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開發創造能力提高創造素質(1 / 3)

一、創造能力的構成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人類自身潛能的發揮,而在人類的所有潛能中最寶貴的當屬創造的潛力。如何開發創造力就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有關創造力的理論也因社會實踐的需要而不斷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許多研究創造力的專家學者在總結、借鑒以往關於創造力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驗研究,提出了一些關於創造力的新認識、新理論。近期理論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認為創造力是一個多維結構,是多個因素的有機結合。生活中不難看到,盡管有的人想使自己作出創造性的貢獻,但卻受到自身的或環境方麵的種種因素的限製,未能如願。創造力是如何產生的呢?許多學者同意這種觀點,即創造力是六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六種因素是: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

1.智力。如前所述,智力是指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能確保認識活動有效進行和發展人腦聰明智慧功能的心理特征。它主要是由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這幾個基本因素有機結合而成。智力是創造的基礎,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是創造的基本能力,主要用於獲取知識和積累知識。想像力在創造活動中作用更為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需要說明的是,智力水平的高低並不代表創造力水平的高低,由於角度不同,智力和創造力確實存在著某些質的差異。

2.知識。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重新定義問題僅解決了知道需要哪種類型的知識,而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更多的高級知識。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某個領域的專家比新手知道得更多,而且以更嚴謹的方式貯存信息。但並不是知識積累得越多,人的創造性的貢獻就越大。研究資料證明,人們對某一領域的最大貢獻出現在他們在這一領域的知識達到高峰之前。因此,一定量的知識儲備及良好的知識結構是必備條件,能否有創造性的成就還應視個人的思維風格而定。

3.思維風格。思維風格是指人們如何運用或駕馭他們的智力和知識。風格代表一種傾向,而不是能力本身,它處於能力與人格之間。高創造力的個體不僅具有較好的處理新情況的能力,而且有以新的方式看待問題,承擔新的挑戰,以自己方式組織事件的願望。有創造力的個體還具有“全麵的”而不是局部的風格,即喜歡處理大的、有意義的而不是小的、不連續的問題。

4.人格。對於創造力而言,以下五種人格特征被認為是關鍵,它們是:

第一,忍受模糊的能力。忍受模糊的能力在一種理論還沒有形成期間特別需要。在科學研究中,研究者可能需要等待其理論建立內在聯係,或等待將理論和資料充實起來。研究者在他的創造性的思想剛提出還沒有明確是否受到人們的歡迎時,特別需要忍受模糊的能力。

第二,克服障礙的意願。當人們與眾不同或用不同尋常的方式接近問題時,人們常需要麵對不可避免的障礙。研究發現,高質量的、不同尋常的觀點並不馬上得到接受。有創造力的個體需要有克服障礙的勇氣,堅信自己能成功。

第三,成長的意願。這是超越先前成功的關鍵,人們常常在有了一兩個好的觀點後就會覺得滿足,停滯在對已有觀點的重申、回味與闡述上,難以再有超越。

第四,敢冒風險。這是成長必備的條件,在思想範疇內與在經濟範疇內一樣,有時人們需要冒險,不怕失敗。成功者並不是不失敗,而是善於從失敗中學習並走向提高,與此同時他們需要用多樣化的方法分散風險。

第五,自信心。這意味著對自己有能力最大限度地修正錯誤充滿信心,人如果沒有勇氣相信自己,那麼他將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支持,因為相信自己是贏得他人支持的源泉。

5.動機。研究者一再發現當人們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時,他們最關心的是他們正在做什麼而不僅是他們將從中得到什麼,他們不隻注重目標,而是將注意力放在達到目標的必要手段上。有時,外部獎賞會削弱工作的內部動機,被推動得太緊的人可能會失去超越自己的動力。

6.環境。沒有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上述所說的內在品質將是空話。環境至少可以以三種方式支持創造:幫助傳播創造思想;支持創造思想;通過基礎服務評價和修正這些思想。由於“什麼是創造”的問題至今並無十分嚴格統一的標準,如果個人關於創造力的標準與環境標準相吻合,這將促進個人的創造力的形成。

