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學生成才道路(2 / 3)

誌趣和興趣不同。誌趣和興趣雖然都具有指向性,都能對事業的成功有重要的動力作用,但誌趣是比較自覺的,興趣則往往是自發的;誌趣相對穩定,興趣則往往不穩定;誌趣強烈而持久,興趣則往往易逝。對於事業來說,我們推崇那種具有熱烈、執著、堅貞特點的誌趣,反對那種胡思亂想、見異思遷、朝三暮四,單純從興趣出發的三分鍾熱度。

誌向、意誌和誌趣是統一的,又是有區別的,其中,遠大的誌向起主導的作用。古人說,“誌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說的就是誌向的重要。然而,誌向又是通過意誌和誌趣來體現的,沒有堅強的意誌和高遠的誌趣,誌向就會落空,也就談不上有什麼遠大的誌向。俗話說,“有誌之人立長誌,無誌之人常立誌”,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有誌者事竟成”揭示了“有誌”和“成事”的關係,但離不開實際的拚搏和奮鬥,相反,“有誌”和“成事”之間是內在地包含了奮鬥和拚搏的意義。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說過:“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個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你的努力結果。”這就明確地道出了誌向、奮鬥和成功之間的內在聯係。

誌當存高遠。隻有立下高遠之誌,才能成就事業。所謂高遠之誌,就是符合曆史發展規律,代表社會前進方向的抱負和誌向。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誌,是屬於第二性的東西,它對社會、對人生、對事業的巨大反作用,從根本上說來還是受社會存在製約的,隻有符合規律才能成功,否則,就會遭到挫折和失敗。

三、拚搏走向成功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拚搏,才有進取。不拚不搏,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必將落伍,甚至沉淪。董必武曾寫詩告誡青年:

逆水行舟用力撐,

一篙鬆勁退千尋;

古雲‘此日足可惜’,

吾輩更應惜秒陰。

“用力撐”,就是拚搏。一個人大凡有所進取,必然奮力拚搏。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出身於農民家庭。他十二歲在火車上當報童,十六歲才開始學習收發報技術。但他一生中,完成了兩千多項發明,僅1882年,他申請的專利僅立案就有141種,平均一天半多一點的時間就有一項新發明。他神速進取的秘訣是什麼?就是他自己總結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

實踐出真知,拚搏長才幹。隻有拚搏,才能成才。梅蘭芳幼時學戲,進步很慢,被老師說成是“祖師爺沒給你飯吃!”但他不灰心、不氣餒,虛心拜師訪友,發憤苦學苦練,終於把表演藝術提高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成為獨創京劇“梅派”的“藝術天才”。華羅庚初中一年級時,數學曾經不及格,又受到疾病的摧殘,在當時人看來,隻配在父親開的小鋪子裏當個記賬員。但華羅庚心中自有一本賬,懂得“勤能補拙”,刻苦學習,終被數學界“伯樂”熊慶來看重,後來在數學的很多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成為“數學奇才”。

拚搏成才,是人才學上的一條規律。

隻要拚搏,智力差也可以成才。德國十九世紀法學家卡爾?威特,小時候智力遲鈍,被鄰居認為是個白癡。但是,他在父親的指導下,踏踏實實的努力,刻苦鍛煉記憶力,逐步提高觀察力,終於通曉多門學科,十六歲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隻要拚搏,逆境也成才。科學巨匠愛因斯坦,首次報考大學竟然名落孫山,大學畢業後無以謀生,托人介紹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個小職員。但他一不憑機會,二不靠命運,仗著堅強的意誌,刻苦的努力,終於在既無名師指導,又無良好設備的情況下,提出了震撼科學界的狹義相對論。

