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心理素質要求(2 / 3)

三、心理素質對人才的重要性

1.心理素質狀況直接影響生理健康

現代文明程度的進化,使人對健康的體質有更高的要求,而當代社會生活中激烈的競爭,更需要現代人才有強健的體魄。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如何,對其生理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心理素質差,長期精神壓抑、不善調節,情緒大起大落或長期過度的焦慮、憂慮、煩惱、憂鬱、不安和憤怒,會導致生理上的異常和病態。我國古代醫學就非常重視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身心和諧統一。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開篇就指出:“精神內省,病安從來”,養生要“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祖國醫學中的七情學說中關於心理因素對生理健康的影響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易生百病”,“七情動之,內傷髒腑,外形於肢體”,“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現代醫學研究進一步表明:影響一個人身體健康的因素不僅僅有生理因素,也有許多心理因素。情緒主宰健康,強烈或持久的負性情緒如煩惱、憂愁、緊張、焦慮、疑懼、失望等,最終會導致生理疾病。健康的心理狀態能促進生理的健康。如良好的情緒力量能增強人的活動,有助於人的各種生理機能的良好發揮。正如馬克思所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決生理上的疲勞和痛楚。不良的情緒狀態會廣泛導致生理機能的下降、體力和智能的下降,而高強度的緊張、焦慮、壓抑還會導致一係列的生理病變,引起各種疾病。

2.心理素質是適應現代社會的基本條件

人不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社會成員。一個人隻有適應社會,才能生存發展,並對社會有利。一個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具有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隨時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減少心理機能紊亂,以充沛的精力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相反,心理素質不良的人,削弱以至破壞了社會適應能力,無法調節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和人際關係,甚至無法適應正常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給本人和他人造成痛苦,也給社會帶來危害。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迅猛發展和劇烈變動的時代。現代社會文明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向人類心理投出了一束束“放射性物質”,比如生活和工作節奏日益加快,競爭中的大起大落,個人境遇中的福禍災變,對每一個人都產生巨大的心理負荷。我們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有了更多的約束;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時的煩惱和困惑;有了更多的發展可能,也潛伏著更多的對失敗的恐懼和焦慮。要在挫折與競爭中成為強者,健康的心理是必須具備的素質。沒有這一基本的素質,便無法迎接時代的挑戰,便無法立足於現代社會,就難免被“現代文明輻射線”所扼殺,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感甚至心理崩潰。

3.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保證

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是對現代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這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要看到它與人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為研究方便,心理學將人的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個性心理三大部分。它們密切聯係,不可分割。心理過程指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完成的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誌過程。心理狀態是一個人整個心理活動的背景,包括熱情、精神振奮、朝氣蓬勃、有信心等積極狀態,以及精力不集中,猶豫不決、痛苦、憂鬱、悲傷等消極狀態。個性心理是一個人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傾向指人的需要、動機、理想、信念、人生觀、世界觀等。人生觀、世界觀是個性心理傾向的核心,對人的一切心理和行為起著活躍的、最強烈的、最高的推動作用,但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不僅依賴於客觀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也依賴於人的心理素質優劣。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科學的思維方式、堅強的意誌、穩定而健全的情緒狀態等等,可以促使其更客觀地、準確地體會與認識社會和周圍的世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如果一個人心理素質不佳,就有認識障礙、意誌障礙,心理狀態抑鬱、悲傷、痛苦,就必然要影響到個性心理、影響到其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阻礙其思想進步和道德完善。反過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利於進一步保護和提高心理素質水平。

4.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才成長的動力

現代人才成長的根本動力,在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根本動力隻有被個體意識到並內化為自己的心理素質,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轉化為自己的成才動機和創造精神,才能迸發出極大的積極性。

一個人的追求、熱情、興趣、理想等心理素質,都可能表現為學習與創造的動機,成為促進其努力成才的內動力。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動力源泉。人們對知識、對理想人格、對創造成就的追求等高層次需要,驅使人勇於開拓進取、攻克難關,個體所體會的需要越強烈,引起的活動也就越強烈。情感是人才追求真善美、推動事業前進的重要力量。積極的情感體驗能調動身心的巨大潛力,激勵人熱戀事業,勇往直前。

