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作為人的本質規定和存在方式的生態性(1 / 2)

近代以來的科技革命和工業文明使人類的物質財富迅速積累,但人的精神世界卻前所未有地越來越空虛,人們的幸福感在下降。人在物質層麵日益深入自然腹地,距離自然似乎越來越近,但在精神層麵人卻感覺自然界離自己越來越遙遠,變得越來越陌生,人對自然界也越來越漠然,“今天,人們更容易在精神的(而非地理的)意義上迷失於自然界中……在一直被確認為道德空白地的地方迷失了哲學的方向”。生態倫理學就是要為自然環境中的人類指明道德的生存方向,為人類倫理道德開創一個新的生態維度。

道德是人的本質的一種規定,是人之為人的存在方式,“倫理是用來生存的。倫理是人們的生活世界……是人們的安身立命之所”。人的這種規定性和存在方式,是由人在與他人、與他者的關係中持有的善惡是非觀念所決定和體現出來的,“如果沒有人對事物表示讚成和反對,沒有人稱事物為正當或錯誤,就不會有倫理的科學”,如果沒有人,也不會有倫理學,倫理向來是人之倫理。

生態倫理首先要追問的是:人與自然之間是否存在道德關係?也就是,自然是否具有道德地位?或人類的倫理文化是否應該關注大自然?這一追問是要重新界定道德責任的界限,使人類能以道德的態度和方式對待大自然。還有更進一步的追問:倫理道德是什麼?它為什麼能夠、為什麼應該觀照人與自然的關係?

美國著名的生態倫理學家、生態倫理學的奠基者霍爾姆斯?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Ⅲ)認為,要在哲學的意義上思考關於自然的形而上學,要引領文化正確評價人類棲居於其中的大自然,認為哲學家的曆史使命不僅是要考察文化環境中的人類生活,還要考察自然環境中的人類生存方式,不僅要致力於文化重新評價大自然的工作,還要致力於倫理文化的自我重新評價工作。羅爾斯頓通過對道德的本質和根據的存在論基礎和生態性內涵的論述來解答這一根本性追問,由此開創了倫理道德的生態維度――以道德的視角關注大自然,然後在宇宙自然的視野中反觀人類的倫理道德。

羅爾斯頓從整個西方倫理思想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了生態倫理學對道德視域的生態性拓展,以及相對於人際倫理學的環境轉向或生態轉向,嚐試整合自然價值與人類德性,構建一種自然與文化辯證互補的生態倫理學。顯然,這樣的生態倫理學無法建基於西方近現代主體性哲學和個人主義道德價值觀之上,因而須在西方哲學現當代轉型的背景下到強調人與自然兩相互補、和諧共生的東方思想中去尋找存在論和生態性的理論基礎和思想資源。

生態倫理學對人類道德視域的生態性拓展是徹底性的。生態倫理不應僅僅關注動物的苦樂,而應該把動物、植物、物種、生態係統和整個地球都納入人類的道德視野,構建一種無歧視性的、更具包容力的環境倫理學。應將道德關注的範圍拓展至自然生態係統,從現實的角度講是為了解決人類麵臨的全球性環境危機而進行的哲學思考。道德是人類特有的如影隨形的存在方式,人類的觸角伸向哪裏,道德生活就應在哪裏展開,有人的地方就須有道德,它是人之為人的一種規定。倫理一向是文化的、人類的,自然界本身是道德空白區域,不存在倫理道德。而現在,道德之所以要“進入”自然界,或者說我們現在之所以需要自然化的倫理學,是因為人類以文化的、社會的方式進入並作用於自然界了,隻要人以文化的方式存在,不管存在於何處,都需要倫理道德。也就是說,自然界中的道德是為進入其中的人類而設定的。而之所以要為進入自然界的人設定道德,直接的目的就是對人類作用於自然的文化力量和社會力量進行倫理限製,因為不受倫理限製的文化力量和社會力量是粗鄙的、破壞性的,很容易被到處濫用。之所以要為進入自然界的人設定道德,更是因為道德是人的本質規定和存在方式,這決定了道德的開放性,當人類認識到自己不僅生活於文化共同體中,也同時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於自然共同體中時,道德就應關注自然、關注自然中的人、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此道德也就獲得了一個新的維度――生態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