馬靠奮蹄越山嶺,人靠拚搏展才華。立誌成才,必須拚搏。不入汪洋海,難得夜明珠。隻有拚搏,才能達到人生所向往的目標。事實正是這樣。我國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年輕時立下重修《本草》的壯誌。“本草”,就是中藥的統稱,在李時珍之前,我國已有《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等書。李時珍覺得這些書雖然集中了前人的智慧,但內容不完備,其中還有謬誤,因此,重修《本草》這項工作對老百姓有利。他不畏艱險,勇闖新路,“搜羅百氏”,旁征博引,親身攀登絕壁,觀察蘄蛇,不顧冒犯皇帝禁令,偷嚐“仙果”榔梅,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進行了三次大的修訂,終於寫成了至今在國際上仍被一致推崇的藥典《本草綱目》。

魯迅先生說得好:“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勞動,就有一份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也就可以創造出來。”據說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元素周期律以後,引起了很多想“一鳴驚人”而又懶於動腦的青年人的興趣。一次,一個青年要他公布偶然想到周期率的奧秘。門捷列夫聽了哈哈大笑:“這個問題我大約考慮了二十年,而您卻以為是突然就成的。事情並不是這樣。”

為什麼拚搏對於人生如此重要呢?因為一個人要使自己生活得有意義,要在人生航程之中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要為人類的幸福而攀登科學高峰,就要使自己的主觀符合客觀。一個人如果主觀不符合客觀,任憑他有再好的願望,再美的心靈,他也會在改造世界中失敗。但是,一個人要使主觀符合客觀,對客觀世界進行能動的改造,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在既定的客觀條件下經過艱苦的努力,也就是拚搏。拚搏不但是個動聽的詞彙,而且它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拚搏,意味著胸懷遠大的目標;拚搏,意味著百折不撓的意誌;拚搏,意味著堅韌頑強的鬥爭;拚搏,意味著不怕流血流汗的艱辛;拚搏,意味著不怕生活中的沉浮……

中國女排就是一支敢於拚搏、樂於拚搏的隊伍,她們雖然在世界強隊中體質不算最好,身材不算最高,然而老女排靠拚搏奪取了世界女排“五連冠”,新女排又成功地站到了奧運會的最高領獎台。所以,拚搏,是生活中的大字眼,是人生的脊梁!

拚搏,重在一個“敢”字,貴在一個“樂”字。隻有“敢”,才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隻有“樂”,才能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不敢,即使“拚搏”一下,也隻能是雷聲大,雨點小,虛張聲勢而已;不樂,雖則勉強上陣,稍一遇阻,必然怨天尤人,責東怪西,不能長久。要“敢”,要“樂”,就必須有精神支柱。這個精神支柱就是為人類、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的遠大抱負和高尚情操。高爾基說得好:“我常常重複這一句話: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由我的全部生活經驗,即是我觀察、閱讀、比較和深思熟慮過的一切確定下來的。”

人生之路是拚搏之路。

我們今天的拚搏之路就是實現現代化之路。有誌的青年應將精神的視野投向世界,投向未來,投向四個現代化。拚搏,要在四化的征途中拚搏;成才,隻能在頑強的拚搏中成才;目標,隻有在拚搏中才能實現。中國目前還是比較貧弱的,要和經濟上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因而建設四化,振興中華是時代賦予我們當代青年的責任。

21世紀的大學生,讓我們拋掉空談,摒棄高調,邁出雄健的步伐,揮動勤勞的雙手,用汗水去澆灌祖國現代化的碩果,用拚搏來度過艱難、崎嶇而有意義的人生。

四、逆境常常造就人才

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戒詩,名曰《敵戒》。詩中說:“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細細品味這句話,頗受教益。一般人隻能見“敵之仇”,“敵之害”,而不能見“敵之益”、“敵之利”。柳宗元不僅能對“敵”作利、害兩重分析,而能見其“益之尤”、“利之大”,此見的確高人一籌。

“敵”對“我”有其利害兩重性,“逆境”對於“人”也是如此。“逆境”既可以給人帶來災難、不幸和損失,又可使人受到激勵,得到磨煉。而逆境對於人之“大益”、“大利”者,正在於能夠把人造就成才。

