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大文豪高爾基說:“平靜的湖水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這話是很深刻的。青年們常常這樣表白自己的心願:要使自己具有海燕般的翅膀,鋼鐵般的意誌,鬆樹一樣的品格。要知道,海燕的翅膀隻有在與暴風驟雨的搏鬥中練就,鋼鐵的意誌要在艱難困苦中磨礪,鬆樹的風格是在傲霜鬥雪中成長。所謂“庭院養不出千裏馬,花盆栽不出萬年鬆”,就是這個道理。
美國《讀者文摘》曾經登載過《塞萬提斯――一個囚徒的啟示》一文,該文開頭是這樣寫的:“你敢為這樣一個人的前途打賭麼?他已經五十三歲了,他的大部分生命消耗在應付債務和不幸事件上,一次戰爭又奪去了他的左手,他在政府中謀過幾個差事,但沒有獲得過任何成功。他甚至還坐過監獄。這以後,在一種隻有天曉得的機會驅使下,他決心要寫一本書。三百五十多年來的事實證明,這本書一直在吸引著人們,這本書的作者即是西班牙的作家塞萬提斯,那本書便是《堂?吉訶德》。”看來,塞萬提斯的成功不能說不是得益於逆境的磨煉。
如果說順境給人一種牽引力的話,那麼,逆境給人的是一種巨大的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力是符合人類生活的本質的。人類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以後,就一直處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強,人類也就越被推進。關於這一點,古人已深得其旨。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作《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這可謂是對逆境造就人才的一種良好的總結。逆境磨煉意誌,給人才華,這是逆境造就人才的第三層含義。
莎士比亞說過:“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的時候,隻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夠處之泰然。”是的,在平靜的生活中,陽光和煦,風平浪靜,魚龍混雜,糠穀並存,無以鑒別。但是,疾風可知勁草,患難能識忠臣。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的才能可以在逆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鑒別。逆境以它特有的反作用力把“大智大勇”的人推舉出來,而把缺智少勇的人淘汰掉。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在“四人幫”的迫害下,身陷囹圄,仍潛心於經濟理論研究。他在沒有紙、筆的情況下,一麵打腹稿,一麵用指甲刻畫符號,前後理了八十多遍,終於寫成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書。逆境使他“知識分子的精華”的形象突出了出來。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為試製炸藥,失敗過幾百次,弟弟被炸死,自己也被炸得血跡斑斑,但他為了科學事業,不怕犧牲,堅持奮鬥,終於揭開了炸藥之謎。逆境把這位“科學巨人”挑選了出來。當然,逆境對於人不僅在於單純的檢驗和篩選,更重要的還是在於“造就”。篩選的過程和造就的過程是同步的。
逆境像一把利斧,它把朽木摧毀,把韌材雕琢成棟梁;逆境更像一把重錘,它把渣滓砸得粉碎,把好鋼鍛打成器。逆境篩選人才,錘煉人才,這是逆境造就人才的第四層含義。
值得說明的是,逆境畢竟是人生道路上的逆流。它和人生前進的方向背道而馳,它給個人以不幸,給社會以損失。雖然逆境在人生道路是難以避免的,但不是任何大的逆流都不可預測、不可避免,更不是逆境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相反,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逆境,爭取逆境向順境轉化。逆境是一把雙刃劍,既可摧毀人才,又可造就人才,而不論摧毀還是造就都和“材質”本身相關。
逆境造就人才,就是要明確“逆境總是有的,人生就是進擊”,不要被逆境所摧毀,而要在逆境中“造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五、走崎嶇的科學之路
燧人氏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第一個發明火的人,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中從天上盜取火種的神。由於他們把火傳播到人間,才使人類有了光明、有了力量、有了文明。
火是偉大的、可貴的,然而又是來之不易的。傳說燧人氏為發明火而曆盡苦難,普羅米修斯為盜取火種而備受天神宙斯的折磨。發明火者的足跡是艱辛的,盜火者的道路是崎嶇的。
科學是人間真正的火!科學的道路也是崎嶇不平的。不過,取得科學之火的不是傳說中的神,而是一個又一個勇敢的實實在在的人。科學的大師、巨匠、名流們,那些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們,他們曾為追求科學真理而進行過頑強的鬥爭,付出過巨大的犧牲。沒有科學前驅者的奮鬥、獻身,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社會進步,就不可能有現代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科學的道路為什麼是崎嶇不平的?科學前驅者們是怎樣在崎嶇道路上攀登的呢?享受現代文明的人們,特別是青年朋友們,應該從為科學而獻身的大勇者們那裏吸取些什麼呢?討論這些問題,對於點燃我們心中理想的火焰,激發我們創造的熱情,增進我們同愚昧作鬥爭的勇氣,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之路是探索之路,做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沒有任何模式可以借鑒,因而常常要冒極大的風險。魯迅先生曾讚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勇士。他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一定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後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極端感謝的。”吃螃蟹是這樣,吃西紅柿更是冒著生命危險的。據考證西紅柿原生長在秘魯的森林裏,人們怕它有“毒”,隻作花草欣賞,並不敢吃,稱它為“狼桃”。後來經過幾百年的時間,輾轉傳到法國。法國有一位畫家抱著獻身的精神決定拚死一試。據說,他在吃西紅柿之前,從容地穿好入殮的衣裳,吃過後就靜靜地躺在那裏,準備去見“上帝”。但過了一段時間,他並未感到什麼不適,從此,美味可口的西紅柿才成為人們喜愛的食物。
