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流動是發展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結果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一些老的行業和部門在不斷調整、更新;一些新興的科技、工業部門在不斷產生、發展,特別是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和國家重點工程在不斷湧現,極大地吸引和召喚著大批人才。並且外資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的崛起,打破了國有企業的一統天下,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格局。在這種情況下,再用計劃經濟條件下采取的、對各部門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國家統一調配,顯然已經行不通。市場經濟客觀要求,在市場調節經濟單位和經濟活動的同時,也要對這些單位和活動所需的各種人才進行市場調節。人才流動,就是人才進入市場的具體表現。它打破了“人才私有”、“部門管理”以及所有製、戶籍、工資、福利等諸多方麵的限製,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寬鬆的環境。隨著我國社會化大生產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麵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要求將更加嚴格;一方麵激烈的競爭將使老部門、老行業被兼並、被淘汰,使新興部門、新興行業不斷湧現的速度比現在更快。勞動對象、勞動方式和勞動場所的不斷變化,必然使人們常常處於選擇之中,從而引起更廣闊、更劇烈的人才流動。在曆史發展中,這並不是我國所獨有,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據有人統計:美國在1949~1963年間,由於很多方麵實現了自動化,所以大約有8000種職業從美國市場上消失,同時出現了6000種新的職業。前幾年,德國一方麵有80萬失業者,另一方麵又有60萬個新的空缺職位。由此可見,人才流動不僅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社會化大生產,就要堅持人才流動政策,為人才流動創造更和諧、更寬鬆的社會環境。
二、人才流動是優化人才結構的需要
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不是沒有人才,問題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們組織和使用起來,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發揮他們的專長。現在科技人員一方麵很缺,另一方麵又有很大的窩工浪費,用非所學,用非所長的現象很嚴重。這樣的管理機製和形式不行。怎樣打破各種界限,把全國的科技人員合理使用起來,並且使用得當,是個很大的問題。在這裏,鄧小平實際上指出了兩方麵的問題:一是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一是管理體製的不合理。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我國人才結構,確實存在許多不合理現象。
首先是地域結構不合理。沿海、內地和大中城市的科技人員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好,而邊遠地區、鄉村的科技人員則數量小,素質也相對較差。
其次是行業和部門結構的不合理。我國工業、衛生、教育、國家機關等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占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65%左右,而其他行業則相對缺乏。即使都是工業部門,分布也不平衡。機械、冶金等部門,集中了大部分的工程技術人員,而輕工業、鄉鎮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則相對不足。
第三是隸屬結構不合理。中央各部門和所屬單位集中了全國60%以上的高科技人才和70%以上的研究生、博士生,地方則相對薄弱。全民所有製單位、三資企業、大公司等專業技術力量雄厚,而集體所有製單位、個體企業等,專業技術力量則相對匱乏。
第四是科技隊伍內部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一些單位老、中、青年齡搭配,高、中、初級職稱搭配和各種專業的搭配失調。因而,年齡老化,後勁兒不足和用非所學、用非所長的現象十分嚴重。
第五是微觀結構不合理。一些企業經濟萎縮,開工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無事可做,被大量積壓、浪費,而另外一些新興企業卻急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往往因為專業技術力量不夠,而影響企業的發展。正是由於存在人才結構上的種種不合理現象,所以才需要打破統得過死,管得過嚴的不合理的管理體製,下放用人權利,允許人才合理流動和自主擇業。要通過人才流動,逐漸達到人才結構在地區布局、行業和部門布局、隸屬關係布局、層次布局、年齡布局、專業布局等方麵的協調、合理性,以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挖掘人才的潛能,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