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采取多種形式,廣開流動渠道。目前,人才流動的形式和方法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動編流動,即改變人才隸屬關係的流動;非動編流動,即人才隸屬關係不發生轉移和變動的流動。這兩類流動各有長短,靈活交叉地使用,有利於促進人才流動的發展。特別是不動編流動的產生,解決了人才流動過程中易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拓寬了人才流動的渠道,因而受到人才的廣泛歡迎。但總起來講,我國人才流動的渠道還不太暢通,流動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方法在實際運用中也有相當大的阻力。因此,我們還需要采取更多的形式,廣開流動渠道,並且把它們真正疏通,為人才流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相信隨著人才流動實踐的發展,人才流動的新方式、新渠道也會不斷湧現出來。
第五,提高認識,更新觀念。人才流動雖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接受,但並不排除一些人受老觀念、老思想的影響,仍然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一新生事物。如一些單位的領導總想用“壓”的方法保持單位人才的穩定性,因此,對人才流動不僅不支持,反而百般阻撓,給本單位的人才流動帶來很大困難;有些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競爭意識,對招聘、考試選拔、辭職等流動方式雖然很羨慕,但卻不敢問津,甚至連調動工作,都前怕狼後怕虎,思慮重重。他們天天都抱怨對工作的不滿意,而又天天日複一日的重複,就是缺乏勇氣“流動”出來。由此可見,進一步提高人們對人才流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更新觀念,仍然是當前搞好人才流動工作的重要任務。隻有人們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人才流動的現實意義,自覺支持和參與人才流動,才能創造人才流動的新局麵。
三、引進國外人才
人才流動不僅應包括國內人才流向國外,也應包括國外人才流向國內,特別是在國際科學技術競爭、尤其是人才競爭相當激烈的當代,采取多種方式,積極穩妥地引進國外人才,對於我國改變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落後狀態,提高生產力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國外智力資源中,華僑華裔人才應當是我們引進的重點。目前,國外華裔科技人才約有數十萬人。他們中許多人精通科學知識和管理知識,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很高的業務水平。他們都是炎黃子孫,其中許多人有愛國愛鄉的熱情,對我國國情比較了解,語言又相通,給科技交流帶來很多方便。
引進人才還要從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出發,把重點放在引進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才方麵。不但要大力引進設計、製造、工藝、生產技術的人才,還要大力引進經營管理方麵的人才;不但要引進高科技和新興領域的人才,更要注意引進能解決我國量大麵廣的生產技術問題的專家;不但要引進解決具體技術問題的專家,還要引進具有戰略決策能力的專家;不但工業部門要引進人才,農業、商業、金融等各種事業也都需要引進人才。
為此,要廣開引進人才的各種渠道,包括官方的、半官方的、民間的,以及各種國際組織的。要充分發揮我國各個學術團體、科技團體和校友會等群眾組織在聯絡和團結國外人才方麵的作用。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我國科學家、專家、留學生、出國訪問學者,去聯係和物色在國外的華僑華裔老師、同行、學生和各種親朋舊故,從中推薦適當的人選,然後由有關部門和單位正式聘請。各級僑務組織應當在這方麵發揮積極作用。駐外使館也應該把引進國外人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對於國外各類專業人才,凡是願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有一技之長,國內又確實需要的,我們都應該歡迎。可以是高級、中級的科技專家,也可以是具有專門技能的熟練工人;可以是在職的專家,也可以是退休的專家和老工人;可以短期工作,也可以長期工作。華僑華裔中的專家還可以回國定居,可來可走,來去自由。引進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不同的對象,不同的領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重在講求實效。
為了有利於同國外專家往來,對於有突出成就的國外專家可以授予我國的榮譽學術稱號。如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單位可有名譽教授、名譽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可設立海外院士,中國科協的各個學會也可以設海外理事和會員。
為了真正發揮引進國外人才的作用,我們要學會一套同國外專家合作共事的領導藝術;還要為他們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尤其要為他們創造必要的比較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使他們願意來,留得住,真心誠意地為我國建設服務。
四、國外人才流動的十種製度
1996年《跨世紀人才》第2期,介紹了國外人才流動的十種製度,很值得我們借鑒。
第一,責任製。西方國家普遍實行公開招考、自由競爭、擇優錄用的(責任)製度。
第二,聘用製。國外科學研究單位對科技人員普遍實行限期聘用製度。
第三,兼職製。許多國家規定,在工作不重疊、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允許科技人員在外麵兼職。
第四,辭職製。科技人員在待遇不公等不利於人才使用的情況下,有權辭職。
第五,交流製。美國政府的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等社會團體之間有人員相互交流關係。
第六,借調製。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常采用借調形式。
第七,競選製。俄羅斯在高等院校、科技單位普遍實行競選製。
第八,轉任製。日本對中小學教師實行校際轉任製度,規定教師在一個學校隻能工作3―5年。
第九,優惠製。有些國家對向邊遠和困難地區流動的科技人員,采取住房、購物優惠的政策。
第十,輪換製。有些國家規定,科技人員到邊遠困難地區工作實行輪換製,期限3―5年。
§§第十一章 我國人才結構及其流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