臣麵前樹立了威信。
哭,是劉備外交公關的策略。痛哭自己的兄弟倒也罷了,可劉備覺得不過癮,索性在其他國家的外交工作人員麵前也要哭上一番,要麼示弱贏得同情,要麼示誠尋求外援,以求得在外交方麵取得突破。與孫權結成親家後,麵對著三番五次前來索要荊州的東吳使者魯肅,劉備假裝“掩麵大哭”,且“哭聲不絕”,但當他想到一旦還了荊州將無處安身時,“真個捶胸頓足,放聲大哭”。這一番假哭和真哭,有效地哭軟了寬仁長者魯肅的心,戰略要地荊州便暫時不用還了。得知西川使者張鬆被曹操亂棒打出後,劉備早早的就派趙雲等候接待,隨後又態度謙恭的招待他。盡管劉備對西川垂涎欲滴,但一連宴請了張鬆三天,卻非常沉住氣似的緘口不提川中之事。張鬆臨走,劉備又舉杯送行,甚至“潸然淚下”。在曹操那裏受到了幾番冷遇和一陣毒打,在劉備這裏卻得到了熱情款待和無比尊敬,張鬆感動之餘,西川重要軍事地圖拱手奉上。通過哭,劉備實現了以荊州為據點,進而謀取西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