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與人生各階段的生理發展相適應的是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者應具有與同年齡多數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比如,大學生作為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應具有與其年齡和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一個大學生經常嚴重偏離這些心理行為特征,過於老氣橫秋,或過於幼稚,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則可能是心理異常的體現。
五、良好心理素質修養
心理健康關係到人才的生活、學習、工作、前途和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是現代人才素質修養努力的方向。
1.樹立正確理想,加強個性修養
常言道,“哀莫大於心死”,可以說,人生中最大的不幸是理想的喪失。理想是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同奮鬥目標相聯係的有實現可能的想像和信念。它體現著一個人的奮鬥目標和前進方向,並寄托著一個人的希望。它給人以信心與鼓舞,催人奮發向上;它給人以勇氣和力量,去戰勝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它為人生點燃希望的火焰,給人以光明和熱情。軟弱時,它使人勇敢;絕望時,它給人以希望;痛苦時,它給人以安慰。它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最高調節器,是心靈的支柱,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根本保證。
崇高理想的樹立,離不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能對社會、對人生持正確的認識,並采取適當的態度和行為反應,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遠,並正確地體察和分析客觀事物,做到冷靜而穩妥地處理事情,同時胸懷開闊、保持樂觀主義的態度,提高對心理衝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
個性反映了一個人整體的心理麵貌,是相對穩定的、具有獨特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氣質、性格、能力、興趣、愛好等。其中氣質和性格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地認識自己個性的優劣,從而加強修養,揚長避短,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心理學家把人的氣質分為四類。其典型特征分別為,膽汁質:直率熱情,精力旺盛,脾氣急躁,情緒興奮性高,容易衝動,反應迅速,心境變化劇烈,具有外向性;多血質:活潑好動,反應靈敏,樂於交往,注意力易轉移,興趣和情緒多變,缺乏持久力,具有外向性;黏液質:安靜,細致,反應緩慢,沉默寡言,情緒不易外露,注意力穩定而較難轉移,善於忍耐,偏內向;抑鬱質:情感體驗深刻,行動遲緩,具有較高的感受性,多愁善感,善於體察別人不予注意到的細節,愛好幻想,膽小,孤僻,內向。典型氣質類型的人並不多見,一般都是混合氣質型的,多數是偏向於某一種或某兩種的結合。一般認為,氣質無好壞之分,每一種氣質都有其長處和短處,重要的是善於把握積極麵,調節消極麵。
性格是一個人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比較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性格分為外向型、內向型;理智型、情緒性;獨立型、順從型等等。一般認為典型性格類型的人也不多見,多數處於兩極之間,隻是偏向於某一種類型而已。性格有好壞之分,有些性格特征比別的性格特征更有助於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然而,即使好的性格類型,一旦過度或不顧及場合,也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正如列寧所說:“一個人的缺點仿佛是他的優點的繼續,如果優點的繼續超過了應有的限度,表現得不是時候,不是地方,那就會變成缺點。”因此,各種性格特征之間的相互協調很重要,比如過於直率而不顧場合和對象,就有可能傷害他人或引起不良反應。當一種好的性格特征與某些不良動機或不良性格特征結合在一起時,也會表現出相反的價值。比如為了偷竊而勇敢或當勇敢與粗心結合在一起時,就會失去勇敢的固有價值。
每個人的心理行為都具有其個性特點,而一個人的個性之中往往既有好的特征,也有某些不好的特征,因而需要改造琢磨,擇優汰劣,不斷求得完美。公認的優秀個性特征是:自信、開朗、勇敢、熱情、勤奮、堅毅、誠懇、善良、正直。
良好的個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加強培養:一是了解自己的個性現狀,明確個性修養的目標和內容;二是豐富自己的知識,從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三是把自己融入集體之中,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擴大生活領域,使個性在集體中完美並得到充分發展。
2.改變認知模式,正確認識自我
認知是指我們對周圍事物的想法和觀點。認知心理學認為,外界刺激正是通過認知這一中介而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行為的。認知理論強調認知過程對行為的重要性。它認為情緒和行為的產生有賴於個體對情境所作的評價。因此,麵臨同樣的挫折,有些人痛苦不堪,有些人若無其事,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對這一挫折如何認識、評價有關。一個人是否有正確健康的認知模式,直接關係到他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谘詢中的“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從這一過程中產生出來的觀點,來調整其適應不良的行為和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艾裏斯認為,人的大部分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都來自於不合邏輯和不合理性的思考,即不合理信念。這種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
