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創造的種類(2 / 2)

3.總結工作

總結工作即是把得出的結論及其論據,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這一環節也特別重要。瓦爾沙夫斯基說:“就方法和內容而言完全是高質量的學術著作,其效果往往因文獻整理得不夠令人滿意而顯著下降。”並提出:“有誌從事研究工作的工作者,不僅應該學會思維,而且應該會表達自己的思維。”著作、論文、研究報告的寫作應注意:結構嚴謹,條理清楚;前後一貫,邏輯嚴密;論據要充分、可靠;語言要通順、精練、生動。

二、發明創造

什麼是發明?可以從兩方麵來理解,一方麵是指成果,另一方麵是指活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李躍滋教授認為,“發明指的是創造某種新的東西的過程”。這是從活動的角度解釋的。另一種是指成果。日本《專利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說的發明,是指應用自然規律研究出來的高度的技術創造。”發明有時也叫技術創新、技術革新。

要正確理解發明的含義,還要把握發明的基本特征。我國頒布的《發明獎勵條例》第二條指出:“發明是一種重大的科學技術新成就。它必須同時具備下列三個條件:(1)前人所沒有的;(2)先進的;(3)經過實踐證明可以應用的。”

首先,發明必須是新穎的。這種新穎性不是對發明者來說的主觀新穎性,而是對整個社會來說的客觀新穎性。這種新的技術發明包括:采用新工藝;提供新設備和新產品;獲取新資源;發明新的用途等。

其次,發明必須具有先進性。先進性是指新技術優於現有技術的地方和程度。先進性主要表現在:它所依據的原理是否先進?采用的結構是否先進?產生的技術效果是否先進?

第三,實用性和良好的效果。發明必須能夠實用,而且必須帶來良好的效果。在日本,對違反公共秩序、有害於良好的風俗和公共衛生的發明,國家是不批準專利的。

發明是以發現為基礎的。馬克思曾說:“任何發現都將成為新發明或生產方法新改進的基礎。”所謂發現就是科學研究的成果,是對事物的客觀規律的揭示和判明。

發明對社會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它首先使具有競爭能力的勞動工具、材料和工藝技術出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企業來說,發明也是振興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

發明的基本過程是:

1.確定發明目標。如何選擇發明目標呢?日本發明學會會長豐澤豐雄說:第一,最好是在工作崗位上選擇工作範圍內的目標,利用工作的便利,成功的機會較大。第二,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騖遠。過大的目標是難以成功的。此外,應成為某方麵的專家,不要什麼都想幹。

2.目標分解。目標確定後,要將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小問題,以便逐個地求出答案,最後達到目標。

3.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調查研究市場對產品的特性的需求狀況。需求分析的目的在於使發明者確定新產品應該具有什麼特點,以便針對這些特點進行發明,使產品能夠暢銷。產品的特性包括:性能、成本、尺寸、可靠性等等。需求分析對發明很重要,“整個發明過程……都是取決於對市場認識的透徹程度和遠見程度”。

豐澤豐雄也指出,在分析產品與技術的特性時,要注意三點:把握成本低廉的特性;滿足大眾的需求;針對產品與技術的漏洞。

4.資料搜集。發明同科學研究一樣,也要搜集資料。這些資料,不僅指圖書、報刊資料,而且包括各種產品、機械、材料等實物資料。資料掌握得越多,越有利於分析、綜合和創造。豐澤豐雄說:“人類大腦所構想的似乎都頗為相近,如果要出類拔萃,勝人一籌,非要搜集更多的與發明物相關的事實不可。”

5.提出構想。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從中選擇最佳方案。要想得出好的方案,必須醞釀一段時間。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當初的構想並非完善的,這樣通過細心推敲,會得出更為理想的構想。

6.產品研製。首先,依據構想進行研製。如不可行,需回到前一階段去。如可行,就要進行大批生產。為了使辛苦研製出來的發明(新產品)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作用,需要企業家使用這種發明,否則,發明就會被埋沒。曆史上是有過這樣的教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