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曆史上經曆最奇特的皇帝(3 / 3)

二月初五,蒙古軍隊在臨安皇城裏舉行了受降儀式,趙隰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臨安。元世祖下達詔書,要伯顏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見。

多情自古傷離別。無奈的趙隰隻好同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皇太後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

南宋殘餘勢力在福建、廣東抗元。1279年,陸秀夫攜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趙昺在崖山蹈海自盡,南宋最終滅亡。

曆盡劫波後被殺

宋恭帝趙隰以及皇族的其他人員被擄到大都後,忽必烈召見了趙隰,並封他為瀛國公。全皇後、謝太皇太後也都被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於金國,蒙古人對南宋並沒有直接的仇恨,金國被蒙古滅掉後,完顏皇家宗室被全部殺死,一個也沒留。但南宋趙氏、皇親投降了元朝後,都保全了性命。

在大都,趙隰雖然仍然還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處處被監視著,寄人籬下的滋味很不好受。文天祥在談判中被扣留後,偷偷逃回江南,並再次舉兵反元,一時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應。元軍派遣40萬大軍進剿。兩年後,文天祥在廣東被元將張弘範俘虜。鑒於文天祥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後派張弘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招降都不成,隻好把趙隰叫去勸降文天祥。

身陷囹圄的文天祥看到幼小的“先皇”來到,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跪倒在地,隻說了四個字,“聖駕請回”。趙隰一看這情形,呆在那裏,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連獄卒都為文天祥垂淚,招降之事隻能不了了之。後來元朝丞相孛羅、忽必烈本人都無法勸降文天祥。文天祥後被押解到柴市刑場,引頸就刑,從容就義,年47歲。文天祥死後,忽必烈曾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春去秋來,光陰荏苒。元至元十九年(1282),已經12歲的趙隰在北京被幽禁6年後,又被遣送到上都開平。在開平又幽禁6年後,至元二十五年(1288),忽必烈賞賜他“鈔百錠”,命令他出家,到遙遠的吐番去學習佛法,其母全皇後也被令出家為尼。

吐番即西藏。趙隰正式在西藏喇嘛廟裏出家,得法號“合尊”,此後潛心學習藏文。由於天賦聰穎,趙隰很快就在藏佛界嶄露頭角,在佛學方麵造詣頗深,並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持,成為當時西藏的佛學大師,他還成為了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家,翻譯了《百法明門論》與《因明入正理論》,且在譯書的扉頁留下了題字,自稱“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被藏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的名單,成為青史留名的一代佛學宗師。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趙顯寫了一首給他帶來殺身之禍的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他對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他想起了西湖孤山的梅花,想到了兩百年前在那裏栽種梅花的林和靖,“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十字,似乎想說明他是元人黃金台下的客人,受到的是禮貌的待遇,而並非是什麼俘虜,不打算回臨安去了,事實上是命中注定不可能回的去了,他這裏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應是不歸來”的應是二字,包含著“無可奈何”的感情,二十個字平淡中隱含著無限的悲戚之意,讀來令人百感交集。

此詩觸犯了文字獄。被元朝皇帝發現,大怒,遂下令於至治三年(1323)四月賜死趙隰,這一年53歲。從18歲到了西藏,至53歲身亡,算下來,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間再也沒有踏入魂牽夢繞的故園江南!關於宋恭帝趙隰的結局,漢文《佛祖曆代通載》有這一句:“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