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心理素質要求(1 / 3)

個體人才要使自己的智能得到充分發揮,必須做到心理健康。而科學地認識心理的實質,了解心理素質的結構,認清心理健康對人才成長發展的意義,對全麵提高人才素質作用巨大。

一、心理的實質

人生下來就有心理活動。人們學習、工作、生活,都是在心理支配下進行的。由於心理活動與生活實踐息息相關,自古以來人們就在探討心理的奧秘,試圖揭示心理的實質。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心理既不能脫離人腦這個自然基礎,也不能脫離曆史文化、生產和科學水平、時代精神、階級矛盾以及個人實踐等社會基礎,否則,人的心理就不可能產生和發展。這是對人的心理本質作出的科學解釋。

1.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心理的器官,這在日常生活、臨床上和科學實驗中都有大量的事實證明。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人在睡眠或受麻醉時,心髒的活動沒有變異,而精神活動則大不相同;人腦受到損傷,心理也會遭到破壞:大腦左半球額下回損傷,人會失去說話的能力;大腦額中後部損傷,會導致“失寫症”;大腦角回受損,會導致“失讀症”,即看不懂文字。腦電圖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心理活動,出現不同的節律,如正常成年人在清醒情況下基本腦電圖波形主要是α波(即8―13次每秒的高幅慢波)和β波(即14―30次每秒的快波),在困倦時腦電圖呈現θ波(即4―7次每秒的慢波),深睡時呈現θ波。這些事實都充分說明了人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無頭腦的思維是不存在的。

雖然人腦是心理的器官,但它不能離於整個神經係統而孤立地起作用。大腦皮層是神經係統機能活動的最高調節部位,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最重要的器官。人體的調節機製除了神經調節,還有通過內分泌腺分泌激素的液體調節。每種激素對於有機體的機能活動具有特定的調節作用(興奮或抑製)。如果某種內分泌活動失調,發生機能不足或機能亢進,有機體的反射活動就會相應發生變化,並引起心理現象的相應變化。例如,神經垂體分泌的抗利尿素,有增進記憶和改善記憶功能障礙的作用;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表現多食、基礎代謝增高、甲狀腺腫大、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性增高、心動過速、情緒容易波動,精神緊張、失眠、脾氣急躁、反射過敏、體重減輕等。

2.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但這並不是說人腦本身能單獨自生心理,而是說人腦是心理產生的物質基礎和自然前提,人腦必須在客觀事物的影響下才能產生心理。沒有被反映的客觀現實的存在,心理這種反映形式也就不能存在。人腦好比一個“加工廠”,客觀現實就好像是原材料,沒有原材料,人腦這個“加工廠”就不能生產出任何產品。可見心理的產生除了頭腦這個物質基礎外,還必須依靠外界的客觀現實。無論是簡單的心理現象,還是複雜的心理現象,都可以從客觀現實中找到它的來源。就簡單的感知覺來看,現實中有花,腦中才可能有花的映像。複雜的心理現象如神話故事、科學幻想等,盡管荒誕虛幻,但構成它們的原材料也是來源於現實。正是因為客觀現實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源泉,所以,接觸的客觀現實不同,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人們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接受過不同的教育、從事不同的職業、從屬於不同的政治團體,以及年齡、性別、種族、信仰等方麵的不同都會成為心理差異的原因。

3.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的能動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並不是簡單地、直接地決定於當前被反映的客觀事物,它不是像照相機拍攝物像那樣機械刻板的反映,而是主觀能動的反映。這是因為任何心理活動都必須產生在具體的個人身上,是與他的世界觀、知識經驗、個性特點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相聯係的。因此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外界事物的反映不盡相同。比如,看同一部電影或者文學作品,每人的理解和可能激起的情感體驗都不會完全相同。客觀現實是不依賴於人的心理、意識存在的,而人們對同一客觀現實的反映卻因為個人的知識經驗、個性特點、世界觀的不同而不同,這就是心理的主觀性。

人的心理的主觀性或人的主觀反映,正是人的心理的能動性的體現,它保證了人的認識,反映不斷地深入,經驗不斷地積累,心理現象更加豐富多彩。人的心理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麵表現在反映客觀現實的時候,在大腦中進行分析綜合,用過去的知識經驗對當前的反映進行檢驗、修改和補充,使主觀映象更符合於所反映的客觀現實,這樣不僅能反映事物的表麵現象和外部聯係,而且還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係。另一方麵表現在人認識了客觀現實的本質和規律,就能利用客觀規律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和活動,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改造現實。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程度依賴於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規律的認識程度。人對客觀規律認識得越深刻,則運用這種規律改造現實的能動性就越大;如果對客觀規律沒有認識或者認識不深刻,則改造現實的能動性就越小。當代科學發展突飛猛進,人們征服自然的成就越來越大,充分說明了人的心理的能動作用。

4.社會生活實踐對人的心理起製約作用

客觀現實作為心理的源泉和內容,腦作為客觀現實的反映器官,兩者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心理。實踐活動是人的心理、意識產生的基礎,同時又對人的心理起製約的作用。人對於客觀現實不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者,而是積極的活動者。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在勞動、學習、娛樂、遊戲以及同別人交往等實踐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如隻有與朋友不斷地交往,相互之間才會有更多的了解,產生深厚的情感。人的社會實踐領域越廣闊,更多地接觸現實,心理活動就越豐富;如果不與人交往,脫離現實,心理活動就會貧乏,且易出現異常狀態,如世界上有案可考的30多例被野獸哺養大的以及離開人類社會長大的野孩,由於脫離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都隻能發出不清楚、不連貫的聲音,不能直立行走,雖然他們也有發展得很好的聽覺、視覺和嗅覺,但即使經過很長時間的社會影響,也都沒有能發展到同齡人的語言水平。