興趣作為人對事物的特殊的認識傾向,是求知的動力,熱情的凝聚,成功的起點,它像心靈裏的一塊“磁石”,在學習與探索活動中對人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一個人當培植起對自己的專業、事業的濃厚興趣時,便會達到“入迷”的程度,激發出創造的活力。理想能鼓舞人為達到成才目標而進行艱苦的奮鬥。當理想轉化為信念時,又會成為一個人生活的動力和行為的約束力量。

無數事實證明,心理素質在成才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清華大學曾通過對本校獲得1992年特等獎學金的學生心理特征研究發現,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心理健康水平高,表現為情緒穩定、自律性強、有較高的社會理想、興趣廣泛、性格偏外向、人際關係協調等。人才的成長與成功確實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的“合金”。

四、心理健康及其標準

國內外學者曾就心理健康的定義與內涵從不同角度予以闡述,並無完全一致的結論。概括起來,人們對於心理健康的標準的認識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或三個層次,它們依次是:沒有精神病、感到精神愉快、有效的對付各種心理壓力;高心理效能,使人們在智力、道德方麵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潛能。現在,我們一般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種角度來定義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誌、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順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全麵而重點突出地反映健康心理應有的水平。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一般認為以下八條是心理健康較為全麵的必要條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等的綜合。智力正常是人們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無論是美國精神病協會發表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還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係,或者中華醫學會精神疾病分類,都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美國智力落後協會規定:“智力落後,指在發展期就表現出來的,與適應行為缺陷並存的一般智力機能嚴重低常。”一般常用心理測驗來診斷智力發展水平。一般認為,智商低於70即為智力落後。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誌。情緒健康應包括以下內容:情緒穩定性好,善於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控製約束,又能合理宣泄,不過分壓抑,使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有比較恰如其分的變化;愉快情緒多於不愉快情緒,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動的和諧與滿意,一般表現為:樂觀開朗、熱情自信、富有朝氣、善於自得其樂,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反應適度,一定的事物引起相應的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強度與引起這種情緒的情境相符合,情緒作用的時間隨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轉移。如果情緒經常大起大落、喜怒無常,或者悲觀消沉、鬱鬱不樂,或情緒反應過敏、遲鈍、倒錯,或某種不良情緒持續時間過長,都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

3.意誌健全。意誌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標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誌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完整性和自製力等方麵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誌健全的人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明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麵前,能采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製情緒和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優柔寡斷、輕率魯莽、害怕困難、意誌薄弱、頑固執拗、言行衝動、感情用事等。

4.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學上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的總和。人格完整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一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必須是協調一致的。人生觀是人格的核心。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是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並以此為中心把需要、願望、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一個人具體的需要、願望等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但這種改變,與其人生觀和信念是相一致的,並受到人生觀的製約。如果欲望背棄了信念、私欲和良心衝突、行動和思想矛盾,主體自覺的意識統一不了,就會導致人格分裂,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所謂人格分裂,就是一個人兼有兩種或多種相互對立的人格特征,隨著個人心情或環境的變化而交互出現,分別表現出不健康的人格。

5.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認識基礎上。人是在與現實環境、與他人的相互關係中,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認識自己的。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認識應比較接近現實,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點感到欣慰,但不至於狂妄自大,盛氣淩人;對自己的弱點,勇於承認,善於自我接納,並在此基礎上努力發展、提高自己,而不是自輕自賤、自暴自棄。

6.人際關係和諧。社會的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和諧的人際關係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人際關係和諧表現為:樂於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尊敬、信任、友愛等肯定的態度總是多於憎惡、懷疑、恐懼的否定態度;對自己所在的集體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感情;在交往中能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容忍別人的不足和過失,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願意幫助別人。

7.適應能力強。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地適應所處的現實環境,是導致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心理健康的人能與社會、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對周圍環境有比較清晰正確的認識,思想和行動上都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當發現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的需要,與現實環境發生矛盾時,能迅速地進行自我調整,以求和社會環境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怨恨現實,更不是妄取強求、一意孤行,與社會需求背道而馳,與現實環境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