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一切人才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它的成長過程始終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製約。馬克思有句名言:“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就深刻而又貼切地揭示了人才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社會環境對於人才成長的影響十分廣泛。從根本上說,它是人才成長的社會土壤,是人才取得成就的曆史舞台。人們隻有在正確地認識了他們所碰到的現成的社會條件,並且懂得怎樣利用這些條件,進而去改變這些條件的時候,才能做出積極的創造曆史的活動,並從而把自己也造就為人才。無論怎樣偉大的人物,都不能違背這一曆史規律。
人才生長的社會環境,就個體人而言,有大環境和小環境之分。大環境是指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環境;小環境是指人才生活的家庭、學校、社區、單位以及直接聯係的社會交往。小環境包含在大環境中。各環境層次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它們彼此影響,綜合地作用於人才。
社會環境對於人才的影響還具有二重性。它既可以加速人才的成長,也可能造成對人才成長的壓抑和摧殘。一般來說環境優越和身處順境,有利於人才成長;環境惡劣和身處逆境,有礙於人才的成長。但是在優越的環境下並非人人都能成才,在逆境中也未必不能成才。環境對於具體人才究竟產生怎樣的影響,與人才自身的主觀因素有密切關係。人才的成功是社會環境與人才自身主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麵我們就社會環境對人才的作用作以分析。
一、生產力水平
生產方式是指人們謀取物質資料(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方式,它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麵,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
生產力是人們控製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發展不僅為人們成才提出了客觀的社會需要,而且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一定的社會條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方麵影響著一個社會人才出現的數量,一方麵影響著一個社會人才的水平。如果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高,它就能提供更多的物質財富,就有更多的人具備發展自己的才能的時間、生活資料、文化資產的保證,就能出現更多的人才。因此,我們可以說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人才濟濟的社會,因為那時的生產力將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同時,生產力的水平還影響著人才的水平,因為人才的水平完全取決於人們的實踐水平,而人們的社會實踐都是受當時社會的生產力製約的。
二、社會製度
社會製度是要求社會成員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辦事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體係。社會製度是社會結構的外殼和形式。社會製度主要由四方麵因素構成:概念係統(思想和理論),規範係統(法規、紀律和道德),組織係統(機構、人員及其關係),設備係統(實物設備和象征標誌)。
社會製度主要包括社會的婚姻家庭製度、經濟製度、政治製度、文化製度、法律製度等等。
社會製度對人才的成長常常起兩重作用,一重作用是積極的促進的作用,一重作用是消極的阻礙的作用,前者是正功能,後者是負功能。社會製度對人才成長的積極作用表現在:
第一,導向作用。人才的成長總是朝一定的方向成長,因此人才的成長需要導向,而社會製度能起到導向作用。比如教育製度規定的向學生灌輸的思想體係、道德規範,法律製度規定的各種行為規範,都能起導向作用。
第二,保障作用。人才的成長需要較好的外部條件,而社會製度則能保障人才在成長中具備這些外部條件,尤其是文化製度、教育製度、科技政策、人事政策與製度。比如在我國,教育製度能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人事製度能保障有才能的人得到選拔和使用;專利製度能保障創造發明者獲得正當的經濟利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能保障人們自由地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促進科學的發展。沒有科學的健全的各種製度,人才的機會、權利、利益就得不到保障。
當社會製度不符合客觀規律時,當社會製度落後於形勢的發展時,當社會製度沒有得到正確的貫徹執行時,它就會對人才的成長起阻礙作用,出現功能失調現象。比如,法國科學院的種種資曆陳規使譽滿全球的居裏夫人當不上科學院院士。十九世紀中葉,德國沒有英國那樣健全的專利製度,德國著名工程師西門子和狄塞爾都跑到英國去建廠。在許多地方,論資排輩的價值觀念使大批的青年人難以破土而出,發揮才能。
三、社會變遷
所謂社會變遷是指社會結構、社會製度、社會組織、社會意識等一切社會現象的變化。社會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社會的變遷有兩種形態:社會進化和社會革命。社會進化是指緩慢的、逐漸的變化;而社會革命是指急劇的、大規模的變更,比如戰爭、工業革命、經濟改革(有計劃的社會變遷)等。此外,社會變遷還有前進的和倒退的兩種。
社會環境安寧時期,即社會進化時期,對人才成長有兩方麵的影響,一是積極的影響,一是消極的影響。在社會進化的時期,國泰民安,這是保障各種建設人才成長的重要條件。因為建設人才的勞動是一種複雜的勞動,這種勞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良好的物質條件、充足的時間、安全的地方等保障。但在這樣的時期,人們思想容易僵化,產生惰性,不利於人才的成長。
在社會革命(社會動蕩)的時期,社會革命對人才的成長也有兩重影響。一般來說,前進的社會革命有利於人才的成長。因為它不僅提出強烈的廣泛的社會需要,而且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實踐的舞台,革命的實踐最能鍛煉人的才幹,培養人的創造力,促進人的才能的發揮。所以革命時期往往是人才輩出的時期。比如春秋戰國時期,這是社會結構大變更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人才;文藝複興時期,這是一個經濟變革和思想變革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也產生巨人的時代;俄國十月革命時期,湧現出大批的政治和軍事的傑出人才;在我國目前的改革時期,也湧現出了大批的改革家。
但是,倒退的社會急劇變更則不利於人才的成長。比如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上台後,對內實行法西斯統治,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大肆迫害科學人才,使得人才大量外流。據統計,1940―1960年13名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有7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從德國逃到美國的。再如我國“文革”時期,“四人幫”推行極“左”路線,迫害專家、知識分子,這種急劇的社會倒退也使得人才缺乏生長的土壤。
四、社會意識
什麼是社會意識?有人認為社會意識包括對自然的認識和對社會的認識,有人則認為社會意識隻反映社會關係。我們認為,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對客觀的社會關係的反映。社會意識按照其對社會存在反映的水平和程度可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心理是低水平的社會意識,是一種不係統、不定型的反映形式,比如感情、風俗、習慣、傾向等等。社會意識形態是高水平的社會意識,它是對社會存在比較直接的反映,是比較係統的、抽象的、相對穩定的反映形式,比如藝術、道德、社會科學、哲學、宗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