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開發創造能力提高創造素質(3 / 3)

(3)競爭意識與危機感。競爭意識是創造的源泉,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具有下列三個方麵的表現:競爭意識所包含的進取性為創造提供可能;競爭意識伴隨的強烈成功欲望能夠導致創造;與競爭意識共存的危機感也是一個促使創造的動因。

馬克思認為,競爭是人類進取心的反映,是人皆有之的心理特征。列寧在論及競爭時曾說,競爭在相當廣闊的範圍內培植進取心、毅力和大膽首創精神。由此可見,不僅一般人應具有在社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競爭意識,創造人才更應樹立“人生誌當舞帥旗”的進取心與競爭心態。競爭,意味著竭盡全力將對手甩在身後,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隻有出奇創新,獨辟蹊徑,才能在競爭中攀折桂枝。危機感與競爭意識是一對孿生兄弟。特別是在競爭愈演愈烈的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給我們造就了一個千帆競日、百舸爭流的環境機製,創造人才隻有時刻在自己頭上懸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才能不斷鞭策自己前進。

惰性是嚴重影響大學生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大敵。在一些學生中,惰性成為他們深感苦惱而又難以改正的問題。惰性的表現形式很多,輕重不一,大多有懶散、拖拉、退縮、逃避等行為特征。惰性對人的影響呈漸進和擴散的方式進行。如果任其發展,懶散、拖拉等惰性特征越來越嚴重並擴散開來,由點到麵,由表及裏。惰性像腐蝕劑一樣,慢慢地腐蝕人的身體和靈魂,消耗人的活動能量,使人昏昏欲睡。處於惰性狀態的大學生如同身陷泥潭一樣,如不及時解脫出來,會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越來越失去朝氣、活力,興趣減退,封閉退縮。

在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今天,惰性與時代是那麼格格不入,必須要予以改變,否則會有被時代所淘汰的危險。處於惰性狀態的大學生也常為此感到內疚、自責、後悔,但又覺得無力自拔,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為了克服惰性,應充分認識到惰性的危害性,振作精神,多多行動,從日常事情做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給自己增加壓力,並努力完成,不原諒自己的偷懶,不給自己找借口,力爭今日事今日畢。多與人交往,多關心外界,多參加有益身心的各類活動,積極地投身於生活和社會,自己對自己負責。而為了做到這些,樹立一個有價值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俄國著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成空虛而渺小。”戴高樂曾這樣說過:“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立意要成為偉人。”可見理想的重要性。一個有理想、有目標並願為之而努力的人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動力,激勵他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地向前,把性格培養自覺地融化在實現理想上。

認清時代發展趨勢,適應社會需要,大學生應當誌存高遠,主動將自己投身到競爭的環境中,在艱難中磨煉自己,在競爭中開拓創新。正如孔子所言:“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隻有不斷向自己提出挑戰,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鑄就值得自豪的人生價值。創造者總是敢於以堅強意誌和膽略向未知領域、未知事物挑戰,向高深而艱難領域發起衝擊。創造的靈感,從來不光顧那些冷漠的生活旁觀者、安於現狀的人,它們所尋找的,永遠都是信心百倍、熱情洋溢、富於進取性的開拓者。

(4)毅力。毅力,即堅韌性,是指導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與行動,是指人的堅定果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狀態。毅力的強弱是與創造人才的自信程度及必勝信心緊密聯係的。毅力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堅持性與方向性。人的一生,何其短暫,而每一個創造目標的完成又是高強度的智力與意誌活動,創造者如果沒有在一定的時間裏圍繞某一創造目標持久而專一的熱情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創造與成功的。因此,創造人才大多具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性。

