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全國人才結構和流動的基本規律、發展態勢(3 / 3)

(4)市場競爭的規律。時代變遷,社會對人才產生了越來越迫切的需求,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人才輩出?又是什麼力量引導著人才的合理流動呢?這就是市場經濟體製的核心因素――市場競爭在起作用,從而體現出市場競爭規律。

從生產要素市場來看,市場競爭要求對資源的使用權進行重新分配,從而需要有良性運行的市場機製以允許資源的合理流動。在利益機製的驅動下,任何生產要素總是流向那些能夠實現自身價值並能帶來更多報酬的行業或部門。此即實現了生產要素在各社會部門之間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也保證了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同時,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律對於人的知識的多寡、知識的層次及結構將帶來更大的變化。例如:以前的“一次教育”、“學曆教育”將轉變為“終生教育”、“素質教育”。因此,市場將引導人才的發展方向,而這種變化正是市場競爭這種外在的壓力轉化為自身內在動力因素的結果,即所謂“有壓力才有動力”。

1998年,各級各類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共為近7萬個單位84萬人進行了人事代理。各級各類人才市場和人才流動服務機構共舉辦9500多場人才交流大會,共有25萬多家單位、1195萬多人次和4000多個技術項目參加,達成流動意向的有230萬人。全年共對87萬人進行了短期培訓,近17萬人接受了人才測評,為8萬多人評定了專業技術職稱,近3萬人參加了由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組織的國際人才交流活動。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現存總量140多萬份,比去年增加了近50萬份。這說明麵對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人才必須實現自身的合理流動,人才人事服務以明顯的社會效益和逐步增加的經濟效益顯示出產業化的發展勢頭。

從總體上來說,人才的市場競爭規律就是在努力培養人才的基礎上,以利益機製為主導,依靠市場手段來有效促使人才合理流動的規律。它既可以“築巢引鳳”,也可以充分調動和發揮現有人才的積極性。

三、人才流動、人才結構和分布的發展趨勢

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人才流動不論在規模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會產生巨大的變動。在人才流動程度加劇的情況下,將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1)梯度流向趨勢更加明顯。經濟因素是影響人才流動的重要因素,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才流動的發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GDP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都高於全國平均速度。東部、中部、西部在經濟發展上存在明顯的梯度發展狀態,這種經濟發展形勢,必將影響東部、中部、西部的資金、技術、人才在轉移上呈現出梯度狀態,即西部――中部――東部,而且這種狀態在今後一定時期內將繼續存在,並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明顯。

(2)跨領域人才流動趨勢更加頻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但市場競爭是激烈的、殘酷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人才在職業、產業和區域市場上的競爭也日益加劇。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人才短缺尤其是下述類型的高素質人才的短缺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將更加突出。一是信息、農業、金融、財會、外貿、法律和現代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才;二是生物技術、環保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三是熟悉世貿規則、了解國際慣例、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談判人才和外語人才;四是跨領域、跨行業、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為適應形勢發展,人才在自身培養和社會、國家培養的方向上將有很大的發展變化。追求人的全麵發展,進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發展的目標,跨行業人才流動也會因此而更加頻繁。而且一旦人才實現了自身的全麵發展,在跨領域、跨行業、跨學科上的流動將進一步增多,在流動上更加自由。

(3)聚集效應日益顯現。在非均衡增長條件下,一些主導產業或部門集中於某些地區或大城市,以較快的速度優先得到發展,並通過其吸引力和擴散力不斷地擴大所在地區的發展規模,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於是產生一種可能:由於發展和其他地區之間在投資效益上存在差異,導致高素質勞動力、資金、技術、資源等生產要素由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形成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而落後地區越來越落後,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上差距趨於擴大,從而產生“極化效應”,也叫“聚集效應”。人才流動也會產生這種效應,它是無法避免的。盧卡斯認為,某地區的人才資本的增量與該地區的人才資本存量是成正比的,即人才資本存量越多的地區,它越能夠吸引其他地區的人才資本的流入,從而增大人才資本的增量。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於經濟的迅猛發展,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大,必然將吸引來更多的人才。

(4)人才配置的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我國長期以來受傳統的計劃經濟的影響,人才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低。人才和勞動力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以及人才和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是構成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人才作為生產力的重要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一樣,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的市場化程度將逐步提高。不論是公有製還是非公有製的用人單位,通過引進競爭機製,實行公開招聘、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簽約使用、定期考核、優勝劣汰等方式和手段,提高人才的市場化配置程度。1999年9月,教育部提出在高等學校推行“教師聘任製和全員聘用合同製”,堅持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約管理的原則進行教師人才的使用。北京市從2000年9月起,在部分城區試行中、小學“教師聘任製”,強化競爭機製,促進“師資市場”的形成,這意味著“計劃經濟條件下最後一個鐵飯碗將成為曆史”。對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分配也從過去的“統包統分”、包當幹部的分配製度改為“國家政策指導,畢業生自主擇業”,讓高素質人才走向市場,接受市場的挑選。

(5)人才結構和分布的調整與國家發展戰略更加適應。國家發展戰略是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麵進行宏觀管理的一個重要體現。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既關係到國家發展命運,又會在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施對外開放戰略,首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建立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開放沿海港口,使我國生產要素不斷向東部地區集聚。從資金流向來看,80年代以來,東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持續增長。資本投入向東部地區傾斜,為這些地區經濟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並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中西部地區的人才也隨之流入。現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中西部地區也積極創造條件,改善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堅持把人才引進與項目建設聯係起來,在引進項目時,以項目為載體,把相關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連帶引進來,並為引進的各類人才實實在在提供創業之機、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大舞台。同時,為他們提供優厚的物質和生活待遇,建立向引進人才傾斜的收入分配機製,努力創造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和社會環境。人才流動在發展過程中,最終要以國家的發展戰略為導向,並結合自身的特殊性,不斷地在各職業、各行業和各地區之間流動,而且這種政策導向性會越來越明顯,從而使人才資源的結構和分布更加適應我國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