二、開發創造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徑

創造素質是現代人才最寶貴的素質。21世紀是激烈競爭的世紀,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國民創造力的競爭,是創造性人才的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爭。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缺乏獨創能力,就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發展和希望就在於民族創造力的開發,它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命運。在曆史上,我們曾經依靠民族的創造性而長期在科技文化領域領先於世界,並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英國學者坦普爾在1986年出版了名為《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介紹了100個中國發明和發現的世界第一。他在序言中強調指出:“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基本發明創造,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美國當代鑄造大師克裏爾也曾說過:“即使美國和歐洲第一流的技師集合起來,並使用現代的技術也不能做得比殷商青銅器更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創造力特別是科技創造力明代以後開始有所衰落,於是就有了鴉片戰爭以後那段屈辱的曆史。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一係列經濟改革政策的實施,特別是科技政策的實施,中華民族又煥發出創造的活力,一大批富有創造力的人才脫穎而出。但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創新能力與國家發展需求、國際先進水平相差甚遠。如果我們不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勢必影響我國在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國家的創新關鍵是要造就和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開發人們的創造力,提高其創造素質,使其成為創造性人才,就成為關鍵。

對於創造力,人們往往認為隻有少數偉大人物具有,而普通人不具有。科學研究證明,創造力是生物界長期進化中大腦進化的產物,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自然屬性。它隨著大腦的進化而進化,是每個正常的人都具有的一種潛在能力,主要反映在大腦的結構功能上,並且主要蘊藏在人的右腦之中。對每個人來說,其創造力都是天賦的,但是並非每個人的創造力都可以自由表現出來。事實證明,創造力可以蘊藏在人腦中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久,所謂“無創造力”的人,隻是其創造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而已。隻要經過科學的學習、訓練,人們的創造力是完全可以被激發出來並逐步得到提高的。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開發人們的創造力,培養創造性人才。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創造力開發是通向21世紀的保證”,“要培養全球性的、進攻型的創造性人才。”

就個體而言,創造素質成為自身素質發展的綜合體現,它在現代和未來人才的各種素質中具有統禦作用和最大的時代適宜性。在新世紀,沒有創造能力,就隻能跟在別人背後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權力。這樣的結論並非危言聳聽。我們知道,社會急速變革,知識爆炸和急速更新,促使人們普遍卷進了不斷的學習之中。從初級的農業技術培訓、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社會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以及在職碩士、博士教育,種類繁多。現代教育迅速衝出了校園走向整個社會,教育迅速衝開了傳統的受教育的年齡段柵欄,流向人的終身。現代社會是學習社會,是教育社會,未來社會更是學習社會、教育社會。但是,麵對著滾滾而來的新知識洪水的衝擊,想在知識洪水裏學會遊泳,趕上知識洪水的潮頭並非易事。如果不會學習,即使是一生全部時間都用於學習也是無濟於事的。因此,隻是學習知識不是現代社會學習的出路,更不是未來社會的學習出路。學習必須另尋佳徑。那麼,這種佳徑是什麼?它就是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著重於創造力的培養,學會在信息洪水裏遊泳,不斷地獲取最有用的信息和永不枯竭的創造動力。這不僅是當前工作的需要,而且具有長遠的意義。作為一種能力的衍生能力,它是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當現代社會之舟已經駛入可持續發展航道的今天,航船上的人們也必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它是克服所謂“後勁不足”,保證終生跟上社會發展,不斷發掘自身潛能的惟一可靠途徑。

此外,創造潛能的開發對於加速人的心理發展、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心理衛生學認為,創造潛能被抑製,創造欲望被壓抑,有可能導致心理變態。而開發創造潛能,從事創造性工作,則不僅可以使人享受創造的快樂,愉悅身心,還有助於人達到自我實現,使人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變得更為健康,從而走向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