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知識與智能素質要求(1 / 3)

一、人才的知識結構

人才的知識結構是指個人所掌握的各種知識的結構,或者說是人才所掌握的各種知識的組合形式。

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情況對他能否作出成績有很大影響。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情況,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知識量,一個方麵是知識的結構及其總體效能。

首先,一個人要做出成績,必須掌握大量的知識,必須知識淵博。因為人的各種內在素質都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沒有較深廣的知識,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具有優勢的內在素質,就很難成才。同時,人的創造活動主要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沒有大量的知識,就缺乏創造的“原料”,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其次,人才所掌握的大量知識還必須是有效的知識。這就是說,光有知識量不行,還必須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沒有良好的結構就不能發揮其創造的功能。因為人才所從事的勞動總是某一方麵的勞動,在這個方麵又有很多具體的問題,要解決這些特殊的問題,就需要有關的特殊的結構。因此,一個人要成才,必須根據創造的目標和任務來積累知識,形成有效能的知識結構。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書櫃比我懂得多,然而,物理學家不是它,而是我。”這就是因為“我”是有目的的來積累知識的。此外,人類的知識是無窮的,而且處於迅猛的發展之中。人生有涯,盡管許多學者指出人腦的潛力僅發揮10%,但由於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什麼都學,必須有所選擇地、有針對性地來學習。

人才的創造活動是多層次的、多方麵的,因而其知識結構也是多樣的。比如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H。A。Simon)研究過許多問題,包括政治學、行政學、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組織理論、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經營學、決策理論等等。人才在進行每一次,每一個問題的創造時,都需要有一個小的知識結構,這些小的知識結構組合在一起,就形成個人的總的知識結構。

人才的知識結構,包括五種要素:世界觀知識、方法論知識、專業及相關學科知識、文化及科學基礎知識、經驗知識。

二、知識結構的要素

1.世界觀知識

世界觀知識是關於人們對世界最基本的觀點的知識。最高層次的世界觀知識稱為哲學,次一個層次的世界觀知識包括社會觀(社會辯證法或曆史唯物主義)和自然觀(自然辯證法)。

在理論研究特別是社會科學研究方麵,人們比較注意世界觀的指導,而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麵,則遜色許多。日本著名物理學家武穀三男說:“以往在自然科學中,自然科學家不是自覺地運用辯證法,而是從不自覺地學習、掌握以前的自然科學的成就中,直觀地獲得了辯證法。”蘇聯學者奧伊則爾曼在《評十六屆世界哲學會議》一文中指出:“如果說上個世紀的自然科學家一般還是輕視哲學的,那麼在今天,最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則經常研究哲學,甚至常常從事專門的哲學研究。”在科學史上,已有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研究科學問題,比如科學家貝爾納、化學家肖萊馬、物理學家阪田昌一、湯川秀樹、武穀三男等。

在實際工作中也不能忽視科學世界觀的指導,科學的工作方法來自科學的思想方法。一個人有了科學的世界觀,就能夠自覺地、科學地、準確地理解、掌握和評價各項方針、政策。

2.方法論的知識

方法論的知識包括學習的方法和創造的方法兩方麵的知識。二者又各自包含許多具體的方法。比如創造的方法有發現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寫著作、論文的方法等等。一個人才的成長離不開科學的方法,而要掌握各種必要的方法,首先就必須學習方法論的知識。

3.專業及相關學科知識

人才總是從事某一專業領域的勞動,人才所以為人才,就在於他們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或有所創新。要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就必須了解在這個專業領域裏前人已經作出的成就,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學習專業的知識。

與專業知識相聯係的有許多相關的學科,這些相關學科的知識對於理解專業知識、從事專業創造都是必要的,而且人們借助相關的學科往往可以在專業領域裏有所突破。陸遊在《示子詩》中寫道:“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上海“南京理發店”特級理發師張學明,所以成為一個理發專家,主要就在於他注意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諸如美學、雕塑、攝影、繪畫、電影、化學、曆史等等。學習相關學科知識,還有利於人才增強其適應性,轉行之後能夠很快地適應新的工作。

4.文化和科學基礎知識

文化知識主要是指語言、計算、寫作方麵的知識,科學基礎知識主要是指比較淺顯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常識。文化和科學基礎不僅是人才從事勞動所必需的,而且也是一個人(現代文明人)幸福生活所必需的。

在文化知識裏,最主要的是語言知識,包括國語和外語。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一個人能否很好地掌握國語,會影響他的思維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洛埃,曾對幾百位自然科學家進行了綜合調查,發現他們的語言文字能力也很突出。外語在某些專業的領域特別是科學研究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掌握好外語,就能擴大信息來源,有利於國際學術交往。

5.經驗知識

經驗知識即前係統知識,它主要是指具體的感性經驗。經驗知識是否豐富,關係到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也影響人才的生產勞動。一個人知道的感性材料越多,對成才越有利。

三、人才的智能素質

智能是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是造就人才的基本因素。它主要包括智力和能力兩大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分為若幹個要素。

