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日本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產生的背景
1)文化背景
日本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在20世紀70?80年代曾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種管理模式具有東西方文化結合之長而又立足於東方文化,因而引起西方也引起發展中國家的高度重視。為什麼日本管理能盡取他人之長?為什麼它能把外來文化(儒家文化、西方科學文化)結合得那麼有成效呢?這與由日本民族深層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分不開的。
(1)堅靭不拔的精神日本居於亞洲大陸邊緣地帶的島嶼上,四麵環海,領土狹小,生存空間極其有限,資源貧乏,發展現代工業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幾乎為零,而且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這種嚴酷的生存環境,促使大和民族具有強烈的對外拓展意識,在求生存、求發展的漫漫征程中,培養出了一種堅韌不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
(2)拿來主義在整個曆史進程中,日本人總是嚴格地區分“國粹”和“舶來品”,把文化借鑒和吸收作為他們曆史上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公元6、7世紀時全麵吸收中國的唐文化,到19世紀中後期明治維新時大範圍地向西方“取經”,日本民族就是以這種“拿來主義”的方式,廣泛吸收、消化外來文化,從而使得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極富世界性、多元性,幾乎世界上所有先進的、有用的文化,均在日本社會有所表現。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並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而是根據日本的特點,進行融合和改造。日本模仿中國的倫理道德觀念,卻將中國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轉變成以“忠”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重視個體的成分,承認在平等的條件下的競爭,卻又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忠”等倫理道德因素摻入其中,大大淡化了西方競爭觀念中血淋淋的殘酷因素。
(3)群體意識日本社會共同的意識和價值觀念認為,個人的一切是與大和民族的興衰密切地聯係在一起的。在發展的曆程中,為了戰勝惡劣的生存條件,日本人更傾向於采取集體行動,把自己看作集體中的一員,是代集體行事的。大多數日本人甘願在穿著、舉止、生活方式,甚至在思想上都符合集體的準則。他們認為,在生活團體中起作用的不是個人的才能,而是一個人的關係。日本人這種特別注重集體的觀念,可以稱之為“共同體意識”。具有強烈的共同體意識,是日本民族性格及民族心態乃至日本社會的典型特性。對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及以此為積澱的價值取向也構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屬性,並影響著其行為方式。對共同體的目標、評價與習慣成為每個成員行動的標準和依據,凡與此相悖的思想和行動都會受到壓製甚至取締。共同體強調成員之間行動的範式化和一體化,盡管日本的共同主義使得共同體具有強烈的非理性主義和感情主義色彩,甚至因共同體核心人員決策失誤而導致共同體的覆滅,但它卻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培植了共同體成員的價值認同意識與情感歸屬意識。這正是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傾向於集體行動的理論根源。
(4)精誠效忠精誠效忠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從封建時代對領主的效忠演變為近代對國家、對集團的忠誠。這種效忠精神是受中國傳統儒家倫理精神的影響的,但又與中國效忠家族重於效忠國家的倫理有重大的區別。在日本,超家族的效忠比家族效忠更重要,這就使日本自近代以來比較容易地轉變為對國家和其他非親屬集團的效忠。正是這種遺傳下來效忠、盡職、自我約束和自我犧牲精神,構成了現代日本管理精神的重要內容。這也許是儒家傳統在日本現代化進程中大放異彩的深層原因。精誠效忠的民族精神在日本管理中體現為員工對集團、公司的忠誠,集團、公司對社會、國家的忠誠。進入日本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員工,對公司的效忠表現為一種“從一而終”的感情,這種感情由於強烈的就業競爭和生活所迫而特別強化。而公司、企業卻往往具有報效國家、報效社會的觀念。日本的企業把利潤看作是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一種方式。日本人的忠誠意識精神還表現為一種效忠社團的群體意識。為了滿足社團歸屬的需要,各種各樣的社團遍布日本。日本企業員工傾向於把個人同社團化的公司的命運聯係在一起,並伴隨著經濟上的某種利害關係,產生精神上的榮辱與共。這種社團歸屬意識與忠誠精神,正是形成日本人本主義管理與企業社會精神底蘊的根源。
(5)和親一致日本人強調的“和親一致”的精神,就是和諧、合作、友愛、互助,就是自我約束、克己忍耐、待人寬厚、通情達理、體諒別人。“和親一致”的精神,作為一種基本的價值觀念和為多數人認同的行為方式,深深地影響了日本商魂的形成,成為日本管理中協調各種利益關係、避免各種衝突的精神理念。在日本,“和親一致”構成了許多企業的經營原則,協調和競爭在重視和諧的日本文化傳統的沃土上取得了完美的結合,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構成了日本能夠在戰後迅速崛起的精神源泉之一。當然,提倡和主張“和為貴”,強調“和親一致”,崇尚和諧與協調的大和民族,並沒有因此喪失勤奮進取、自我奮鬥的創業精神。與此相反,奠定集體觀念和“和親一致”精神的基礎是“個人發達”的奮鬥精神。日本是由具有勤奮進取精神、修身律己、意誌堅強的個人所組成的崇尚集團主義的社會。
2)時代背景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資本主義開始發展。但是在早期日本的企業裏,資本家為了取得最大的利潤,殘酷地剝削工人,隨意開除、解雇工人,工人沒有什麼福利和勞動保障可言。為了在少出力的情況下增加收人,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人們一方麵工作懶散;另一方麵,與資本家作堅決的鬥爭,要求改善待遇,提高工資,否則便會離職去別的更好的企業。在這一時期內,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是簡單的、短期的勞動力買賣關係,勞資關係也很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