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TMD、NMD與MTCR(3 / 3)

當美國與俄羅斯和中國的大國關係趨向於穩定與建設性的合作時,這種內在的緊張關係往往由於大國間關係的比較融洽的氣氛以及共同利益的發展而得到抑製,因而在MTCR問題上合作就會大於競爭。例如,美國在1991年和1993年兩度對中國進行導彈出口違禁製裁。1995—1999年,西方媒體雖然也有不少有關這方麵的報道,但美國並沒有對中國作出這樣的製裁。

當美國致力於推行MTCR規製時,同樣必須存在著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美國希望各國在導彈技術防擴散問題上的合作必須以不排斥或者損害其他各國的安全利益為基礎。否則,國家間關係的緊張和戰略利益的相互對立,隻能造成在MTCR問題上認同的流失,並迫使各國轉而尋求自主的安全政策,導彈防擴散領域的國際合作就無法得到基本的保障。TMD以及NMD的研製、甚至部署,明顯地以美國自己的利益標準和政策目標排斥和損害其他國家正當的安全利益。它們不僅將破壞有關國家之間戰略與安全合作的基礎,也將在美國片麵打破全球戰略平衡的同時人為擴大各國間政策的對立,削弱為了一個共同的反導彈擴散的國際規製而可以凝聚起的國內政治共識,削弱各國對MTCR所承擔的義務。一旦NMD的部署激發新的一輪軍備競賽,導致國際軍控和防擴散事業癱瘓,MTCR隻能重新退回到純西方國家間導彈防擴散建構的老路上去。

注釋

①Deborah A。Ozga,“A Chronology of the 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t Regime,”p。13.

②有關MTCR的The Guidelines ofr Sensitive Missile Relevant Transfer,請參見The Arms Control Reporter 1993,pp。706.D3—D4.

③The 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An Information Paper;Question A;http://projects。sipri,se/expcon/mtcr_informationpaper。htm,p。1.

④通常核彈頭都會超過500公斤,而300公裏是一般使用核武器攻擊所需要的安全距離。

⑤Gary K。Bertsch,ed。,Controlling East-West Trad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Durham,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⑥US 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 Agency,“Commonly Asked Questions on the MTCR,”pp。4—5.

⑦MTCR的“遵從國”雖然不是MTCR的正式成員國,但按照規定必須提出書麵聲明接受MTCR的規則約束,並在得到MTCR的年會討論後方能正式確立為MTCR“遵從國”的地位。遵從國無權參加MTCR的年會,但是,成員國願意與“遵從國”進行對話和協商。“遵從國”製度的設立,是MICR“彈性”工作程序的一個標誌。

⑧鄭瑞耀:《飛彈科技管製建製的運用與發展》,載於台灣《美歐季刊》,1999年第13卷第4期,第374頁。

⑨有關中美MTCR爭論和中國成為MTCR遵從國的具體過程,請參見Bingham Kennedy,Jr。,“Curbing Chinese Missile Sales:From Imposing to Negotiating Chinas Adherence to the MICR,”Journal of Northeastern Asian Studies,Vol。XV,No。1,Spring 1996,pp。51—68.

⑩Shirley A。Ken,“Chinese Proliferation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Current Policy Issues,”CRS Issue Brief,August 27,1998,p。2.

[11]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1999年6月22日的答記者問。《人民日報》,1999年6月23日,第5版。

[12]鄭瑞耀:《飛彈科技管製建製的運用與發展》,載於台灣《美歐季刊》,1999年冬季號,第396頁。

[13]Stephen D。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in Stephen D。Krasner,ed。,International Regim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2.

[14]有關國際建製的分類,請參見Jack Donnelly,“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A Regime Analysi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0,No。3,Summer 1986,pp。599—621.

[15]Robert Jervis,“Security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No。2,Spring 1982,pp。357—378.

[16]Stephan Haggard and Beth A。Simmons,“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1,No。3,Summer 1987,pp。496—498.

[17]林碧紹:《武器管製的回顧與展望》,載於《美歐季刊》,1997年秋季號,第12卷,第3期,第21頁。

[18]顧德欣、牛永軍主編:《核幽靈的震蕩》,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頁。

§§第六章 導彈防禦計劃與美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