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創造概述(1 / 3)

創造性是人才的最主要特征,創造性勞動是人才所從事的生產勞動中最主要、最典型的形式(生產勞動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兩個方麵)。創造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成才離不開創造。創造與成才密不可分,二者協調統一。

一、創造的概念

關於創造的概念,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為結果,稱之為發明創造,比如穀物、車船、電器、機械、相對論、社會主義理論、阿Q、魯濱孫等等,這些都是創造。今天人類的文明就是創造物的積累。另一種解釋為一種勞動,一種不同於一般的、重複性的勞動的特殊勞動,比如科學研究、技術發明、文藝創作等等。

創造的本質特征是什麼?日本著名創造學家恩田彰說:“所謂創造性,是產生出符合某種目標或新的情境的解決問題的觀念,或是創造出新的社會(或個人)價值的能力以及以此為基礎的人格特征。”台灣學者賈馥茗說:“創造的定義,無論是指抽象的觀念或是具體的事物,必須為獨出心裁、別有見地、前所未有、曠世絕俗的表現,即至少須具有獨特與新穎兩個條件。因其獨特,故絕無二致;因其新穎,故不同流俗。”有人認為,創造性活動必須具有三性,即新穎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有用性)。我們認為,創造的本質特征是新穎、獨特性,同時創造還必須具有正確性、有用性。

我們給創造下一個定義,即“創造是指新穎、獨特、有用的產物或提供這種產物的勞動。”這種勞動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這種產物既包括觀念的,也包括物質的。

為了準確把握創造的概念,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創造有廣義的創造和狹義的創造。廣義的創造指產物對個人或對社會來說具有新穎獨特性的創造;狹義的創造僅指對社會來說具有新穎獨特性的創造。我們認為,把創造的範圍理解為廣義的創造更恰當,更能激發每個人的創造性。當然,我們追求的目標應該是對社會來說具有新穎獨特性的創造。

其次,創造有好壞之分。“一個人可能發明一種緩解痛苦的方法,另一個人卻發明一種新的、更加精致的拷打方式。這兩種都是創造性的活動,雖然社會價值是極不相同的。”我們應鼓勵積極的創造,反對破壞性的創造。

再次,創造有層次之分,不管哪個層次,都是創造。“一個孩子和他的同學一起發明一種新遊戲;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一個家庭主婦發明一種新的作料;一個青年作家寫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這些都是這幾位創造者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有大創造,有小創造;有全新創造,有部分的創造(如改革)。

最後,要區分真創造假創造。真創造是指具有新穎獨特性和社會價值(有用性)的有科學根據的創造,即是獨特性、有用性、科學性的統一。假創造是不管任何時候,不管針對哪種事物或觀念,都要標新立異,而不管有沒有根據。我們應及時鑒別和避免這種假創造,引導和鼓勵真創造。

二、創造性勞動

所謂創造性勞動,是一種提供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物的勞動。

創造性勞動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目的性。人們在從事創造性勞動時,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這個目的滿足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展。創造活動決不是盲目的活動。

第二,成果的新穎獨特性。就是前所未有和唯我獨有。

第三,創造性勞動過程的複雜性、艱巨性和結構的特殊性。所謂結構的特殊性是指創造性勞動諸階段不同於一般勞動過程的結構。

第四,從生理上說,人在創造時身心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波果斯洛夫斯基說:“創造首先是頑強的、精細的,同時富於靈感的勞動,這種勞動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高度的緊張。”有人對創造性地講課進行研究,指出:創造性地講課是消耗大量能量的緊張勞動。一個人下棋,新陳代謝提高43%,朗讀提高48%,專業小提琴手演奏時提高52%,業餘愛好者演奏小提琴時提高77%,而講課時提高94%。

創造性勞動按勞動領域來分,有科學創造(發現)、技術創造(發明)、文藝創造、政治創造、管理創造、軍事創造、教育創造、服務創造等等。總之,創造性勞動存在於各行各業中。

創造性勞動按勞動方式來分,有單獨的創造和集體的創造。

三、創造特征與程序

(一)創造的特征

這個特征表述為:人才的本質特征之一是創造,創造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在創造所必需的基礎上,由創造動機開始,進入創造情境,經過創造的奮鬥,在原型或思想火花的啟發作用下,豁然開朗實現的。

依人才類型之不同,創造所必需的基礎並不一樣。高等數學才能是物理學人才必備的基礎之一。可是,對文學家、高級縫紉師、理發師來說,就不一定是基礎了。但無論哪類人才,都應具備時代的基礎文明。創造基礎是在基礎文明之上經過德、識、才、學、體的全麵鍛煉而形成的。

創造動機,需要去培養,這與一個人的人生觀、事業心、責任感以及精神狀態有關。有的人不是不具備創造的基礎,而是缺乏創造的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做什麼就注定難幹成什麼。有的人,具備了創造的基礎,可是,擔心別人說自己“出風頭”、“追求名利思想”而不敢激發創造動機。殊不知,創造動機是打開創造能源的閘門。封建剝削階級曆來用“上智下愚”的說教動搖、壓滅勞動人民創造的信心,摧殘了大量寶貴的創造性幼芽;現代文明社會,特別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最珍視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創造動機,一是鼓勵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的創造性;二是改造不利於人才成長的社會土壤。為了早日實現我國小康大業,應該鼓勵全社會少一點保守性,多一點創新的氛圍。

(二)創造的程序

(1)創造的基礎。創造是在必備的基礎之上完成的。這裏講的基礎,主要是知識與能力。不同類型的創造需要不同的知識與能力。對物理學研究者來說,高等數學是他必備的基礎;對芭蕾舞演員來說,高等數學不一定需要具備,但雙腿的彈跳旋轉能力卻是必備的基礎。人才之德,人才之體,也應包括在基礎之內。

(2)創造的動機。創造動機是在創造渴望的追求中逐步集中形成的。這裏,既有社會需求的動力推動,又有個人的主觀努力與之相適應。動機不能離開社會、時代、客觀需要。個人動機應該與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為人民利益服務、解決社會需求的動機,最容易得到社會的讚助與推動。而為個人謀私利,損害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動機,是應該受到批評、譴責和抵製的。

(3)創造的情境。創造需要一定的情,一定的境。一般情況下,人在心情愉快、精神飽滿的時候,容易進入創造角色。同時,外界環境對人的思維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阿基米德喜歡在海濱沙灘上思考問題;李白在月夕花朝飲酒之際詩情大作;歌德喜歡戴上有色眼鏡寫作。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創造性較高的時刻和外在誘發條件。

(4)創造的苦鬥。創造是最艱巨的、最複雜的勞動。創造性勞動要付出極大的心血,無論從事科學攻關、藝術創造、技術探索,都需要苦鬥。有的人,大汗淋漓;有的人,麵容憔悴;有的人茶飯不思。害怕艱苦,是難得與真理與成功女神握手的。這種勞動的艱苦性,主要表現在非重複性上,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突破前人沒有突破的紀錄,創造前人沒有創造的奇跡。馬克思說,隻有不畏艱險攀登在崎嶇山路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