1.智力部分

智力是指一個人頭腦聰明的程度,日常所說的“聰明”與“笨”便是指一個人智力的高與低。關於智力的確切含義,長期以來心理學界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智力是指一般的能力,即在各種活動中都表現出來的能力,例如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等,這就是通常說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邏輯思維能力)。它是有效地掌握知識順利地完成活動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即使最簡單的活動也不能脫離這種一般能力。

觀察能力,是人的大腦通過感覺器官(視、聽、嗅、味、觸等五覺)進行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的知覺活動,來捕捉事物中典型的、帶本質性的外部特征的能力。觀察能力是獲得客觀世界的感性經驗的基本保證,它在智力結構中起到收集信息的先導作用。

注意能力,是指人的大腦通過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和信息的集中和選擇的能力。它是順利獲得知識的必要前提,也是進行其他智能活動的前提。有人說,“注意是心靈的窗口”。這生動地說明了注意能力在智力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記憶能力,是指人的大腦對經驗過的信息進行儲存和再現的能力。它是以注意力為基礎的。注意力集中,留在大腦皮質中的痕跡就深刻,從而可以強化人的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確性和備用性。記憶是知識的倉庫,為人的思維活動提供原料,它起到了儲存信息的特殊作用。

思維能力,是指人的大腦借助於言語間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能力。它在諸智力因素中占據核心地位。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按一定的邏輯程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指不經過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來的理解能力)。思維具有不同的種類和類型,因而思維能力也表現為不同的類型,例如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等等。任何一個人都同時具有多種思維能力,但其中總有一項思維能力占主導地位。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各種思維能力類型的有機結合(不是相加)和高度發展,是一種複雜的高級的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創造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

想像能力,是指人的大腦把過去感知過的形象進行加工而產生新形象的能力。它是在觀察、記憶、思維等心理認識過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對創造發明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在人的智力上,上述五個方麵的要素具有各自獨立的作用。這可以用一台電子計算機來作比喻:觀察能力、注意能力――訊號輸入係統,負責接收、選擇輸入信息;記憶能力――儲存係統,負責儲存外來信息;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運算係統,負責加工處理內存的各種信息。然而,這些要素不是機械相加的,而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關係。如果一個人缺乏或喪失某一智力要素,便會影響其他諸要素的發展。例如雙目失明或雙耳失聰的人,幾乎喪失了觀察能力,那就嚴重影響其他能力發揮作用。

2.能力部分

這裏所說的能力是指特殊的能力,是人們在從事專門活動和專業活動中,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如從事音樂活動的人,必須具備節奏能力和曲調感能力;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診斷能力和醫療能力;工程技術人員不能沒有計算能力、設計能力和製圖能力;對於畫家來說,物體透視、空間比例、色彩鑒別等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能力不能脫離活動,隻有當人們從事某項活動時,才能發展和表現為其特殊能力。例如,有的人在數學推理演算方麵總是表現出速度快而且答案正確,我們就說他在數學方麵的思維敏捷,運算能力強。有的人在音樂活動中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我們就說他的音樂能力強。可見離開了具體活動,就無所謂能力,人的能力高低也隻能通過具體活動才能進行鑒別和評價。

特殊能力不能脫離一般能力,它是一般能力在某種活動中得到高度發展的特殊表現。一般能力越是發展,就為特殊能力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反之,特殊能力的發展也影響一般能力的發展。很多特殊能力得到高度發展的音樂家、畫家、作家、運動員等等,他們的一般能力也都有較高的發展。可以說,任何活動的順利進行都必須具備一般能力,也必須具備某一專業方麵的能力。任何一種單獨的特殊能力都不能順利地完成比較複雜的活動,複雜的活動往往需要有多種能力有機結合成的一個係統。例如,一個出色的教師完成教學活動需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和銳敏的觀察能力等。這種保證一個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多種特殊能力的結合叫做才能。才能高度發展就是天才,它是各種能力最完備的結合,能使人高效率創造性地完成某種或多種活動。人們常常把具有驚人記憶力的人稱為天才,這是不準確的。蘇聯心理學家魯利亞曾發現一個過目不忘的人,凡是他所接觸的東西都能夠記住。但他在記憶過程中缺乏思維活動,對頭腦中儲存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加工,因此,主次不分,頭腦中充滿一些雜亂無章的東西,當需要的時候很難提取。這樣的人,雖然有良好的識記能力,但他不可能利用他的知識進行創造性的活動。由此而見,任何一個單獨分離出來的能力,即使達到極高水平,也不可能成為天才。當然,對個人而言,擁有多種特殊能力者畢竟是極少數,由於人們從事的專門活動和專業活動的內容不同,對特殊能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如作為大學生在從事學習活動中,就必須要側重學習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麵能力的培養。

四、智能素質的差異性

人的智能素質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經過教育和培養,並在實踐中吸取別人的經驗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各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人與人的智能素質相比較而言就具有差異性。

