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成才的一般途徑(2 / 3)

現代科學的發展還要求大學生具有較寬的知識麵。一位科學家說過這樣的話:“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多識。”事實確實如此。丹麥大物理學家波爾在大學時起雖然專攻物理學,但他從不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限於物理學的框架之中,而是博覽群書。這使他日後在物理學的研究中,能夠運用多種知識進行綜合研究,從而在物理學的許多方麵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方麵貢獻卓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在許多其他領域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觀點,這也是同他寬廣的知識麵和博學多識分不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李政道說得好:“一個科學家,假如隻知道自己搞的那一門,對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你的思路怎麼能打開呢?因為好東西都是互相聯係,互相啟發的。”

社會現實還要求大學生和一切人才必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大學生應在中學階段已獲得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自己的交流表達能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等,其中尤以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最為重要。自學能力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進攻目標,及時吸取新知識,不斷調整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創造能力是人才各種能力的最高層次,也是各種能力的綜合反映。人才成功與否,最重要的體現在創造能力上。

知識和能力的關係是:能力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知識表現為能力是“活化”的知識。沒有知識的能力是低層次的能力;沒有能力的知識是僵死的知識。知識和能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人才智能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中,能力是基本的能動的方麵,是創造的力量,因而是成才更重要的因素。

第三,鍛煉強健的身體。這是大學生成才的物質基礎。如果像林黛玉一樣,多愁善感,病病秧秧,即使給你一個愛因斯坦的腦袋又有何用呢?何談有所作為有所創造呢?所以說,一個人要成才,內在因素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字“德、智、體”全麵發展。毛澤東當年講“三好學生”時,把身體好放在第一位。常言說得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

二、自學成才之路

俄國著名科學家羅蒙諾索夫說過:“第一個教大學的必定是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即使在大學出現後(世界第一批大學出現在11―12世紀),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科技發展做出貢獻的許多傑出人才中,也有相當大的一批並非出自大學之門,而是靠自學成功的。文藝複興時期的科學巨匠達?芬奇,沒上過大學,14歲開始學畫,後來因為反封建專製而被迫流亡國外,但他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堅持自學和科學研究,終於成為著名的畫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工程師。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4歲初中畢業因家境貧寒而失學,後來又因傷寒病留下終生殘疾。在貧病交加之中,他堅持刻苦自學,19歲寫出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論文,以後又自學英語、德語,24歲用英語寫數學論文,25歲成為世界著名青年數學家。四川眉縣有一位青年農民金德偉,初中畢業回鄉種地。他在五年的時間裏,自學了大學的《栽培學》、《植物學》、《遺傳學》、《園藝學》等專業課程,並將學到的知識用於實踐,采集製作了4萬多種玫瑰標本,寫成了幾十萬字的觀察記錄,進行了數百次試驗,終於利用“無性雜交”的優勢,選育出優質高產玫瑰雜交新品種,使玫瑰畝產由41公斤躍升到1000公斤的高峰,創造了世界之最。號稱“玫瑰之王國”的保加利亞被遠遠甩在了後麵。經全國玫瑰專家鑒定,被正式命名為“蜀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