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環境
家庭對人才的影響,表現在三方麵:
第一,家庭是對人才進行早期教育的最好園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生活是人生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如此等等,都表明家庭是人才成長的發祥地和搖籃,它對人才的成長往往有先入為主的深刻影響。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對於人才的造就,“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麵前,人初次向社會生活邁進。”家庭的早期教育能使人才的智力得到有效開發。人的智力萌發有幾個關鍵時期,並遵循遞減法則。教育開始得越晚,智力開發遇到的困難就越大,錯過了關鍵期就要付出更高的代價,甚至一輩子也難以補償。一些早有成就的早熟人才,一般都得益於家庭良好的早期教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調查表明,69.8%的學生來自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早期教育還是造就人才良好品德的主要時期。兒童時代求知欲十分旺盛強烈,這不僅對知識的增長和智力開發有重要意義,對一個人的道德品格意識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俄國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人的一生中最初幾年形成的,而在這幾年中人的性格形成是很牢固的。”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有形與無形教育的緊密結合,是言教和身教的緊密結合。善於模仿是兒童的特點和天性,家長的品德行為會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一言一行,天長日久,潛移默化地鑄就了孩子的品格。因此家長從言傳身教做起,注意“淨化”家庭環境,為孩子創造一個富有高尚情趣的家庭教育氛圍,使他們從小懂得是非、善惡的標準,並能得到情感上的親自體驗,這是日後形成良好品德情操的重要基礎。據對犯罪青少年分析研究,發現他們中重視家庭教育又有較好教育能力的家長隻占10%,絕大多數家長既不會教育又不重視家庭教育。所以人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人生最初幾年是人才成長的關鍵時期,做好家庭的早期教育,使孩子在德、智、體各方麵得到啟蒙鍛煉,既是做父母,也是對社會的責任,不可掉以輕心。
第二,家庭環境對人才的成長方向有重大影響。在人才現象中有一種家族型人才鏈(或叫血緣性人才鏈),諸如古代的“三曹”→即三國時的曹操及其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三蘇”→即宋朝時的蘇洵及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都是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史上也有居裏夫婦和他們的女兒、女婿都是作出傑出貢獻的化學家;今天在我國也有不少“藝術世家”、“體育世家”、“音樂世家”等等。這種家族型人才鏈的接續,既與人才的先天素質有關,更與家庭生活環境有關。某種先天素質隻是為一個人沿著某一方向成才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可能性,隻是有了家庭環境的熏陶並為之提供某種學習訓練條件,才能使可能性轉變成現實性。當然,家庭對人才成才方向的影響是多方麵的:父母的興趣愛好、才能的高低、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家庭與親友交往,都會發生一定作用。選擇成才目標,從父母到本人,都要注意家庭環境,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認真關注有利條件。
第三,家庭對人才發展全過程都有重要影響。盡管家庭對人才成長的影響,在不同階段會有所不同,但家庭是人才終生不可脫離的環境。古人雲:“知子莫若父”,就是說父母對子女了解最真切,兒女的弱點在家裏也最容易暴露,而且由於血緣關係建立起來的特殊感情,家庭的教育常常具有特殊的效力。學校、社會的教育如果沒有家庭的配合,就可能很難奏效,甚至相互抵消。而對於已成家立業的人才,雖然父母的影響減弱了(仍然有影響),但是新的家庭又在發生著重要影響:夫妻恩愛,誌同道合,家庭和睦,是人才繼續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總之,家庭對人才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任何人才的成功,都有家庭的一份功勞,都有父母的心血。家庭教育始終是人類全部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家庭的責任,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尤其重大。隻知道疼愛孩子,那是本能的反應,隻有懂得怎樣教育孩子才是自覺的父母。對兒女不能采取溺愛的“保護主義”,也不能采取粗暴的“專製主義”,更不能采取“放任主義”,這三大主義對兒女有害無益。
當然,家庭終究是外在環境、外在條件,對於個人成才的影響如何,還取決於人才個體如何接受這種環境的影響和教育,怎樣去對待家庭環境的影響。
二、學校環境
人才成功的道路有許多。但是在現代社會,進學校接受係統的教育,則是一條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成功之路。因為學校具有其他環境所沒有的優越條件,它是專門培養造就人才的熔爐與場所。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學科門類齊全,知識密集,人才薈萃,有各類學有專長的學者、專家、教授、師長,有豐實的圖書資料,有廣泛的信息來源和交流渠道,有精良的實驗設備,有濃厚的學習風氣和活躍的學術氣氛,這一切都是培養造就千千萬萬各種人才的必備和優越的條件。
教師是學校環境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論他是哪一級學校的。教師的思想觀點、道德品質、知識麵、才能特征、對學生的態度、教學方法、生活作風等等,即教師的全部的個性特征,都對人才的成長有著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