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激勵法具有明顯的效果和廣泛的用途。1979年日本鬆下電器公司運用此法使全公司職工提出170萬個創造性設想。日本創造工程專家誌村文彥使用此法,使日本電器公司1975年獲58項專利,降低成本達120億日元。這種方法不僅在工程、工業中有重要意義,在科學研究、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解決教育問題諸方麵都有廣泛的用途。
2.綜合法。綜合即創造。綜合法是把已知的事物和觀念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新事物和新觀念。綜合並不是簡單地、機械地相加,而是形成一個具有獨特結構和獨特內容的新產物。
這種方法也是各種領域裏普遍適用的創造方法。比如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綜合了大量的理論和材料而寫成的,它不是各種思想的大雜燴,而是有獨特結構和內容的。又如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們對很多人的思想、性格的一種綜合。再如日本成套鋼鐵工業技術體係,就是先後引進了奧地利的氧氣頂吹煉鋼技術、西德的熔鋼脫氧技術、瑞士的連續鑄鋼技術和美國的帶鋼軋製技術等六大技術,然後加以綜合而形成的。生物中的雜交也是屬於綜合的一種。
3.移植法。將某一領域的理論、方法、部件和技術,運用到其他領域,往往能得出新的觀念和物品。這種創造方法稱為移植法。
移植法是一種很有效的被廣泛運用的創造方法,它往往給某些領域帶來突破。比如斯特魯米林將數理方法運用於教育領域,計算教育的經濟效益,開創了教育經濟學這個領域。又如1927年海特勒把量子力學方法移植到化學領域,用量子力學方法處理了氫分子中的電子運動,闡明了其價鍵以及它的飽和性、定向性。再如把電子計時器移植到圓珠筆的筆帽上,便創造了計時圓珠筆。
4.改變法。改變原來的形狀、顏色、體積、重量、形式、氣味等,也可以做出創造。改變的方法有:擴大或縮小、加重或減輕、添加或減少等等。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的誇張手法就是這種改變法。又比如把第一代的大型的計算機縮小到現在的微型計算機,就是用改變法。再如軍裝的顏色和形狀的改變、教育方法的改變、教材分量和內容的改變,這都是創造。
5.組合法。組合法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立的元素進行巧妙的結合,或把某物的現有元素進行結構重組,以產生一種新的產物。
比如,美人魚的形象就是組合的產物。又如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就是把南美大陸的東海岸線與非洲大陸的西海岸線進行組合,發現兩條海岸線很吻合而提出的。再如俄羅斯米格――25飛機之所以具有速度快、爬坡力強、轉彎迅速等優點,並不是由於使用了什麼新技術,隻不過把米格――23飛機的原有部件進行了重組。
運用組合法,首先要對現有各元素有透徹的了解,這樣才能較順利地選擇組合的目標和結合點。其次,組合是以分解、分析為前提的,所以要對較複雜的係統進行分解、分析。
6.類比法。類比法就是把兩種具有某種相似之處的事物進行比較,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兩個事物中,一個是原型,一個是要解決問題的事物。原型能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鋸就是魯班從絲茅草能割破手指這一現象中受到啟發而發明的。飛機是受到飛鳥的啟發而發明的。許多體育競技項目就是從動物的活動中受到啟發而發明的。這是直接類比。
還有一種因果類比。某事物具有一種因果關係,而另一事物具有因,根據因果關係推出另一事物也具有果。比如在麵粉中加入發泡劑,既省麵粉,又使麵包體積增大。從這裏得到啟發,人們在塑料生產中加入發泡劑,也生產出了既省料,量又輕的泡沫塑料。
六、創造靈感和機遇
1.靈感及其捕獲
靈感的出現,是創造性勞動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靈感,是對長期思考的問題的一種突如其來的頓悟和理解。從生理上說,它是大腦的神經係統的記憶痕跡在一刹那間被接通。靈感又稱作直覺或頓悟。
靈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唯心主義者把靈感看作是純偶然的因素,是神靈的啟示。因而唯心主義者把創造看成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認為偶然性是創造的本質。唯心主義者關於靈感和創造的觀念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關於靈感的科學觀點是:
第一,靈感是在下意識中形成的。蘇聯創造心理學家A?H?魯克說:“成功的思想是作為信息加工的結果在下意識中形成的,而以後才被意識到的。”當人們對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就暫時把它擱在一邊,這時在意識水平上沒有思維活動,但是在下意識水平仍在進行著思維活動。當這種下意識的加工一旦得出結果,就上升到意識領域被人們注意到。
第二,靈感是人才長期勞動的結果,它是以對某一問題的長期思考為前提的。沒有這個前提,靈感是絕不會產生的。靈感是對艱苦勞動的獎賞。
第三,靈感的出現是突變式的。大腦在下意識水平進行思維加工到一定程度,由於某種刺激(外界物)或聯想而使神經聯係突然接通。靈感就是在一刹那間出現的。
第四,靈感狀態(短時的)是人的智力的高漲狀態,它具有高度的效率;同時也伴隨著情緒的高度興奮。所以說靈感狀態具有高度的效率,是因為這時新思想如潮水般地湧來。
靈感在創造性勞動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或者為解決問題提供關鍵線索,或者幫助人們選擇正確的答案。
怎樣捕獲靈感呢?第一,對問題必須反複思考,甚至達到飽和的程度。
第二,注意勞逸結合,在緊張工作之後注意休息。靈感往往是在散步、睡前、夢中、吃飯等鬆弛狀態下產生的。
第三,靈感往往是急速的、短暫的,因此要隨時帶著紙和筆,及時記錄下來。不記下來,過後往往回憶不起來。
2.機遇及其利用
在創造活動中,人們往往由於一些偶然的機會而作出新的發現和發明。這種意外和偶然地產生的現象所提供的機會,就是機遇。因機遇而作出的創造有很多,比如電流的發現(伽伐尼)、X射線的發現(倫琴)、電流的磁效應(奧斯特)等等。可見,機遇在創造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許多科學家也常因忽視了機遇而深感遺憾。
機遇是一種偶然性,在這種偶然性的背後存在著必然的東西,這個必然就是艱苦的勞動。不進行艱苦探索,沒有知識和經驗的準備,即使有機遇,也會忽略過去。馬斯德說得好:“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隻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對待機遇,我們應充分地利用。要充分地利用機遇,就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有了敏銳的觀察力,就能發現常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其次,碰到機遇提供的線索之後,還要追蹤研究,深入研究,不然,機遇也不能導致新的發明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