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俄羅斯對NMD與ABM條約的基本態度(1 / 3)

自從美國戰區導彈防禦計劃和國家導彈防禦計劃出籠以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擔心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美國導彈防禦計劃對國際安全所形成的衝擊是非常明顯的。其中,對國際安全的一個主要衝擊是美俄戰略關係的重新緊張以及未來美俄之間的雙邊核裁軍的前途問題。

俄羅斯對美國發展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的態度在90年代以來有一個變化與發展的過程。雖然冷戰的結束導致了俄美之間戰略力量軍備競賽的結束,《反彈道導彈條約》的戰略意義不如冷戰時期那麼強烈,但其存在仍然是一種政治上的象征。它說明俄羅斯依然是世界戰略平衡方麵可以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大國,而且也是維護和發展國際軍控事業方麵的“超級大國”,是西方對外戰略關係中必須考慮的大國。同時,《反彈道導彈條約》的存在,也是國際戰略力量穩定的基石。如果反導條約修訂或廢除,俄羅斯現有的戰略核力量在與美國和西方關係中的“王牌”效用將黯然失色,俄羅斯戰略核力量在與美國政治抗爭和經濟討價還價中的地位也將隨之降低。當然,俄羅斯也一直擔心美國從事導彈防禦研究會導致新的軍備競賽。就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而言,既沒有本錢也沒有興趣同美國在導彈防禦係統的開發和研製方麵展開新一輪的競爭。

前蘇聯和俄羅斯都非常關心美國發展導彈防禦係統是否破壞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關心美蘇(俄)之間的戰略力量穩定問題,反對美國研製具有戰略防禦能力的導彈防禦係統。從1986年美蘇恢複軍控談判開始,有關戰略防禦問題一直是談判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前蘇聯曾經表示,如果裏根政府放棄“星球大戰”計劃的話,蘇聯可以在軍控談判中作出更大讓步。由於裏根政府的強硬立場,再加上蘇聯實力地位的下降和謀求結束冷戰的政治願望,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前蘇聯未能在談判桌上討得什麼便宜。美蘇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談判也涉及反彈道導彈條約問題,俄羅斯繼續對戰略防禦計劃表示關注。在布什政府時期,由於美國的戰略防禦構想還處在從“星球大戰”計劃到“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的轉型時期,因此,彈道導彈防禦計劃並沒有給美俄核裁軍進程帶來深刻影響,反導武器係統的研製並沒有構成美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會談的主要分歧點。①美俄反導彈武器係統的談判開始於1991年,是在美蘇(俄)“防禦和太空談判”中進行的。

“愛國者”反導彈係統在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以及布什政府繼續強化“愛國者”反導彈係列的計劃引起了俄羅斯的警覺,擔心美國的反導彈武器係統是否最終會具有戰略防禦能力;俄羅斯關注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計劃中的武器係統,是否違背了《反彈道導彈條約》的約束。因為反導條約的第6條明確規定“禁止賦予非反戰略導彈防禦係統以反戰略導彈能力”,禁止在ABM模式下進行“非反戰略導彈防禦係統”試驗。同時,美國也擔心前蘇聯大量部署的S-10與S-12反導彈係統是否具有戰略防禦能力,從而產生了美俄戰略武器會談中戰區導彈防禦係統應該“遵守條約義務”的磋商議題。

“劃界協議”與俄美在TMD係統問題上的妥協

到1999年1月以前,由於克林頓政府一直側重TMD的研製和部署,而對NMD采取了相對克製的態度,在這一段時期,雙方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的主要爭議是在TMD係統的技術指標問題上。爭議的核心是TMD相關武器係統是否違背《反彈道導彈條約》第6條的規定。

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對於反導條約和NMD的立場有所轉變。為了加強美俄之間的戰略合作,1992年初,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曾提議和美國合作開發“全球防禦係統”。1992年6月,兩國在莫斯科舉行的首腦會晤中發表了“關於全球防護係統的聯合聲明”。聲明提出,美俄兩國應合作開發這樣一個係統,對付彈道導彈擴散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所導致的威脅。聲明同時建議成立一個美俄聯合小組來討論具體的合作事宜,探討對《反彈道導彈條約》的修改以及是否有必要簽署新的條約等問題。②布什總統曾在1992年12月向俄羅斯提議修改反導條約,以便美國研發和部署GPALS不違背反導條約的有關條款限製。然而,由於1993年1月克林頓政府上台以後,一度對建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並不熱衷,美俄有關共同研製和建立全球導彈防禦係統的設想,並沒有能夠成行。1993年2月27日,SD10提出要削減用於導彈防禦係統研製的經費,削減幅度是今後5年內減少105億美元。1993年11月,克林頓總統又提出應該“狹義解釋”《反彈道導彈條約》,維持反導條約的義務,停止同俄羅斯在反導武器係統研製上的合作。至此,美俄之間的有關合作即告中止。

美俄之間的TMD與反導條約兼容性談判,是簽署《第二階段美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後兩國戰略與軍控談判的重點之一。按照美國政府早在1990年同波音公司等簽署的合同,TMD係統研製中的THAAD將在1998年進入實戰試驗。THAAD係統具有針對戰略性遠程導彈的防禦能力,極有可能違背反導條約。為此,美國急於說服俄羅斯接受TMD研製和部署。具體來說,就是要求俄羅斯同意修訂《反彈道導彈條約》,增設有關反彈道導彈研製的具體標準,以便TMD的試驗與開發合法化。1993年11月,克林頓政府正式提議美、俄兩國就澄清反導條約中非戰略性導彈防禦問題舉行正式的雙邊磋商。從1993年年底開始,美俄兩國圍繞著如何明確《反彈道導彈條約》的限製範圍以及美國的TMD計劃在日內瓦雙邊常設協商委員會展開雙邊談判。談判的主要內容是希望就TMD係統的主要技術參數,如針對的目標導彈的速度和射程達成協議。在1997年年底以前,美國政府和軍方在NMD問題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迫切的部署戰略,因此,這一階段美俄有關導彈防禦計劃的爭論主要集中在TMD問題上,有關NMD的爭論還沒有公開化。

