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創造概述(2 / 3)

(5)創造的完成。創造的完成,是創造性勞動出現階段性成果。創造是沒有止境的。新的成果,可以成為更新的成果的出發點。完成創造的人,伴隨著巨大的喜悅。確立了科學世界觀的人,他會把自己的創造成果看作大眾支持和哺育的果實,永葆謙虛謹慎的作風。

(6)創造的檢驗。成果是否算成果,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民群眾是曆史的批判者。一般來說,符合實踐標準的成果,都會得到社會承認的。但是也不排除,有的創造性勞動成果一時為人們、甚至大多數人所反對。但是,真理終歸是真理。

四、創造與協調

協調貫穿於成才全過程。如以調節類型劃分,又可分為常態調節、順境調節和逆境調節三種。

常態調節的中心環節是戰勝“馬太效應”。1973年,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默頓提出,科學上存在一種“馬太效應”。默頓說,馬太效應是指“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他進一步解釋說,他之所以用“馬太效應”來為這種現象命名,典出於《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

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創造了比以往更有利於人才出土的條件,但像默頓指出的這種馬太效應,照樣存在。名家的三流之作,編輯部求之不得;未名者的血淚結晶,或許明珠暗投。看來,對於馬太效應,不是承認不承認的問題,而是如何克服的問題,包括社會,也包括個人。當然,馬太效應也有一種積極作用,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東西。有誌成才的青年大學生,應認清形勢,戰勝馬太效應,更有成效地向著成功邁進。

對付馬太效應的戰略是積累優勢。積累優勢,首先要認識優勢。認識優勢是一個不大容易的問題,這主要靠自我認識。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好好想一想,自己的長處到底是什麼,是適於學數理化,還是適於跳芭蕾舞,是適於寫抒情詩,還是適於做裁縫。如果能得到行家的指點那就更好,事事做好皆學問,行行創造即人才。滿足社會急需的才能,最可貴;認準前進方向的積累,最有效。

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什麼長處,其實,不是沒有長處,而是沒有看到或沒有開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才能生長點。有的人,隻看到自己比地平線高,就自以為頂天立地;有的人隻看到自己影子的灰暗,就失望地自慚形穢。發現自己往往比發現別人還要困難。但是,依靠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是可以認識自己的,辦法就是實踐,就是通過各種形式輸出信息,通過反饋調節,逐步認清自己長處之所在。

優勢積累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形成高效能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包括德、識、才、學、體的全麵發展。缺德的優勢積累,往往造成“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式的“爆竹式”人物;體質差的優勢積累往往釀成壯誌難酬的悲劇。

優勢積累是在一定時代背景、具體環境下的積累,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社會調節的左右是難免的。從主觀方麵來說,有誌者應該順應時代前進的方向,依靠自己的努力,學會認識環境,發掘環境,改造環境,在克服馬太效應的鬥爭中,達到成功的彼岸。

順境調節的中心環節是防止驕傲自滿、粗心大意、不求上進,保持謙遜、細心、進取。契訶夫說:“對自己不滿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列寧指出:“誰在爭取一切,誰在爭取全勝,誰就不得不提防:不要讓微小的成果束住手腳,不要誤入歧途,不要忘記目的地還很遠。”

逆境調節的中心環節是堅定意誌,鼓起信心。別林斯基說:“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這是從正確對待逆境的角度說的。身處逆境,氣餒誌搖,隻能被逆境所挫敗。陳毅元帥說:“做勝利的英雄容易,做失敗的英雄不易。同誌們要有做失敗的英雄的勇氣。”

在才能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曆史的篩選法則將允許下列三種人進入成才者的行列:

(1)逆境下的不屈者;

(2)順境下的節製者;

(3)常境下的有恒者。

五、創造方法

這裏所指的創造方法是適用於各種創造性勞動的一般方法。關於創造的方法,各國總結出了三百多種。這些方法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發現問題的方法;一類是產生新觀念的方法。

(一)發現問題的方法

1.缺點列舉法。缺點列舉法是列舉出某個事物或觀念的缺點,然後針對缺點進行改造的方法。它是由日本人鬼塚喜八郎提出的。他針對日本籃球鞋打滑的缺點,把運動鞋的平底改為凹底,解決了打滑問題。這種方法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2.特性列舉法。特性列舉法是美國科學家克勞福得1931年提出的。他認為,創造就是對舊事物的改進,而被改進的往往是事物的特征。因此,可以通過對某一事物的觀察,盡可能列舉出它的各種特征,然後指出可改進的特征,並對這些特征進行改造。這種方法與缺點列舉法極相似,隻是它比缺點列舉法能發現更多的問題。

3.希望列舉法。希望列舉法是從人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提出各種新設想、幻想和希望,進而進行創造的方法。它不同於前兩種方法,前兩種方法都是從既有的事物或觀念本身出發,列舉它們的特征與缺點;這種方法可以不受原物品的束縛,可以自由地提出設想和幻想,所以它是一種主動地發現問題的方法。

傑克?泰勒1961年提出的幻想法也是一種希望列舉法,不過它是一種高層次的希望列舉法。人們通過幻想法,往往能夠作出大的、全新的創造。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有人曾提出發現問題的十種方法,如探究與常識相悖的論點;在不成問題的問題上下工夫;對前人和別人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在已有答案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去探求;善於發現邏輯上的問題;區別先後關係和因果關係等等。

(二)產生新觀念的方法

創造性的產物不隻是新觀念,還有新物品。但要製造出新物品,首先必須有新觀念。所以,提供新穎獨特的產物的方法實質上是產生新觀念的方法。

1.智力激勵法。智力激勵法是美國著名的創造工程學家奧斯本1938年提出的,它是以集思廣益這一思想為基礎提出來的。所謂智力激勵法是指一組人通過開會的形式,對要討論的問題無拘無束地自由地發表意見,互相啟發,以激發各自的智力,提出多種觀念和方案,以求問題的解決。又可稱腦轟法。

智力激勵法有很多優點,比如,一個人的觀念可以引起他人的聯想,這樣使聯想連續發生,觀念不斷產生;個人的觀點受到鼓勵,可以激發他自己產生更多的觀念等等。智力激勵法要把集體討論和個人獨自思考結合起來。

為了使智力激勵法產生好的效果,開會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開會人數不能過多或過少,一般在十人左右;(2)討論的問題要具體、明確、集中,不能廣泛和模棱兩可;(3)不允許反駁和批評別人的意見,以免產生不利於自由發表意見的氣氛;(4)會議氣氛要輕鬆、自由、活躍,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5)要把所有人的意見的大意記錄下來。當然,這些會議規則也不能絕對化,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