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道德範疇的含義(2 / 2)

2.生態道德範疇是生態道德原則和生態道德規範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態道德原則和生態道德規範是一定社會對人們生態行為提出的普遍道德要求,而生態道德範疇則是人們借以把握一定社會的生態道德要求的道德責任感和道德評價能力。隻有當生態道德範疇在人們的內心形成了明確的生態道德意識,才能使人們按照一定的生態道德原則和規範,自覺地選擇、評價和調整自己的生態道德行為,使生態道德原則和規範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中實際發揮作用。如果不能在人們的內心形成善惡、義務、良心等生態道德觀念,那麼生態道德原則和規範,就會流於形式,成為空洞的說教。

3.生態道德範疇體現人們生態道德認識發展的階段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先從一般道德範疇與道德認識的關係談起。我們知道,道德範疇是道德規範所包含的道德要求的某種概括和總結,因而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形成不同的道德範疇體係,或者沿用、摒棄和強調不同的道德範疇,都往往反映出人們對社會道德關係認識的一定發展階段。倫理思想史上的某些重要範疇,如義務、良心、公正等,又是人們對人生觀和道德理想、個人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的某種概括和總結,因而,在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人們對這些道德範疇的理解也極不相同。所以,通過道德範疇的考察,往往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一定社會或階段的道德狀況,掌握人們的道德覺悟程度。

在歐洲倫理思想史上,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某些具有道德意義的範疇。但是,在歐洲倫理思想史上,隻有康德第一次從倫理學意義上,對道德範疇作了比較嚴格的選擇和規定。他除了廣泛使用“善”、“惡”範疇外,特別強調“義務”範疇,認為義務是體現“善良意義”的最基本範疇,以致以“為義務而盡義務”為公式,來建立自己的倫理學體係,並在此基礎上,論述了“良心”、“榮譽”和“幸福”等範疇。康德所確立的這些基本道德範疇,幾乎成為後來資產階級倫理學公認的道德範疇體係。各派倫理學家或者根據自己的倫理學觀點來解釋這些道德範疇,或者按照其倫理學體係的需要,強調其中一個或幾個道德範疇,甚至以一個道德範疇為中心來建立自己的倫理學體係,並在此基礎上,論述了“良心”等道德範疇。比如,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按照體現“絕對觀念”的道德意誌的發展過程,辯證地考察了目的、幸福、義務、良心(這是黑格爾所特別強調的)、榮譽和善惡的對立。費爾巴哈強調的是“幸福”範疇,並以幸福範疇為中心,來建立他的整個倫理學體係。19世紀以後的德國哲學家鮑爾生,也隻是把善惡、義務、良心、幸福等道德範疇,分別納入他的倫理學體係的不同部分。因而,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康德奠定了西方資產階級倫理學的道德範疇體係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也必然要有一些基本的道德範疇,也應當建立起科學的道德範疇體係。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來看,把善惡、義務、良心、榮譽、幸福等範疇,看作是最基本的道德範疇,並賦予它們新的內容和科學的解釋,納入共產主義道德的規範體係。

在生態倫理學中,同樣要有一些基本的道德範疇,並且也同樣應當建立起科學的道德範疇體係。從曆史上道德範疇的發展過程和實際運用來看,有一些道德範疇,反映著人類道德關係最一般的本質,包含著某些穩定的、為人們共同承認的最一般意義。它們應當被看作倫理學需要專門研究的最基本的道德範疇,納入生態道德的規範體係。把善惡、義務、良心、責任、公正等範疇,看作最基本的道德範疇,並賦予它們新的內容和科學的解釋,納入生態道德的規範體係,不僅符合倫理學理論和人類道德實踐的曆史發展過程,而且對於生態道德體係本身的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