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說完這個遺囑,又提了個遺願,就是把他的眼睛保留下來(不是捐獻角膜),把眼睛保留下,掛在國都的東門,我要親眼看見越人打破我們的家園。
夫差聽使者彙報了伍子胥臨終的話,氣得不行,於是他在處理伍子胥的屍體上,就下了功夫。夫差把伍子胥的body,塞在皮兜子裏,投放到長江中去,讓它像個皮劃艇似的飄走。這樣伍子胥即根本就沒有墳,更談不上梓木了,眼睛蒙在黑黑的皮兜子裏,想看什麼也看不見了。
伍子胥死後,地球繼續公轉,並沒有發生他所預言的大災難,兩年以後,公元前482年,吳國形勢繼續一片大好,是東南地區無與匹敵的強國。吳王夫差為實現北上中原與晉爭霸的目標,就又開挖了魯和宋國之間的一條運河,從盟國魯國向東到達宋國地區(貫通了沂水、濟水),吳王夫差打算從魯國經這條水路進入宋國,進而向東不遠抵達中原的黃池,在那裏約晉定公會盟,與晉定公一爭高下,乃至獨霸中原。
於是這年春天,夫差啟動境內全部輕銳,盡出府庫積蓄,乘坐大小戰船,浮著這些江河和運河,千裏北上而去。
吳軍剛一走,蘇州以南四百裏的紹興城內,越王勾踐就整列軍隊,正式叛吳而進攻吳國都城了。
越王勾踐目前戰敗已經十二年了,期間擴充軍隊、製造武器,修築城廓,加強訓練,造就了一支士氣高昂的軍隊。起初勾踐不知道這支軍隊鬥誌如何,文種就想了個鬼點子教他:“咱們把王宮點著了,然後驅趕士兵去救,看看他們賣不賣力氣。”(文種這家夥沒正經,該死!淨出餿主意。)
果然士兵爭搶救火,把身上塗上泥巴,衣服浸上水,紛紛跳入火海找死。好啊,這是一隻“赴矢石如渴得飲”的軍隊了啊!(撲向敵人的箭雨就像饑渴的人撲在汽水上一樣。)
勾踐出征前,又對軍隊搞了個激勵,用的也是匪夷所思的辦法,他在會稽城外弄了一個“獨婦山”,把寡婦們都集中到這個山上生活,以此告訴這次要出征的將士,你們如果戰死在疆場,你家裏的媳婦就成了寡婦,但她們都會到這寡婦山上去住。這樣,她們就不會再改嫁或者出軌了,你死後也不會戴綠帽子了,所以可以放心死了,不用擔心未來寡婦守不守婦道。寡人都替寡婦們想好了。哈哈。
還有一種說法則不同,弄這個寡婦山的目的,是把一些有錯誤的寡婦(比如紅杏出牆之類的)都拘到這山上,讓當兵的花兩個錢兒,上去爽一爽,以娛軍士之意。
如果按後一種說法,這是有史記載的我國最早的軍妓,始作俑者是“忍者”勾踐。這些寡婦的產生,固然多數是由於她們的丈夫捐死戰場,現在她們也步丈夫後塵,在二線戰場上捐軀了(並且當時已經有了性病,根據《黃帝內經》記載)。“注釋11”
兩種說法正好相反,我們也不必研究了,總之倒黴的都是這些寡婦們。
不久,到了夏天六月,估計吳王精銳主力已經開到中原的黃池,和晉定公爭高下了。越軍也就正式出動了。五萬人兵分兩路,先鋒軍一路泛舟北上,率先抵達蘇州郊外。吳太子友堅守不出,但他手下大將彌雍跟越人有殺父之仇,看見越人打著從前從自己老爹那裏搶走的旗幟在郊外晃悠,就私自率部屬五千人出戰,俘虜越軍正副統帥,吳人大喜。
但是隨後,勾踐親率的主力泛舟而來,兵臨蘇州城外,吳軍力量對比立刻下降為劣勢。但是吳人受剛才小勝的鼓舞,再次全員出擊,與越軍邀戰,被越軍主力包圍殲滅。太子友和副將彌雍、壽於姚被俘,遭殺。
越軍隨即攻陷蘇州的外城,焚燒姑蘇台(夫差苦心經營多年的城外旅遊景點),繳獲吳人大舟。
消息傳到兩千裏外的“黃池之會”上,吳人大駭。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吳軍尚未獲利於北方,卻失利於南方,越國人從背後摸上來啦。夫差立刻封鎖消息,殺死帳下七名副官(這七個人也夠倒黴的,就是因為不小心聽了一耳朵後方傳來的噩耗),然後趕緊召集心腹討論對策。
“越國人背信棄義,偷襲了我們,我們是趕緊回去營救,還是在這裏爭霸?”
大夫王孫雒說:“如果我們不爭霸而歸,越人就會更加有恃無恐,我們國人也會人心潰散,齊、宋等諸侯,也會趁機報複,背後掩殺我們,我們完全沒命了。局勢已經無可挽回,眼下當務之急是在黃池爭霸,壓服晉國,執諸侯之權柄而反擊越國,越人必然恐懼而走,而我們國人不會叛離,得以保住老家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