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導彈防禦與美國的核威懾戰略(3 / 3)

⑤Aaron Karp,Ballistic Missile Proliferation:The Politics and Techn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37—44.

⑥A。Parson Nels,Guided Missile in War and Peace,p。35.

⑦亨利·基辛格:《選擇的必要》,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第128—129頁。

⑧潘振強主編:《國際裁軍與軍備控製》,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頁。

⑨有關蘇聯戰略導彈發展的曆史,請參見David Holloway,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Arms Ra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⑩馬爾索·費爾當:《空間戰爭:武器與新技術》,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頁。

[11]Richard K。Betts,ed。,Cruise Missiles:Technology,Strategy,Politics,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1,pp。1—29.

[12]US Department of Defense,Dictionary of Military terms,London:Greenhill Books,1995,p。52.

[13]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審室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導彈、核武器和軍事航天分冊》,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7—28頁。

[14]1973年,後來成為裏根政府國防部副部長的Fred Ikle曾將核導彈形容為“doomsday catapults”,該詞在西方曾廣為流傳。參見Alton Frye,“Banning Ballistic Missile”,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1996,p。105.

[15]Janes Defense Weekly,December 24,1998,p。18.

[16]羅傑·斯皮德:《八十年代戰略威懾》,戰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9頁。

[17]Steve Webber,“Interactive Learning in U。S。-Soviet Arms Control,”in George W。Breslauer and Philip E。Tetlock,eds。,Learning in U。S。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Boulder:Westview,1991,p。785.

[18]勞倫斯·弗裏德曼:《核戰略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頁。

[19]葉章蓉等著:《大國軍事戰略》,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頁。

[20]邁克爾·曼德爾鮑姆:《國家的命運——19世紀和20世紀對國家安全的追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頁。

[21]Roger Dingman,“Atomic Diplomacy During the Korean War,”and Rosemary Foot,“Nuclear Coersion and the Ending of the Korean Conflict,”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3,No。3(Winter 1988—1989)。

[22]轉引自劉金質:《美國國家戰略》,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頁。

[23]勞倫斯·弗裏德曼:《核戰略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頁。

[24]Bonard Bloody,ed。,The Absolute Weap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6,p。4.

[25]Bonard Bloody,ed。,The Absolute Weapon,pp。24—63.

[26]Richard Betts,Nuclear Blackmail and Nuclear Deterrenc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1987,p。22.

[27]亨利·基辛格:《選擇的必要》,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第18頁。

[28]哈羅德·布朗:《美國未來20年的對外戰略》,時事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頁。

[29]亨利·基辛格:《選擇的必要》,第20頁。

[30]B。H。Reedle Hart,Deterrence or Defense?London:Stevens Father and Son,1960,p。23.

[31]亨利·基辛格:《核武器與外交政策》,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年版,第20頁。

[32]參見M。泰勒:《音調不定的號角》,世界知識出版社1963年版,第81頁。

[33]約翰·肯尼迪1958年8月14日在美國參議院上的講話。約翰·肯尼迪:《和平戰略》,紐約:哈潑和羅出版公司1960年版,第37—38頁。

[34]勞倫斯·弗裏德曼:《核戰略的演變》,第274頁。

[35]葉章蓉等著:《大國軍事戰略》,第103頁。

[36]Robert S。McNamara,“The Military Role of Nuclear Weapon,”Foreign Affairs,Vol。26,No。1,Fall 1983,p。68.

[37]羅斯韋爾·吉爾帕特裏克1961年10月10日在弗吉尼亞州熱泉城實業界理事會上的講話。

[38]勞倫斯·弗裏德曼:《核戰略的演變》,第284頁。

[39]Richard Betts,“A Nuclear Golden Age?The Balance before Pa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1,No。4(Winter 1986—1987)。

[40]轉引自羅傑·斯皮德:《八十年代戰略威懾》,第18頁。

[41]Bundy,George Kennan,H。McNamara,and Gerard Smith,“Nuclear Weapon and Atlantic,”Foreign Affairs,Winter 1982,p。753.

[42]Gordon G。Sehloming,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Nuclear Dilemma,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intice-Hall,1987,p。93.

[43]丹·考德威爾:《論美蘇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頁。

[44]Richard M。Nixon,U。S。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70s:Building for Peace,A Report to the Congress,February 25,1971,New York:Harper and Law,P。X。

[45]葉章蓉等著:《大國軍事戰略》,第110頁。

[46]轉引自劉金質:《美國國家戰略》,第189頁。

[47]Raymond L。Garthoff,Détente and Confrontation,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5,pp。181—199.

[48]Gordon C。Schloming,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Nuclear Dilemma,Englewood Cliffs,New Jersy:Prentice-Hall,1987,p。53.

[49]John L。Gaddis,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p。322.

[50]資中編主編:《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裏根》,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603頁。

[51]阿瑟·施萊辛格堅信,戰略核力量具有預防戰爭的作用。參見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頁。

[52]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實力與原則:布熱津斯基回憶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頁。

[53]資中筠主編:《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裏根》(下冊),第863頁。

[54]吉米·卡特:《保持信心——吉米·卡特回憶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頁。

[55]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實力與原則——布熱津斯基回憶錄》,第584頁。

[56]同上,第586頁。

[57]參見John Spanier,Games Nations Play,7th edition,Washington,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6.

[58]James Dougherty and Robert L。Pfaltzgraff,Jr。,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mprehensive Survey,New York:Addison-Welsey Education Publishers,Inc。,1996,pp。267—403.

[59]羅傑·斯皮德:《八十年代戰略威懾》,第120頁。

[60]Ernest J,Yanarella,The Missile Defense Controversy:Strategy,Technology,and Politics,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8,pp。102—108.

[61]Thomas Schelling,Arms and Influence,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p。52.

[62]Jerome Wiesner,Where Science and Politics Meeting,New York:McGraw-Hill,1985,pp。209—240.

[63]Robert Gilpin,American Scientists and Nuclear Weapons Polic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64]傑羅姆·威斯納和赫伯特·約克:“國家安全與核禁試”,《科學的美國人》雜誌,1964年10月號。轉引自勞倫斯·弗裏德曼:《核戰略的演變》,第295頁。

[65]勞倫斯·弗裏德曼:《核戰略的演變》,第298頁。

[66]Robert S。MacKnamala,“The Mechanism of Nuclear Strategy,”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No。LVII,October 19,1969.

[67]Ibid。

[68]David B。Denoon,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in the Post-Cold War Era,Colorado:Westview,1995,p。21.

[69]John Spanier,Games Nations Play,7th edition,pp。186—218.

[70]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編:《星球大戰——對美蘇太空爭奪的剖析》,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190頁。

[71]同上,第10頁。

[72]《參考資料》,1983年3月28日,第7頁。

[73]同上,第8頁。

[74]顧關福:《戰後美蘇關係的演變》,時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頁。

[75]HTK技術在導彈防禦係統中的作用是靠高速的撞擊力擊毀目標導彈的核彈頭或者生化彈頭,其特點是減輕了攔截導彈戰鬥部的重量,使攔截導彈變得更加輕便;同時,可以避免使用核彈頭作為攔截導彈的爆炸部,減少美國在導彈攔截中受核汙染的可能性。而且,HTK在擊毀目標導彈的性能上並不劣於核彈頭或其他高爆彈頭。例如,一枚50磅的HTK技術攔截彈頭在擊中目標彈頭時,由於彼此都高速飛行,可以產生相當於1噸高爆物質所產生的破壞力。

§§第二章 克杯頓政府與“彈道導彈防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