從發展水平上看,智能水平有超常、正常和低常三種情況;從發展速度來看,有早熟、晚成和正常發展三種情況;從發展趨勢來看,有增長、保持和衰退三種情況。這種差異既可以指直觀覺察,也可以通過智能測驗的辦法來檢測。例如斯坦福――比奈量表、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特殊能力和創造能力測量法等都是心理學上測量智能的方法。由於各人從事的活動不同,表現在能力上的智能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如從事藝術活動的人與從事科學活動的人,在特殊能力上的差異相當明顯,因此在探討智能素質差異時,我們注重討論智力的差異。根據心理學研究,人的智力素質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智力發展水平差異

在全部的人口中,智力分布基本上呈現常態分布狀態,即兩頭小、中間大。有人對大量未經篩選的人進行了智力測量。

由表中可以看出,人的智力屬超低和超常是極少數,屬偏低和偏高是少數,屬中常是大多數。這種智力分布的常態性,正是反映了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性。一般說來,智力超常、偏高的人,在良好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他們的智能素質往往獲得較為全麵的發展,表現為觀察敏銳、注意力集中、記憶準確、想像豐富、思維嚴密而寬廣,善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求知欲強、自信心足、意誌堅強、辦事能幹等特點。有些人還具有發展特殊才能的特點,如繪畫、音樂等。而智力超低和偏低的人,如果後天又沒有良好的條件,自己也不勤奮,那麼他們的智能素質就得不到健康發展,往往表現為觀察遲鈍、注意力分散、記憶力差、缺乏邏輯思維,具有情感壓抑、自信心缺乏、辦事效率低等弱點。

智力的發展水平差異還表現為智力類型的差異。例如觀察能力可以分為綜合型、分析型和分析綜合型三類。綜合型者具有概括性和整體性的觀察能力,但缺少分析;而分析型者具有分析性的觀察能力,但缺乏概括和總體觀察的能力;隻有分析綜合型者才同時具備上述兩種類型的特點。其他幾種智力要素如注意能力、記憶能力等也有類似情況。

關於智力發展水平的類型差異,可以從大學生的類型差別中發現。例如幾個大學生同時從事某項實驗活動,在觀察方麵,有的仔細、有的粗心,表現為觀察細致性差異;在操作方麵,有的動作快,有的動作慢,表現為操作敏捷性差異;在思維方麵,有的獨創,有的平常,表現為思維獨創性差異,其中深刻性、敏捷性、獨創性的差異,正是由學生的智力類型不同而引起的。

2.智能成熟早晚的差異

人的智能差異有時也存在早熟和晚成的差別。有的人的智能在早期就有表現,如我國唐朝詩人王勃,10歲即能賦詩。而有的人“大器晚成”,智能發展較遲。如現代書畫家齊白石,40歲才顯示出他的繪畫才能。對於同一種智能,某些人可能表現得早些,而某些人可能表現得晚些。在大學生中,從總體上看,智能成熟的早晚差別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有,其程度也不明顯。但在具體某一方麵的智力和能力的成熟的早晚也是有的。例如有的大學生後期才逐步獲得這種能力。智能是可以鍛煉和培養的,大學生如果發現自己某方麵的智能發展較遲,不必為此焦急,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訓練。

3.智能發展的年齡差異

智能發展的年齡差異,我們可以從下麵的智力與年齡關係表中看出,各種不同的智力要素,在人的各個年齡階段的發展速度是不相同的。在一定的年齡範圍內,有的智力要素隨年齡增長而衰退,有的智力要素則隨年齡增長而發展,然而不管哪種智力要素,到了老年都會衰退。

4.智能的性別差異

一般人都認為智能有性別差異,心理學也不否認。不過所謂智能的性別差異,絕不能籠統地說成是男性比女性聰明,男性智能水平高於女性。研究表明,在智能總體水平上,男性與女性之間不存在差異,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男女兩性中既都有天才,也都有低能,即使在我國古代,也發現過女“神童”,如宋朝就有9歲女“神童”林幼玉和8歲女“神童”吳誌瑞。但男性和女性在智能的某些方麵還是有差異的,主要是:智能優勢因素方麵男女有不同,男性偏重於邏輯思維,女性偏重於形象思維;男性的空間視覺能力和數學能力較強,女性則短時記憶與言語能力較優。有人認為男女在智能方麵表現的早晚方麵也有不同,一般女性表現較早,男性表現較晚,這多少可以說明小學一般是女孩較靈,中學一般是男孩較優的現象。還有人認為男女智能分配也有差異,女性與男性相比,女性中智力超常和低常的比例較少,智能中常的比例較大;男性則智力超常和低常的比例稍大,智能中常的比例稍小。男女智能的上述差異是從整體來說的,而且是相對的,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

以上智能差異的形成原因很複雜,一般認為是由於生物學的遺傳因素與環境教育交互作用的結果。

第一,遺傳因素為個體智能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遺傳因素包括男女不同的染色體遺傳特征,大腦兩半球偏傾性功能的差異和性激素對腦結構功能的影響。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神經係統類型特點不僅是氣質的生理基礎,而且也和人的智能有密切聯係。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強度、靈活性、平衡以及三者之間的綜合結構,對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都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神經係統的強度可以影響人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延續時間,在思維活動中,神經係統的靈活性可以影響比較、分析、綜合等心理活動進行的速度;靈活類型的人在解決問題的速度方麵要快二至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