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開發創造能力提高創造素質(2 / 3)

開發人才的創造素質,提高人才的創造力的途徑是教育和訓練。

長期以來,人們在談到教育的時候,一般總是談到教育對保持、發展、繼承文明的重要意義,並沒有以很大的注意力談及教育與創造。其實,教育應該有三個層次:第一,應該讓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成為一個客觀的人;第二,應該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為什麼是這樣,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成為一個有理性的人,成為一個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應該讓受教育者知道怎樣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為勇於探索、創造的人。因為隻有探索才能為人類增加新的知識,隻有創造才能為世界帶來新的幸福。創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在我國,培養富有創造力的社會現代人才,高等學校更是責無旁貸。據調查,我國目前大學生中95%以上的人的創造力資源沒有得到很好開發,他們在畢業後的較長一段時間難以進行各種創造活動,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傳統教育的弊端造成的。傳統教育隻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灌輸和技術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創造素質的培養。造成學生知識水平、應試能力較高,而實際能力較差,即所謂“高分低能”現象,極大地延誤或限製了他們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的發揮,不但很難適應國內市場經濟的需要,而且更難參與國際間的激烈競爭。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進行教育體製改革,已成為至關重要、迫在眉睫的大事。1999年,教育部開始實施《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為了迎接新世紀高科技的挑戰,必須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的要求。

目前,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為目的的創造教育已成為我國從政府到科學界、教育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創造教育的目標不是追求傳統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灌輸”、“充電”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釋放人類的潛能。創造教育不但是智慧覺悟的教育,它強調開發潛能要同培養人的優秀心理素質和積極人生態度相結合,注意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耐挫性,提倡奉獻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創業精神。因此,創造教育彌補了智力開發欠缺的環節,成為現在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培養創造性格

1.創造性格特征及其培養

創造,意味著突破舊習慣和思維定勢。任何一項開拓性事業,往往從一開始便注定要遭受世人的冷眼與嘲笑,因為不理解而導致的冷嘲熱諷,由於破壞既有利益框架而招來的習慣勢力的阻撓,甚至會陷入經濟條件、人際關係、家庭矛盾等多方麵的困擾之中。不僅如此,創造者的心理壓力也是普通人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他們常常是在孤獨中苦苦摸索,方才走出一方藍天的。因此,創造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特別表現在強大的信心、果敢決斷、堅韌的毅力以及競爭意識與進取心。

(1)強烈的自信心。強烈的自信心以及追求目標實現的必勝信念是事業成功的基礎,是人們行為的內驅動力,也是創新思維不竭的源泉。可以說,創造人才的成長過程便是一個不斷挖掘自身生命潛力的過程。其實,一個人所能做的事情,遠比自己想像的和已經做過的事情多得多。堅定自信之所以是成功的一大秘訣,便在於當人處於無與倫比的自信中時,他便會產生對事物與自我的超價值評價,即積極性幻想,從而漠視一切困難、挫折與失敗,不斷地揚棄自我、超越自我。如果缺乏自信,不敢想,不敢做,那麼就算天賦再高,也不會產生創造的動機與行動。正像愛迪生所說:“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確認的東西眾人也會承認――這就是天才。”正是這種強烈的對自己理想、才能、力量的信心,才導致創造人才的成功。

自信的反麵即自卑,自卑感較強的人,常錯誤地認為自己沒有創造力,創造力隻是天才和“大人物”的事,自己則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能,隻看到自己的缺點,而看不到長處。因而自卑成為創造力開發的第一障礙。據調查,大學生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在創造上缺乏自信,有些人自卑感嚴重,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智慧、潛力。對他們來說,自信心的培養就成為關鍵。

培養自信心,應當先查明自己自信心不足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地積累、擴張自己的經驗、知識和能力。尤其是應當提高自己綜合素質水平,這是訓練和培養自信心的關鍵,培養自信心要從自我分析入手,看自己有什麼優點,有哪些缺點,特別是要多看自己以往的成就。成功的經驗,往往會使人信心倍增。同時以己之長比別人之短,從反比優勢中增加自信。培養自信心還可以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自信心是一種心理狀態,可以用成功暗示給以誘導。對一個人的潛意識重複地灌輸正麵和肯定的信念,是強化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另外,從成功人物的傳記中,我們也可以尋找到力量和勇氣,從而增強自信。更為重要的是,要了解自信心是建立在一定的實力基礎上的。一個人要想獲得真正持久的自信心,就應當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豐富自己的內涵,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果敢決斷。智慧的頭腦必須以果敢決斷的膽魄為翅膀,才能飛抵創造成功的彼岸。所謂果敢,是指在複雜多變的困難條件下,明辨事實真相,機智靈活地衡量利弊,並且迅速果斷做出決策和積極地貫徹實施的能力。我們知道,行動需要決策,然而任何決策都有風險,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決策,其實已失去了決策的意義。隻要有百分之六十的把握,我們就應當當機立斷,不能有半點的猶豫與彷徨。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風險意識是必須具備的一種現代意識。隻有敢於冒風險,樂於冒風險,才能開拓嶄新的事業,創造出一番新天地。然而,冒險並不等於蠻幹,它是建立在正確的思考與對事物的理性分析之上的。隻有通過智力這樣一種活動,即認識到冒險的必要而決心去冒險,才能產生果斷。因此,創造者在進行決策時,應依據所掌握的資料、信息,結合客觀規律,掃除個人的情緒、偏見等主觀因素,權衡利弊得失,估計其可行性,盡可能地進行理性分析與科學決策。

果敢的品質對於創造者十分重要,沒有它就可能貽誤時機,與成功失之交臂。所以大學生應該注意這種性格的塑造。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學生:處理事務時,常在各種動機和目的之間搖擺不定,遇事不能自主,缺乏果敢決斷,在決策的製定和執行過程中,總是躊躇、猶豫和徘徊,遲遲不能作出取舍。在小至選擇課程,確定節日活動計劃,大至選擇畢業去向,確定論文題目,直至走上社會後在交往、工作、擇偶等諸事項中表現得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有時他們也會表現出衝動行為,但大多是因為無法很好地麵對複雜而多樣的情況作出正確的選擇。這種情況下的決策往往類似於“拋硬幣”、“抓鬮”,憑運氣行事和聽天由命,所以顯得草率隨意。優柔寡斷的結果往往是錯失良機,難成一事。造成優柔寡斷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缺乏獨立性,社會經驗不足,洞察力不高,把握不住大局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另外就是自信心不足,不敢為自己的決斷可能產生的後果承擔責任。

培養自己果斷的性格,關鍵是要培養決策能力,學會獨立地處理問題。要多參與社會生活實踐,提高預見力,增強自信和勇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鍛煉自己:

要拓寬知識麵,擴大信息量,辯證地、全麵地分析和處理問題,如果你有足夠的知識、才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即使遇上棘手的兩難問題,也能作出決策。

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增強預見力和洞察力。一個社會經驗豐富、能看清形勢、有敏銳觀察力的人便會迅速果斷地處理生活中複雜的事物,確定自己的選擇方向。

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培養果斷的性格。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性,學會獨立完成複雜的事情,逐步實現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可以通過製定計劃(如學習計劃、專題研究計劃、體育鍛煉計劃等)並強迫自己去執行,來培養個人意誌的堅韌性和自我控製力。通過這些活動,自己的意誌就會堅定,自信心也會得到增強。

還要培養良好的心境。心境不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也是導致優柔寡斷的原因。要培養樂觀、開朗的心境,丟掉患得患失等思想包袱,遇事心平氣和,頭腦清醒,敢作敢為,敢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優柔寡斷的性格就會隨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