逆境,即是人們常說的災禍、挫折或“厄運”。政治的風寒,家庭的不幸,理想的破滅,愛情的悲劇,身體的傷殘,世俗的妒忌,人情的冷漠……都是人們生活中的逆境。逆境有客觀引起的,也有主觀造成的;有必然性的,也有偶然性的,但不論屬於哪一類,它都給人一種強大的阻力和摧毀力。但“一石激起千層浪”,逆境正是激起生活波瀾的巨石,給人一種失去原有生活規律的若失感和壓力感,使生活變得曲折和艱難。逆境這種特有的壓力、阻力和摧毀力,恰恰就是人才的“造就力”。

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說:“開發人類智力的礦藏少不了需要由患難來促進的。要使火藥發火就需要壓力。”人具有巨大的潛在能動性,在一般情況下往往不能表現出來,而逆境則是引發潛在動力的啟動器。好萊塢總攝影師黃宗沾,二十幾歲時,經過一番刻苦學習,從一個勤雜工成為助理工程師,便自以為竭盡全力了。這時,一位白皮膚的美國攝影師以為黃宗沾要爬到自己的頭上去,於是輕蔑地勸告他:“你想想看,會有哪一家電影公司,哪個導演或明星讓一個黃臉皮的人負責拍戲呢?哼,攝影這門技術可不是你們東方人可以勝任的!”別人的“忠告”成了他內在火藥的引發劑,他暗下決心,一定要闖出新路。經過幾年的刻苦鑽研,不斷創新,黃宗沾終於成為美國十大著名攝影師之一。對此,黃宗沾曾感激地對那個攝影師說:“如果沒有你當時的一‘激’,可能不會有我今天的作為。”謝靈頓出生於倫敦的貧民窟,又是一個孤兒,從小沾染了不少惡習,周圍一些好心的人看他很聰明,勸他“改邪歸正”,好好做人,或許大有前途,但他自認無能,無意悔改。成年後,有一次他向一個擠牛奶的女工求婚,那女工回答說:“我寧願跳到泰晤士河淹死,也不嫁給你。”女工的鄙視和拒絕深深刺痛了謝靈頓,激發了他的自尊心。於是他悄然離開倫敦,刻苦攻讀,終於在1932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金,成為舉世聞名的生理學家。逆境使人從迷霧中猛醒,逆境激人在逆流中奮進,這就是逆境造就人才的第一層含義。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能使愚蠢的人學會一點東西的不是言辭,而是厄運。”這裏的愚蠢當然不是指生理上的白癡,而是指看不透生活的真實含義。逆境像一場猛烈的火把輕浮縹緲的麵紗燒掉,使生活的本來麵目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逆境像一陣狂風,把虛幻的迷霧吹散,讓一條條現實的人生之路鋪展在人們的麵前。生活的本來麵貌需要人們去審視,人生的道路需要人們去抉擇。風與火的逆境把人生的重大課題提到人們的麵前,要人們及時地思考,慎重地解答。人們在風與火的抗爭中,心胸逐漸被憤怒、壓抑、彷徨、孤獨和淚水所拓寬,思想最終被冷靜、沉著、毅力所升華,從而認定一條正確的人生之路,並能像纖夫那樣,邁著堅實的步伐,奮力而執著地向前走去。

風平浪靜的順境卻沒有這樣的作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在經曆過種種不幸後,是這樣認識人生的:“我覺得不要輕易說‘看透’人生。如果真將人生看透,那就要振奮。在無數道撲朔迷離的、時隱時現的光輪發出點上,人生真諦的標語牌是這樣寫著的:‘人類的一切創造活動,都是為了使生活本身更美好’。”這是對逆境反思後的結論。逆境能激人思考,使人思想升華,這是逆境造就人才第二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