美俄之間的TMD談判爭論得非常激烈,連續進行了將近4年。其基本內容是為了能夠找到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方式,豐富《反彈道導彈條約》的具體規定;為戰區導彈防禦計劃的發展確立明確限製的同時,解決戰區導彈防禦計劃有可能與反導條約衝突的問題。俄羅斯竭力希望通過談判來限製美國開發中的TMD係統的攔截能力,使其不能具備戰略防禦能力。③美國的方案是,反導條約的修訂應該允許美國發展所有研製中的TMD武器係統,隻要所攔截的目標導彈的飛行速度在任何飛行階段不超過每秒5公裏,射程不超過3500公裏,就應該不受反導條約製約。但俄羅斯卻隻同意不限製攔截器飛行速度在每秒3公裏內的TMD係統。按照俄羅斯的方案,美國TMD武器係統中的“海軍全戰區係統”(NTWD)的研製可能就要受到禁止。NTWD係統攔截器的飛行速度將達到每秒4.5公裏。這是美國所不同意的。克林頓政府希望能夠保留所有的TMD武器係統的研發,建立起全麵的、多層次的戰區導彈防禦能力。在1995年5月舉行的美俄華盛頓首腦會晤中,克林頓和葉利欽第一次表示同意反導條約並不排斥戰區導彈防禦係統。雙方還就TMD與反導條約的關係達成了一些原則性的共識。雙方認為,不違反反導條約的TMD武器係統的標準是:(1)該係統不會對另一方的戰略核力量構成現實威脅;(2)該係統不會被擴展以便具備上述能力;(3)兩國聲明TMD不會被用來對付另一方。④

美俄TMD會談在1997年3月首腦會晤之後取得了決定性突破。首腦會議期間,克林頓政府為了打消俄羅斯認為TMD將削弱俄羅斯戰略威懾力的顧慮,提議將START Ⅱ的執行截止期限延長到2007年年底,以便俄羅斯可以有10年的時間來觀察是否受TMD的戰略影響,允許俄羅斯在戰略力量削減問題上保持一定的主動。美俄最終在赫爾辛基達成了START Ⅱ補充議定書。1997年9月26日,美俄在3月兩國首腦會晤所達成諒解的基礎上,在赫爾辛基正式簽署了5項協定。這5項協定以補充議定書的形式,成為START Ⅱ條約的新組成部分。這些協定中2項是有關第一和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3項是有關反導條約和TMD問題的。後麵的3項協定統稱為“劃界協議”。該協議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5個方麵:

(1)美俄雙方可以研製、生產和部署戰區反彈道導彈係統,但攔截導彈在任何飛行階段的速度都不得超過每秒3公裏。所攔截的彈道目標導彈在任何飛行階段的速度都不能超過每秒5公裏,射程不得超過3500公裏。

(2)如果美俄研製和部署任何高速的戰區導彈防禦攔截器,不得違背上述條款和標準的限製。但反導條約的當事國可以舉行磋商,討論有關國家的關注和問題。

(3)戰區導彈防禦武器係統部署的範圍和數量,必須與所麵臨的戰區導彈的威脅相一致。

(4)TMD武器係統的部署都不能構成對美俄任何一方戰略核力量的現實威脅。

(5)更新《反彈道導彈條約》的正式締約方。1972年反導條約的締約方為美國和蘇聯。這一次,美俄兩國根據蘇聯已經解體的事實,正式確定反導條約的締約方為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⑤

協議的第1條來自與美俄就TMD問題所簽署的“低速協定”,即主要是按照俄羅斯的方案而達成的協定。第2條則顯然是滿足了美國的要求,被稱為美俄TMD“高速協定”。美國在談判過程中曾明確向俄羅斯提出,協議的任何一方都有權根據“本國的責任”(national responsibility),決定戰區導彈防禦計劃是否應該包括高速攔截係統。俄方曾予以拒絕。所以,美國的這一立場在協議中沒有落實為具體文字。但第2條還是給予了美國以較大的彈性空間。而且,“低速協定”看來也無法對美國起什麼作用。1996年,美國就發出聲明,THAAD的試驗和部署“可以不受《反彈道導彈條約》的任何限製”⑥。但第4條對反導條約的作用已經作出了重大修正。反導條約向來嚴格禁止給予美蘇(俄)戰區導彈防禦以戰略防禦能力,即戰區導彈防禦計劃不得攔截戰略核導彈。但這一款中有關“不構成現實威脅”卻具有了相當大的彈性。它意味著“劃界協議”已經把原來《反彈道導彈條約》不準美蘇(俄)具有戰區導彈“戰略防禦”能力,改成了隻要不對任何一方的“戰略報複能力”構成重大威脅就可以了。

而第5條擴大反導條約締約國,對美俄雙方來說都有利。從俄羅斯的立場來說,授予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反導條約締約國地位,擴大了該條約的締約國範圍,可以相應地增大以後美國想再度修改反導條約的難度。從克林頓政府的觀點來說,將這三個國家拉入反導條約,可以進一步限製俄羅斯發展反彈道導彈係統。因為這三國與俄羅斯不僅是鄰國,也都是當時獨聯體的成員國,如果俄羅斯為了繞開反導條約,將自己的反彈道導彈係統部署在這三個國家,美國可能很難從條約機製上來約束俄鄉斯。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