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才的識別、發現及其基本原則(2 / 3)

要堅持不拘一格的原則,切忌“一刀切”、“一邊倒”的做法。“一刀切”是最省力的形而上學的做法。但是,這不符合人才個性特征和多樣化的特點,也不符合各行各業對人才的特殊要求。

大膽起用中青年人才,加速人才隊伍的新陳代謝,使人才隊伍趨向年輕化,這是當前人才隊伍建設中的一項緊迫任務。造成這種狀況是由於曆史原因,使新老更替沒有能夠正常進行的結果。加上我們民族的封建主義傳統和論資排輩思想的根深蒂固,使推進人才隊伍年輕化的進程變得異常的艱難。對此,我們仍應有足夠的認識和思想準備。

但是,我們又必須看到年齡也是相對的,不同行業對人才年齡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年齡上搞“一刀切”的做法也是不科學的。

另外在對人才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上,用學曆文憑來搞“一刀切”的做法,也不符合不拘一格發現人才的原則。其結果會把大批自學成才者拒之於人才隊伍之外,使我們失去了一部分十分雄厚的人才資源,大大縮小了發現人才的視野。

要有效地堅持不拘一格的原則,必須講辯證法。思想道德素質高、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是幹部隊伍,也是人才隊伍建設的方向,是我們發現人才必須遵循的一個指導思想,但是不能一講知識化、專業化,就劃出一道“學曆文憑”的絕對杠杠;反過來,也不要因為反對“唯文憑論”,就完全否定文憑的意義,甚至為一些不學無術者製造口實。同樣地,不要一講年輕化就搞出一個絕對的年齡杠杠;反過來,又不要因為反對年齡上“一刀切”的做法,就變成無邊無沿,把年輕化又拋在腦後,甚至迎合論資排輩的傳統觀念的需要。任何時候都要堅持辯證法,既不要把人才模式化,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又不要把人才神秘化,搞求全責備,把眼界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天地裏;也不要把人才庸俗化,搞粗製濫造,濫竽充數。隻有這樣,“不拘一格”才能得到有效的體現。

三、就地就近原則

引進人才是對外部人才資源的利用,自然應該把眼睛緊緊盯住外麵的(包括外國的抑或外地的抑或外單位的)人才。發現人才則主要是對我們自身內部人才資源的開發,因此,又應該把目光放在我們自身的(包括本國的抑或本地的抑或本單位的)人才身上,做到就地就近發現人才。

古人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人才既是相對的,又是廣泛的。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每個單位,都必定有自己的人才。問題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在”。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一說人才,就想到上頭樹起來的,或者是廣播宣傳了的。說起外國、外地人才,如數家珍,似乎十分珍愛又很熟悉。但是要問起他身邊、他這個單位有沒有人才?誰是人才?對不起,說不清。在這種人的心目中,即使沒有達到“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的地步,但是以為外麵的人才總比本地、本單位的人才強,這是確實的。他們隻會抱怨“缺”人才,伸手向上向外“要”人才,“引”人才,卻不知道在自己身邊挖掘人才。這種情況並非始於今日。《資治通鑒》曾經記載過唐太宗批評封德彝舉賢不力的故事;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也曾經批評過在俄國的組織工作者中存在的“羅蘭夫人的錯覺”。這都是在發現人才中的“遠視症”。

造成發現人才的這種“遠視症”原因有多種。一是人才抽象化、神秘化的觀念作怪。在這些人心目中,如此“神聖”的人才,隻有上頭認定的才能算數,我們自己哪能發現人才?發現人才似乎不是他的責任。二是求全責備。在他們看來,人才都是“完人”,而他周圍的人呢?個個有毛病,哪個都“不理想”,說他們是“人才”,感情上實在通不過。對遠方的、外地的人才,反正不在身邊,缺點毛病看不見、摸不著,宣傳人才者也並不報道人才的缺點毛病,在他心目中,這是一位“完人”,接收這樣的人才還有什麼困難?三是以個人是非為標準衡量人才,愛自己之所愛,怨自己之所怨。還有的喜歡“馴服”、“聽自己的話”的人才,而有些富有見地者卻不善阿諛奉承,不合某些“伯樂”心意,就不被看作人才。甚至有的千裏馬還尥蹶子,踢過伯樂幾腳,而被記怨在心。四是嫉賢妒能,高能者被視作“威脅”和潛在的競爭對手。遠方的人才抬得再高,也不會對他構成“威脅”,他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使勁拔高,既可以顯示“愛才重才”的“境界”,又可以借用外地“和尚”壓壓本地的“出家人”,一舉兩得。

因此,要克服在發現人才中的“遠視症”,不僅要破除人才神秘化、抽象化的觀念,確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辯證觀念,還要有“立黨為公”的無私胸懷。隻有這樣,才能心地坦然地把自己身邊的人才加以發現舉薦出來。

就地就近發現人才,這是建立在人才廣泛性原理基礎上的一個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它不僅承認每個單位、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人才資源,而且立足於把它有效地開發出來。這與當今世界人才開發社會化和普遍實行人才引進的政策並不相悖。實際上,任何單位、任何地區的人才開發都必須以自身人才資源的開發為主,以外引人才資源為輔。前者是基礎,後者隻是前者的補充。人才開發的社會化,正是建立在各個地區、各個單位人才的有效開發的基礎上。否則,人才開發的社會化就是一句空話。而且,如果顛倒了二者的關係,不把發現人才的目光主要放在內部的人才資源上,不僅會造成對外部人才的依賴性,小至一個單位,大至一個國家,將始終難以改變在人才問題上的被動局麵,同時還會給本單位、本地區的人才造成心靈上的創傷,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出現“招來女婿氣走兒子”的情景,助長崇洋崇外意識和“外來和尚會念經”等等傳統偏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要堅持辯證法,不要形而上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就地就近發現人才,是指要著力於發現本地區、本單位的人才,這和發現人才的實踐原則是一致的。隻有就地就近發現人才,才有可能深入到人才生活的實際中去,對人才的實踐狀況有深刻的了解。

當然,“就地就近”的範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不同層次的管理部門來說,“就地就近”就有不同的範圍,可以小至一個具體單位,大至一個國家。比如從世界範圍看,發現我們自己國家的人才就是“就地就近”。“就地就近”也不是畫地為牢,不是說隻能發現本單位、本地區的人才,對其他單位、地區的人才無權舉薦。而是說必須用主要精力,首先把自己單位、自己地區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加以發現並舉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