可見,探索之路是風險無比的。當然,這些“親口嚐一嚐”的實踐活動所得到的僅僅是一些經驗形態的知識,還算不上是“科學”,但是,科學的碩果正是在經驗之花上結出的。沒有經驗,也就沒有科學,經驗是“科學”的前身。其實,即使到了近代,甚至現代,科學探索也要準備做出巨大的犧牲。美國的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為揭穿“雷公”、“電母”的謊言,為打破“靜電”和“動電”絕對分開的陳見,曾在烏雲滾滾、雷聲隆隆的情況下做“捉”取天電的實驗。這無疑是十分危險的。俄國科學家利赫曼就是在引取天電的實驗中不幸犧牲的。麻醉劑的發明引起了外科手術的大革命,拯救了無數病患者,可是,它的發明者曾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說,我國漢代的華佗,為研製“麻沸散”而獻出了一個孩子的生命;十九世紀的英國科學家辛普孫等,為篩選麻醉藥品,曾嗅過一種藥水而沉沉睡去,差點不能蘇醒。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是令人神往的,而偉大的探索者居裏夫人的健康卻受到嚴重的損害,她因長期受射線侵蝕而得了惡性貧血症。在某種意義上說,科學事業是一種危險的事業,在那些探索之路上不斷前進的人,無不具有崇高、感人的冒險精神、獻身精神。
科學之路是開拓之路,是要在荊棘之地開出坦途,是要在陡峭的山岩上構築棧道,失敗和挫折在所難免,因而科學的道路就顯得格外崎嶇。愛迪生為尋找合適的燈絲,曾試驗過一千六百種各色各樣的材料,經曆了八千多次的失敗,前後花了近二十年的時日。法拉第為了能使磁轉變為電,經過了十年的苦戰,受到過無數次失敗的考驗。歐立希為挽救昏睡病人的生命,不畏艱苦,不怕失敗,最後才製成了砷的第六百零六種化合物砷凡鈉明。“曲徑通幽處”,科學的道路往往是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忽而峰回路轉,忽而豁然開朗。失敗是科學開拓親密的伴侶,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隻有在科學道路上不畏勞苦願意開拓的人們,才能從挫折的迷霧中看到真理的光芒,從失敗的記錄中找出成功的軌跡。
科學之路是革命之路,它的鋒芒指向邪惡,指向迷信,指向謊言,指向一切企圖阻礙社會前進的反動勢力的衛道士,這樣,就必然要遭到反動勢力的瘋狂反抗和垂死爭鬥,因而,科學的道路就必然無比艱辛。公元四世紀,埃及亞曆山大城的女天文學者伊巴蒂,為了研究天體運行,被基督僧侶指控為妖術,終於慘遭撕死。五世紀初,女數學家希帕西亞因為研究數學而遭到教徒的殘忍的殺害……但是,真理的力量是無窮的,人類的認識並沒有為神學的重壓而中斷,科學也沒有因僧侶們的愚弄而停止。捍衛科學真理的勇士們有的是錚錚鐵骨,耿耿紅心。殘暴凶狠的黑暗勢力可以殺害個人,卻永遠不能阻擋科學真理的車輪滾滾向前。為求得真理,哈維不畏宗教的迫害、世人的白眼,毅然提出了血液循環的學說;為堅持真理,愛因斯坦不怕希特勒懸賞捉拿和排猶分子的圍攻,毅然準備親臨會場與他們就相對論理論進行麵對麵的辯論。真理終究要戰勝邪惡,科學必定要驅除迷信,這是曆史作出的結論。今天,科學之路已比過去平坦,邪惡勢力不複存在,但和大自然的鬥爭仍有艱險。
科學之路是創新之路,它不崇拜任何權威和偶像,它把一切陳腐之見打得落花流水。但是,陳見和習慣勢力是根深蒂固的,它們不因一次次的失敗而退出思想領域,而是不斷重整旗鼓,鞏固陣地,頑固地抗爭,並力圖將科學新芽摧折在萌發之際,因而,科學的道路就分外曲折和坎坷不平。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科學成就,在天文、地理、數學、機械等方麵都有深入的研究,成為一代宗師。他還親自研製成功渾天儀和地動儀,開辟了我國古代天文和地震觀測的新紀元。但是在封建社會裏,他卻遭到反動勢力的壓製和傳統觀念的嘲笑。封建統治者對他降職使用,傳統勢力攻擊他“與世殊技,孤固求是”,是搞“奇技淫巧”,“不務正業”。張衡雖據理還擊,並抱定“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的態度,更加努力鑽研,但終因傳統勢力的頑抗,阻撓了他的科學思想和技藝的傳播。十九世紀初,德國化學家維勒用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尿素,在化學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尿素的人工合成,不僅推翻了有機物隻能來自有機物的原有化學觀點,而且有力抨擊了把無機物和有機物絕對割裂的形而上學世界觀。創新的思想必然遭到陳見的圍攻。開始,人們說這是不可能的事;繼而,否認尿素是有機物;最後,幹脆宣布維勒是“瘋子”。連維勒的老師帕齊利烏斯也指責維勒是出風頭。科學的創建被視為“離經叛道”,這是科學攀登者步履艱難的重要原因。“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在科學道路上攀登的人們,隻有更加有力地振動奮進的雙翅,更加大膽地放開發音的聲帶,才能在科學的天空中翱翔,才能讓科學之聲在科學的音樂廳裏激越回蕩。
科學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同時又是前進的。在曲折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這是曆史的辯證法,亦是科學的辯證法。今天,我們的時代是科學的時代,是青年人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的時代,更是一個需要開拓者、探索者、創新者的理想與熱情的時代!
§§第八章 人才管理及其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