創造人才的堅韌性這一特點在對目標的專一性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創造目標,可分為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宏觀目標是指總體的規劃、最終目的、綜合成果等。而微觀目標則指階段性目標,是具體而細致的每一件小事,創造人才的毅力便體現在這些小事中。創造人才與普通人之間的惟一差別,乃是創造人才能憑借毅力將這些小事串聯成所需達到的總體目標,為了綜合目標而堅持做那些貌似瑣細平凡的小事,而普通人卻是為做事而做事。創造人才的堅韌性還表現在對目標的堅韌性中。沒有目標的始終如一,奮鬥便失去了意義,毅力便無從談起;而沒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始終如一的目標也根本無法實現。不管哪個領域的創造人才都將這一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創造人才成功往往有能夠從逆境中走出來,變逆境為順境的共同體驗。在逆境中,人們的毅力能得到更大的召喚與發揮。大學生的現實與未來的生活道路上,在目標的追求中,失敗是常常遇到的,要最終擁抱成功,必須要磨煉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強毅力。我們中國人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就是要我們正視失敗所造成的逆境,不怕失敗,不以難以避免的失敗為恥,而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挫折與失敗是通向成功的墊腳石。真正的失敗,是在犯了大錯之後,不對錯誤原因進行反思而一再犯同樣的錯誤。真正的創造人才,都具有從失敗陰影中走出來的強大自信。在他們看來,逆境隻不過是他們鍛煉的熔爐。逆境熔鑄性格,而性格能夠改變逆境。在逆境中,我們能磨煉毅力,而伴隨著毅力的增長,自信心也得以逐步增強,毅力與自信是相得益彰的關係。

2.強化創造人才的信念係統

如果從個性更高層次上來考慮創造性人才的人格特點,還有他的信念係統,包括道德觀、價值觀、追求目標、事業認同等,這對創造實踐的影響巨大。創造者對創造的外在環境、創造的可能性及自身的實踐能力方麵都有出色的、積極向上的信念。具體說,至少包含三項內容:

首先是樂意奉獻社會的信念。實質上創造力追求的是一種更深情的奉獻,對社會、對他人的一種奉獻。對創造活動至關重要和具有推動作用的,是高尚的社會信念,是為社會大多數人努力、為人民做貢獻,以求人生的真正價值。這種信念轉化為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熱愛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激活特殊才能的基礎,是創造性人才形成的關鍵。一項對中國獲獎科研技術人員的調查表明,他們與非獲獎人員相比,更明顯地表現為社會責任感的成熟,他們更關心社會問題,樂於奉獻社會。一個沒有崇高的社會信念的人,不會主動地去創造,因而也很難達到成功的彼岸。因此,樹立崇高的理想,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富強而努力奮鬥,以極大的熱情投身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是大學生進行創造素質修養的一個方向。

其次是對世界無限可能性的信念。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是不斷地鞏固或破壞相對有序的規範,在破壞中創新,把創新作為交替發展的一種形式來實現。如果我們把現存的一切當作理所當然和惟一可能的話,就會被習慣的惰性所束縛,成為舊秩序的機械裝置。這樣,創新當然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說,對世界無限可能性的信念是創造構思產生的關鍵條件。有人曾提出一條創造規則:“除可以打破一切規則這一條規則之外,一切規則都可以打破。”實際上,我們隻要親身感受一下我們的周圍,就會發現,一切事物都在發展和變化。大學生應該學會創造性思維,能夠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從而使思維具有一種超前性。在學習中,敢於以一種彈性的態度對待一切規則和知識,以彈性的態度大膽懷疑現有的知識,看到現有知識的粗糙之處,找到已有規則有裂縫的地方,進行創造性學習,克服刻板障礙。

最後是對本身實踐能力的信念。我們說人類曆史是實踐的曆史而非理念的曆史,無論是宏偉的理想還是細微的改進,隻有通過行動才能付諸於現實。一個願意奉獻社會而且相信世界無限可能性卻不相信自己實踐能力的人,隻能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幻想狂。所以說,對自身實踐能力的信念是創造最終的實現手段。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自我能力,更好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以便將來更多地取得創造成就,更充分地發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放棄各種實踐機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解決現實遇到的問題,不斷嚐試解決新的、更大困難的問題,循序漸進地練習和實踐,就會使自己和一切成功者一樣,具有創造的能力。

§§第七章 大學生成長特征及其成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