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而人的心理則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所以它也必然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從嬰兒到成年,人的心理反映由低級水平向高級水平發展,心理活動的內容日益豐富。但人對現實的反映是否準確,人的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也要由實踐來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隻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人的心理的現實性和真實性。

總之,要認識人的心理的實質,必須從人腦是心理的器官、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人的主觀反映與實踐活動的關係等方麵去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人的心理是人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反應映。

二、心理素質及其構成

所謂心理素質,就是個人在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等方麵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和品質。人的心理素質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心理活動長期積累的結晶。它是在先天生理素質基礎上,經過後天的學習和實踐逐漸發育和成熟,又反過來給予心理活動與社會實踐進一步以重大影響。我們在這裏所談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在思想和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特征和能動性。作為人才,必須具備時代和職業所要求的良好心理素質。人才的基本心理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認知素質。人在認識活動方麵形成的穩定傾向和獨特風貌,就是認知素質。認知素質主要表現為感受性、敏捷性、穩定性、係統性、準確性和獨立性等特性。在認知心理過程中,不僅感知敏銳而深刻,思維敏捷而靈活,注意集中而耐受,而且善於將各種認知心理活動相互補償,使發散――收斂思維交互作用,做到聞一知十,推陳出新。同時能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事物,思維嚴謹、嚴密、嚴格;能堅信真理性認識,不迷信、不盲從、不刻板、不保守。

2.情感素質。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能否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帶有特殊色彩的態度體驗,這一心理過程包括情緒、感情、情操三種發展水平。良好的情感素質有:第一,情感的傾向要與民眾利益和社會進步方向相吻合,情感應指向於獻身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反對從個人的私利目的出發。第二,情感的深度與廣度要聯係著生活的重要方麵,具有思想內容,具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能擺脫低格調、低品位等種種淺薄與庸俗。第三,情感的穩定性強而非變化無常,不會因一點小事就爆發強烈的情感。第四,情感效能具有積極性,情感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應能夠鼓舞和激勵人,推動人積極行動,而防止和減少消極效能。

3.意誌素質。意誌是人們自覺確定目的並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以克服、達到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良好意誌品質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有自覺性。生活和學習有明確的目標,一切行動為了目標的實現。要自覺鞭策自己,反對盲目性、依賴性和搖擺性,能夠不受內外幹擾和誘惑,甘願為目標的實現吃苦耐勞,勇於自我犧牲。第二,有果斷性。善於審時度勢,明辨是非,能夠抓住時機,當機立斷,重大關頭毫不猶豫,勇敢無畏。與果斷性相反的則是優柔寡斷和草率從事。第三,有堅持性。即矢誌不移,堅忍不拔,在困難和挫折麵前具有百折不回的頑強毅力,有一股“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立誌無常,遇難改向,是意誌薄弱的表現。第四,有自製性。要在意誌行動中,善於控製自我情感,約束言行,克服衝動,不驕不餒,不怯不惰,不任性。

4.興趣素質。興趣是積極探求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良好的興趣素質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麵:第一,興趣的廣度。即要有廣泛的興趣,使智能得以獲得多方麵的發展。第二,興趣的中心。要以某一深度較大的興趣為整個興趣體係的核心,以獲得精深的知識,形成智能優勢,使活動富有創造性。第三,興趣的穩定性和效能性。要使中心興趣具有持久性,而不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並要使之對自己的成才實踐活動產生積極效果,而不能停留在期望和等待狀態。

5.動機素質。動機是推動人行動的內在力量,它表現於指向目標、滿足需要的過程中。動機素質包括:第一,要具有正確的動機傾向性,將動機建立在社會合理的需要上,指向事業和社會的利益,形成高尚的動機。第二,科學地強化動機的強度,增大其動力作用,體現動機的能量性。第三,動機要具有持續性,能保持主導動機的穩定持久。第四,動機要具有清晰度,做到目標明,決心大,能夠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第五,建立起高、低、遠、近的動機係統,能協調動機衝突,堅持主導動機,並善於嚐試運用不同方法來達到目的,從而具有動機的係統協調性。

6.性格素質。性格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穩固態度和習慣的行為方式。性格是個性心理核心因素,它的“觸角”觸及到心理活動的全部領域。現代人才,應具優化的性格素質。一是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待人接物要正直、誠實、友愛、活潑、謙虛、禮貌、勤奮、節儉、認真、負責、樂於交往和善於與人與環境建立起和諧的關係。二是要正確把握性向。通常有兩種典型的性向,其一是外傾性,表現為開朗、靈活、熱情;其二是內傾性,表現為沉著、冷靜、多思。它們各有長短,優良的性格素質是善於揚長避短,擇優汰劣。在改革開放條件下,要強化熱情、奔放、勇敢、堅毅的“開放型”性格。三是要有較強的獨立性。樂觀、自信,辦事有主見,有魄力,不人雲亦雲,不隨波逐流,能獨立思考與處理問題,敢於開拓,勇於競爭,善於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