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達曾指出,“就漢語與英語句式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西方人層疊式思維方式和他們對空間和行動的偏重決定了“英語句子是以動詞為核心,運用各種關係詞組成關係結構的板塊,前呼後擁,遞增疊加,形成一種空間型的構造”。關係詞是粘合這種空間型結構的水泥。漢民族的思維方式是清晰流暢的線性型的,重“了悟”,不重“形式”,主張“天人合一”,即將自然與內心感受統一起來。這樣,“漢語就將部分語法隱藏起來,以時序和邏輯心理上應有的因果次序展開流水句式”,形成了重意合的漢語句子結構。這種結構很少使用關係詞,因而無法將許多單句組合成複句,主要靠意思連接各分立的單句。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漢語特多流水句,一小句接一小句,很多地方可斷可連。”相對而言,漢語便顯得有些結構鬆弛。除了詞彙和單句,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也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英漢複句中主句和從句的排列順序的差異。習慣線性思維方式的漢民族通常按時間的順序描述事物,因而時間狀語一般在主句之前。而注重空間的英語的時間狀語的位置要自由些,且一般在主句之後。英譯漢時,需對其句子的結構方式進行調整。
例1.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 after he had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d been engaged in in the South.譯文:完成了在南方從事的建築工作後,他就前往格魯吉亞度假,享受高加索的陽光,昨天才坐飛機回來。
例2.John read the letter that Mary wrote to the boy that Jane was in love with.譯文:約翰讀了瑪麗寫給那個男孩的信,而簡一直愛著那個男孩。例1中的漢語譯文是按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來安排的,而英語原文則是把時間狀語置後,主句在前。例2中英語的定語從句均放在所修飾的詞的右邊,而翻譯成漢語定語前置。這也反映了英漢思維方式在語言上的差異。英語被稱為Right Branching Direction(RBD),而漢語是Left Branching Direction(LBD),各有什麼優缺點?另外英語習慣先結果後原因,而漢語則相反。這也是和英漢兩個民族的思維習慣相吻合的。
例3.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譯文:他昨天病了,隻好待在家裏。譯成漢語時,宜先翻譯原因狀語從句,然後譯主句。英語一般先作結論,再進行分析和說明,而漢語卻要先分析,後作結論。
例4.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譯文: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成了舉世公認的真理。曹合建先生還指出:“此外,英語在篇章結構方麵常常從一般到個別,先有主題句,再層層分析,從大至小剖解;而漢語中行文通常從個別到一般,由小及大,先有分析,在作結論。英語和漢語這些排列上的差異是與英美人重推理、漢民族重歸納的思維特點相一致的。”英漢思維方式差異的對比可簡化為:英:地理,遊牧―空間和自然―精確―層疊式―邏輯思維―理性思維―分析推論―律師。漢:地理,自耕農―時間和心理―模糊―流水式―線性思維―形象思維―歸納綜合―詩人。
(三)英漢心理文化對比
英文化是科學文化或“我文化”:重物質,輕人論;價值取向以功利為主;重概念,忌籠統;強調人權和個人,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和對自然的索取。漢文化是人文文化或“我們文化”:重人論,輕物質;價值取向以道德為主;重綜合忌分析,重意會輕言傳;崇尚群體意識,強調同一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把人與自然看成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