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全國人才結構分布及其區域性流動的現狀(1 / 3)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實施人才戰略,優化人才資源開發的機製與環境,使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人才素質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得到改善,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00年底,我國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曆或專業技術職稱的各類人才達到6360萬,其中黨政人才585.7萬,企業經營管理者人才780.1萬,專業技術人才4100萬,其他人才894.2萬。

一、全國人才結構和分布的現狀

我國目前雖擁有絕對數量較大的人才資源,但與歐美國家的人才差距卻很明顯。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統計年鑒》數據表明,歐美各國文盲率均在5%以下,而1996年我國成人文盲率為19%;我國1990―1999年新增長的勞動力總數為1.89億人,但其中大專以上學曆的技術人才僅占3.5%。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我國人才資源結構上存在著斷層危機。據中國老齡委2000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全國100萬高級職稱人才中,45歲以下的僅為6.3%,35歲以下的僅占1.1%,並且全年有42%的正副教授和50%以上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退休。加上我國受傳統人才觀念的影響,形成了較為突出的人才資源配置矛盾,人才資源在結構和分布上存在以下問題:

(1)產業布局需求與全國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國人才相對集中於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工業企業人才占有率低,而第一產業的人才資源占有率更是低得驚人。據統計,全國農業的人才總數僅為全國人才資源總量的2%。福建省三明市“九五”期間機械、化工、林產和旅遊等四大主導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隻有0.66萬人,占人才總量的5.5%。2001年底,該市分布在第一產業的人才僅0.52萬人,占4.57%,比例明顯偏低,與農業的基礎地位不相適應。

(2)所有製結構與全國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合理。由於曆史的原因,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的85%集中在國有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在1999年底,全區人才總量為110.7萬人,分布在全民所有製單位人才資源總量為99.96萬人,占人才資源的90.3%;集體所有製單位為4.8萬人(含股份製1.4萬人),占4.4%;鄉鎮企業3.98萬人,占3.6%;私營和三資企業1.89萬人,占1.7%。

(3)行業分布與全國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合理。我國人才結構與分布在行業上出現的問題較為突出,人才過分集中於某些行業。據2001年底統計,全國分布在教育、衛生、經濟、會計等四類專業技術人員占了全國技術人員總數的70%,而急需的農業、信息、通訊、金融、保險等行業人才則出現嚴重的人才資源不足。遼寧省2000年底全省專業技術人才170萬人,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事業單位,金融保險、律師等行業人才隻占全省人才總量的0.05%和0.01%,特別是全省經濟結構調整急需的高新技術、涉外法律、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外向型經濟管理人才尤為短缺。

(4)發展投資重點與全國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合理。人才資源的行業性配置,要以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為主要目標,要符合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要求,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人才資源配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