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會小環境(2 / 3)

教師的思想和品德對學生的思想和品德有很大的影響。有怎樣的老師,一般來說,就有怎樣的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包括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一個影響因素。文學家嚴文井在小學時的語文老師對他的作文很欣賞,加很多圈點,在班上朗讀。他初中時的一位語文老師看了他的一篇關於悼念他死去的弟弟的作文後,評價說:該生是未來文壇有希望的人。老師的這些評價都給了他很大的鼓舞,給他而後的成才以很大的動力;教師的教學方法的好壞,也往往影響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教得好的學科,學生願意學,往往在這門學科上積累了優勢,使這門學科成為以後的成才目標;發現有才華的學生,老師給予特殊的培養,這也對人才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和幫助作用。美國著名數學家維納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數學課時,發現電氣係的研究生萊維遜對數學有特殊的興趣,就加強對他的培養,並把他調到數學係,後來萊維遜獲得了數學大獎。第一個發現華羅庚的數學才能的是他的初中老師王維克,王老師發現他解題時善於探索多種路子,善於獨立思考,於是就允許他到家裏隨意翻閱藏書,還常常給他單獨講課,考試時單獨出題,正是在王老師的指導下,華羅庚寫出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這篇很有影響的論文。

教師的作用明顯地表現在師徒型人才鏈的形成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遜曾說:“我可以告訴你們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訣竅之一就是要有名師指點。”據朱克曼的統計,1972年以前的92位美國獲獎人中,有48位曾在前輩的獲獎人手下當徒弟。師徒型人才鏈是指同一才能類型的人才在師生中連續出現的人才現象。如孔子――子思――孟子(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哲學家),康有為――梁啟超(思想家),杜威――陶行知――董純才、戴伯韜(教育家),蘇步青――穀超豪――李大潛(數學家),湯姆森――盧瑟福――博爾(物理學家)。師徒型人才鏈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就是說,一個徒弟可能有幾個老師,而一個老師可能有幾個徒弟。在師徒繼承的關係中,老師對徒弟的教育和訓練是多方麵的,包括知識技能、行為規範、科學修養、創造方法等等。

為何產生這種師徒型人才鏈?朱克曼解釋為這是師徒相互追求的結果。所謂相互追求既是徒弟追求優秀的老師,而老師也設法尋求優秀的徒弟。隻有當雙方作了相互選擇時,師徒型人才鏈才會出現。

同學是學校環境中第二個人的因素。同學之間的友誼(這種友誼往往一直保持到工作以後)是成才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學間的友誼體現在各種時刻、各個方麵的相互幫助上,既有平時的幫助,也有患難時的援助;既有思想上、品德上的互相鼓勵、批評,也有學習上的互相啟發、幫助,還有生活上的互相關懷、照顧。同學之間在學問上的互相啟發,有時可勝過老師的講課。

除此之外,班集體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班集體在形成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才能、培養人的社會性等方麵都有很大的作用。班集體的這些作用是通過集體的活動、集體的輿論、集體的傳統、集體的機構等各種途徑而發生的。

學校中物的因素包括教學用具、教室、學校財產、圖書館、實驗室、活動室、校園等等。這些物的因素不僅是學生形成思想、品德、性格、能力,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條件,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物質基礎――這首先是一個完備教育過程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其次,它又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是培養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習慣的手段。”

三、工作單位環境

一般來說,工作單位是人生中除了家庭以外,生活時間最長久的地方。絕大多數人也是在工作單位做出創造性貢獻,真正成才的。單位對人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第一,單位製約著人才的發展方向。一個人一旦確定了工作單位,單位性質和任務就決定了他成才的方向。作為人才個人,如果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單位條件,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努力奮鬥下去,最終是能取得成功的。事實上大多數人才的成功正是這樣取得的。當然,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和任務有多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與本人的興趣、愛好、專業相一致,另一種是與本人專業、興趣、愛好不相一致。相一致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使人才加速成長;不相一致使人才的創造能力無法有效發揮,猶如千裏馬被捆在鹽車重載之下,雖然日行千裏,卻不能行走自如,這就必然障礙人才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適當調整工作任務或調換一下工作單位,對人才的成長比較有利。當然,這需要富有遠見卓識的領導或負責人來掌握。一位有水平的高級領導者,能把準事業發展方向,諸如選擇有價值的科研課題或適銷對路的產品,又能知人善任,將每個人才都安排到最能發揮其才華的崗位,那麼這個單位的事業必定生氣勃勃,蒸蒸日上,成批的人才都將迅速成長起來。相反,即使人才眾多,也出不了成果。人們常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講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