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曆史上經曆最奇特的皇帝(2 / 3)

奏表被恭帝批準後,賈似道便抽調各路精兵10餘萬,裝載著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甚至帶著妻妾,離開京城,陣勢綿延百餘裏。到達前線之後,賈似道率後軍駐紮於魯港,命大將孫虎臣統領前軍屯駐在池州下遊的丁家洲,夏貴率戰艦3500百艘橫列江上。賈似道深知蒙古軍隊的勇猛,不敢與之正麵交戰,於是希望通過稱臣納幣求得和平。但此時元軍的目標在於滅亡南宋,求和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兩軍交戰,伯顏連續突破孫虎臣、夏貴兩道防線,直抵魯港,宋軍大敗,死者無數,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倉惶逃到揚州,如喪家之犬。

戰場慘敗的賈似道成了眾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現處死賈似道的強烈呼聲。太皇太後謝氏卻認為,賈似道勤勞三朝,不能因為一朝之罪,失了對待大臣的禮數,僅將賈似道貶為高州團練使,循州安置,並抄沒其家產。行至漳州,賈似道於木綿庵為監押官鄭虎臣所殺,結束了其擅權誤國的罪惡生命。

魯港之役後,伯顏率軍繼續沿江東下,德祐元年十月,元軍自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挺進。伯顏親率中軍進攻常州。

常州地處交通要道,扼守臨安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顏在此投入了20萬軍隊,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陳炤等奮勇抵抗。伯顏驅使城外居民運土填充護城河,甚至將運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終築成環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軍總攻,兩天後常州城被攻破,元軍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上萬人被害,隻有為數不多的人幸免於難。(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蒙古軍第一次進攻常州時,常州人民詐降,放蒙古人進城,旋即來了個關門打狗把這些蒙古人全殺了。蒙古軍第二次進攻,常州軍民英勇抵抗,城陷後依然拚死巷戰,青壯男人幾乎全部戰死,老弱婦孺遭到屠殺,全城數萬人幸存者僅幾名工匠(蒙古人認為留著有用)。需要指出的是,馬可波羅遊記中極力美化蒙古統治者,把忽必烈描寫成世界上最英明仁慈的君主,而稱常州為最邪惡、殘忍、狡詐的城市,把抗擊侵略保家衛國的常州人民汙蔑為暴徒。)

戰爭中最怕的就是摧垮人的意誌,常州大屠殺果然產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懾作用,隨後,當元軍逼近平江時,平江守將未經接戰便獻城投降。

麵對來勢洶洶的蒙古鐵騎,臨安府內人心惶惶,大批人試圖逃離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員,為保身家性命,帶頭逃跑。德祐二年正月短暫的休戰後,僅有6名官員出現在朝堂上。官員的逃跑瓦解了軍心民心,使南宋王朝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徒喚奈何。

此時的南宋朝廷如果能夠振作起來,任用賢臣,局勢或許還可以扭轉。但恰恰此時,朝廷卻犯下另一個嚴重的錯誤,即任命陳宜中為相。正是這個陳宜中,使原本就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走向了其生命的盡頭。

陳宜中是一個外強中幹、誇誇其談之徒,他口頭上喊出各種豪言壯語,譴責任何妥協退讓的主張和行為,實際上卻懦弱怕戰,根本沒有與元軍決一死戰的勇氣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勢在他主持之下,朝著越來越不利於宋朝的方向發展,除了徹底投降以外,已沒有其他回旋餘地。文天祥、張世傑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以圖背水一戰,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謝太皇太後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哀乞伯顏念上天好生之德,對南宋皇室從寬處理。元朝要求與宰相麵對麵會談,陳宜中被這種要求嚇破了膽,便再一次拋棄了太後和年幼的皇帝,於當天夜裏逃之夭夭。

主持大局的陳宜中逃走後,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南宋敗局已定。謝太皇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文天祥正氣凜然,被伯顏扣留,謝太皇太後又派賈餘慶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