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才流動是人才成長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
人才成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都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當社會環境阻礙其發展時,它必然千方百計地打破這種阻礙,尋找新的生存和發展途徑,人才流動就是主要的新的途徑之一。
首先,人才流動是衝破思想僵化的具體表現。王通訊在他的《人才學通論》中,曾經講到過人才的“近親繁殖”現象,即人才培養部門,如大學、研究生院、研究所等,不是把自己培養的尖子人才輸送到外麵,而是留在本部門工作,於是就形成了“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局麵。他認為,這樣做雖有一定的好處,但容易造成一種封閉或半封閉體係,使人眼界狹窄,風格單一,思想死板,缺乏活力。其實,不僅“近親繁殖”容易產生這些弊端,就是一般人才長期囿於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總做一種工作,也容易產生這些弊端。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人才不流動,思想就會僵化。”而思想僵化一方麵使人才固步自封,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另一方麵又限製人才聰明才智的發揮,扼殺人才的想像力和創造精神,使其在科學研究上走老路,循舊框,無所建樹。這不僅阻礙人才自身的成長,也阻礙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從人才成長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自身要求來看,必然要打破僵化的人才管理體製和由此而造成的人才僵化的思想,以人才流動的形式,為人才打開思路、開闊眼界、解放思想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這也正是古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道理的實際應用。
其次,人才流動是人才實現理想,施展抱負的實際需要。人才自然都有理想、有抱負,並會為實現這些理想和抱負,追求有價值的人生而采取種種行動。當其工作的地方、單位承認其價值,並為其實現理想和抱負提供必要的條件時,他則安之、留之;當其工作的地方、單位不承認其價值,不能為其實現理想和抱負提供必要的條件,甚至阻礙其理想、抱負的實現時,他就會去之,會到新的地方,謀求新的用武之地,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可見,人才不斷轉換人生舞台,求生存,求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即使用某種政策、某些措施限製這種趨勢的發展,也隻能是暫時的、無意義的,這種趨勢早晚會衝破其阻礙,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起來。當代人才流動正是這種趨勢的表現,它反映了人才自我發展的客觀要求。
再次,人才流動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現代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麵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麵科學研究的發展又要求各學科高度綜合,共同作戰。哪一個學科僅想憑自己的力量達到發明創造的目的,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都是難以辦到的。這就決定了知識必須廣泛交流。而知識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交流。人才隻有不斷進行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以至跨國家的流動,才能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出去,把別人的知識和經驗學習進來。這既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促進知識的“一體化”發展,又可以在流動中,使自己的知識發揮協作攻關作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例如,美國獨立戰爭以後,從英國引進了大批專業人才。蘇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初期,也聘用了大批國外的工程師。正是這些專業人才跨國家的流動,促進了這兩個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由此可見,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衝破“閉關鎖國”政策,引起開放和各種層次的人才交流,這也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