第一,絕對化的要求。即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一事物懷有其必定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常與“必須”、“應該”這類詞連在一起。如“我必須成功”,“他應該對我好”等。懷有這種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第二,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一概十,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一是表現在對自身的不合理評價。如一遇挫折,便認為自己“沒用”:一遇點兒不幸,便認為自己“全完了”。這種以一兩件事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價值的行為,常會導致自暴自棄的心理,並引起焦慮和抑鬱情緒。二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如別人稍有過失就認為此人很壞,一無可取,從而導致一味責備他人,並產生憤怒、敵意等情緒。合理的認知應是:“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評價一個人”,即對事不對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要接受自己和他人都可能犯錯誤這一現實,學會寬容。
第三,糟糕透頂。即認為某一事情發生了,必將是非常可怕、非常不幸、糟糕透頂的,這是一種無端的悲劇化傾向。比如一次考試失利,便認為自己沒臉見人;一次失戀,便認為從此不可能被人愛了。這種觀念會導致個體陷入更多更深的痛苦之中難以自拔。其實許多情況往往並不是事情本身很可怕,而是我們把它想得很可怕。
為此,當我們出現情緒困擾時,應檢查一下自己的認識是否出現偏差。事實上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時,是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是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如果我們能及時分析自己的認知模式,就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變陰霾為晴朗了。
自我意識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麵。自我意識良好的標誌是自知與自愛。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有一個全麵的、比較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就能揚長避短、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我。如果不能自知,不了解自己能力的真正水平,去幹一項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就會常遭挫折或使身心負荷過重;如果低估自己的能力,則會妨礙才能的發揮。自愛即自我接受、自我理解、自我負責。接受自己、喜歡自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都是世界上的惟一,故應有價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滿足感,故應珍惜自己包括榮譽和生命。世界上沒有絕對完善的事物,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自己的某些諸如生理缺陷和不能改變的短處,應坦然接受和承認,不以某些方麵低於別人而自責。自愛可以理解為“不要和自己過不去”。適當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完成了預定計劃還有餘力,可從事新內容的學習和工作,使自己處於一種主動進取的狀態,這樣也可以增強自信心。正確地認識自我,積極地接納自我,成功地把握自我,有效地發揮自我,是獲得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3.學會情緒調節,培養樂觀精神
情緒不僅與心身健康有關,而且與心理發展、潛能開發、學習效率、生活質量等因素有關。良好的情緒往往使人樂於行動,有興趣學習、工作和活動,願意與人交往,而且交往時態度和藹、親切、寬容、豁達。良好的情緒有助於開闊思路,注意力集中,富有創造性。當人處於愉快、樂觀的情緒狀態時,容易感覺到天地萬物都那麼美好,對生活充滿信心。因此學會情緒調節,培養樂觀精神,不隻是為了減少不良情緒,防止心理、生理障礙發生,更是為了促進人的健康,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對情緒的調節,一方麵要學會克製、約束;另一方麵可適度地宣泄情緒,使其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表達。情緒的宣泄,是平衡身心的重要方法。如果情緒得不到適當的宣泄,就會積壓於內心,形成心理壓力而影響身心健康,甚至導致疾病。因此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是不符合心理健康要求的。
為了保持愉快、穩定的情緒,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不對自己過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過高,根本無能力達到,一旦達不到要求就終日鬱鬱寡歡;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如果把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經過努力能夠實現,自然就會心情舒暢。
第二,對他人的希望不要過高。許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何必一定要別人必須符合自己的要求呢?
第三,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當你勃然大怒時,很多蠢事都會幹出來。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自製,把憤怒平息下去。
第四,偶爾也要屈服。要心胸開闊,做事從大處著眼,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小事則不必太計較,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擾亂自己。
第五,暫時回避。當情緒不佳時,轉換自己的注意力,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些自己願意做的事,如外出散步、看電影、讀小說、聽音樂、打球、找朋友等。
第六,找人傾吐煩惱。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告訴你的朋友、師長,心情就會舒暢得多。
第七,為別人做些事。幫助別人不但可以使自己忘卻煩惱,還可以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
第八,努力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動,從他們身上你能體會到許多讓你快樂的東西。慢慢地,快樂的火焰也會在你的內心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