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才流動的性質及其基本原則(1 / 2)

根據社會分工和管理的需要,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們一般總是歸屬於一定的地區、部門和單位管理,在某個地區或單位服務。人才流動,簡單地說,就是人才所服務的地區、部門、單位發生變化或轉移的情況,可以做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人才流動,既包括改變人員隸屬關係的流動,也包括各種不改變隸屬關係的智力產品流動行為;狹義的人才流動,專指改變人員隸屬關係的流動。

我們所說的人才流動,主要指廣義的人才流動。

我國的人才流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人才流動。因此,人才流動的目的,一方麵要調動人才的積極性,挖掘人才潛力,避免人才積壓、浪費,努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合理使用人才;另一方麵則要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於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發揮,有利於人才整體結構的平衡合理。因此,在鼓勵流動的同時,又要加強管理,以避免或減少人才流動的盲目性。特別要加強對人才的思想教育,使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具有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要鼓勵他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華,建功立業,在實現社會理想的同時,實現個人理想。要反對為了金錢而丟失自己的專業、理想、抱負的流動;也要反對為了金錢和安逸的生活而擁向國外,並滯留不歸的流動。總之,社會主義的人才流動應該以積極的、正向流動為主,並努力消除無序流動給社會帶來的副作用。

我國人才流動的社會主義性質和人才流動的社會實踐,決定了人才流動的基本原則是:

一、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原則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所需的各種人才通過市場進行調配,這是毫無疑義的。目前,我國的人才市場發育並不十分完善,許多人才的交流也沒有進入市場,這是人才流動中的一大弊病。因此,要搞好人才流動,就要努力培育和完善人才市場,使其在人才調配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是,通過市場進行人才調配,並不等於不要計劃。因為,市場雖然在人才調配上具有很多優勢,可也存在極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如果對此不加以限製,聽之任之,就可能出現人才流動上的盲目性,達不到人才流動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優化人才結構服務的目的,破壞人才流動的社會主義性質。特別是我國的經濟建設,也並不完全靠市場調節,還要有國家的計劃和指導,因此,為其服務的各類、各層次的人才,也不可能完全靠市場進行調配。可見,隻有把市場和計劃結合起來,才能既發揮市場的長處,又彌補市場的不足;既調動人才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又保證他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特別是保證國家建設的重點任務和重點攻關項目的完成,使人才流動有序地、合理地進行。

二、合理性的原則

目前我國的人才隊伍結構存在著地域結構、行業和部門結構、隸屬結構等諸多外部結構的不合理。人才流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消除這些不平衡的現象,達到人才隊伍結構的整體的和諧、平衡。因此,人才流動應以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為前提,應以正向流動為主,即從人才密集的部門、單位和地區,流向技術力量薄弱、人才缺乏的部門及單位和地區;從沿海、內地流向邊遠地區;從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和鄉鎮;從城鎮流向農村;從上層機關流向基層;從全民所有製單位流向集體所有製單位;從行將被淘汰的舊企業流向新興企業等等。當然,這些流向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才隊伍結構的調整變化,人才流向也會相應地發展變化,但人才合理流動的原則卻是始終不變的。所以,我們應該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證這一原則最大限度的實現。

三、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原則

這是保證人才隊伍內部結構合理,充分挖掘我國潛在的人才資源,調動人才積極性的重要原則,也是人才流動的目的之一。目前,我國人才隊伍內部結構上,還存在著年齡、層次、專業等方麵的不平衡現象;人才被積壓、浪費,用非所學、用非所長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所以,我們要通過人才流動,進一步解決人才使用上的不當或失誤。一方麵逐步達到人才隊伍內部的平衡合理,使各方麵的人才做到年齡互補、層次互補、智能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隊伍的整體效應。事實上,每個單個人才,也隻有置身於結構合理的人才集體之中,才能充分得到他人的幫助和支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另一方麵則要把潛在的人才資源發掘出來,利用起來,努力減少或避免人才積壓、浪費,做到人盡其才,並且貫徹學用一致、用其所長的原則,把人才調配到最適合的崗位上,做到才盡其用。如果人才流動能夠達到上述目的,就能充分發揮我國的人才優勢,使有限的人才資源在國家最需要的戰線發揮最大的效能,全麵推動國家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教育、文學藝術、體育衛生等方麵的發展,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