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社會大環境(3 / 3)

第一,教育觀念發生了巨變。現在,人們都用戰略的眼光來看待教育的重要地位,普遍認為是立國、強國之本。今天人們懂得如果把現代社會的一切競爭歸結為人才的競爭的話,那麼實質上就是教育的競爭。教育的發達程度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示器和國力的主要標誌之一。發達國家實際上就是教育發達的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其實質就是教育相對落後的國家。由此,教育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戰略方針;一次性教育被終身教育的觀念所取代;以往把教育投資看作是純消費性投資的消極觀念已被看作是“生產性投資”的積極觀念所取代。日本人說得好:“教育投資的成果,其特點是以培養人的才能的形式積累起來的,一旦投了資,以其效果具有持久性這一點來看,可以認為它是生產上的重要投資。”一些有識之士甚至明確指出:有效的教育投資是實現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最好方法。

第二,教育投資迅速增長,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二戰以來,各國教育經費快速增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從1960年到1981年增長6.8倍;同期教育支出(不包括私人所投資金)增長了11.2倍。在1981年的6276億美元教育經費中,發達國家占5358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僅占918億美元(不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等)。現在,各國的教育經費的增長率,普遍高於各國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從世界範圍統計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從1960年的3.6%增加到1981年的5.7%。134個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從1960年的2.3%增加到1981年的4.1%;34個發達國家中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超過5.5%以上的國家1981年占了20個;美國1984/85年度學生總數比上年減少了35萬人,但教育經費比上年度還增長6%,教育經費高達2400億美元,按學生平均計算每人達4000多美元,日本1960―1975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倍,而教育經費卻增長了10倍。

隨著教育經費增加,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各國都在大力普及義務教育,致力於提高全民族的智力素質。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過一句話:“多一座學校,就少一座監獄。”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多一所學校,就少一分愚昧,多一分文明,多一批人才。因此,普及義務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國策。現在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實行了九年製以上義務教育,發達國家一般都實行高中義務教育,北歐少數發達國家還實行了大學義務教育。美國、日本的教育發展堪稱世界楷模,他們在7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發達的教育為美國的經濟騰飛和強大準備了雄厚的人才資源。教育規模擴大的另一突出表現就是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高等教育發展,加速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高等教育被當今看成是社會經濟和現代文明進步的“真正源泉”和直接創造者。20世紀初,世界在校大學生僅有60萬人,1950年增加到637萬人,1960年猛增到1300萬人,1976年就超過4100萬人。發達國家幾乎每10年左右在校大學生就翻一番。日本二戰前僅有大學48所,1973年增加到405所,現在已超過1000所。美國的大學普及率高達60%,日本是近50%,加拿大是40%多,我們是15%稍強(這還是1999年大學擴招後的2005年的比例)。

第三,教育結構不斷完善,現代化教育體係基本形成。20世紀60年代以來,教育開始改變了傳統的直線性和單一結構形式,尤其是為了加速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改變了隻向青少年開放的傳統,麵向整個社會,向各個年齡,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開放。不僅對“一次教育”負責,並向“終身教育”負責,從而使學生的來源和構成更加廣泛和多樣化,並且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來發展高等教育。現在的高校形式多種多樣,國家、地方、公辦、私立、甚至大公司也辦大學。高等教育結構的靈活多樣性,適應了當今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要求。特別是各國都十分注意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廣播、電視、網絡係統,發展多種多樣的成人教育係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開放性的高等教育體係。我們國家從80年代開始奮起直追,現在在各方麵也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多層次的高等教育體係。

第四,發展“英才教育”,注重培養拔尖人才。這是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的一個新動向,各國普遍從三個方麵加速這一改革進程,特別是發達國家。

①加強早期教育,及早發現天資聰慧和興趣廣泛的英才兒童進行重點培養。1958年美國就製定了《國防教育法》,其中一個重要的宗旨就是選拔大量的早慧兒童,實施天才教育。1972年成立了“聯邦天才訓練處”,並建立名為“天才學生儲備”製度,在中學階段先期安排智力優異的學生學習大學課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采取的三條措施之一就是要強化英才教育,培養拔尖學生。日本也一改以往的傳統,把實施英才教育作為“日本國文教政策的一個重點”。蘇聯當時在全國建立了700多所培養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的專門學校,西伯利亞大學附屬寄宿中學是全蘇聯最著名的“英才薈萃”中學。

②重點辦好一批國際一流大學,形成學派,占據科學高峰。發達國家對這類學校投資大,要求高,集中優秀的教師和精良的設備,並在選擇學生、教師待遇方麵都給以特殊照顧。美國3000多所大學中,隻有300多所有資格培養博士生;並重點扶持各具特色的名牌大學,像哈佛大學成為攫取諾貝爾獎桂冠人才的熔爐,而哥倫比亞大學則成為培養政治經濟人才的搖籃。美國、法國、日本、蘇聯等在這方麵都做得很好。

③使高等教育向後延伸,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博士、博士後。美國1976年研究生人數比1960年增長4倍,達到132萬人(我國快速擴招到2003年也隻是27萬人,研究生在校人數總量還不到100萬)。1980年美國頒發碩士學位31.5萬,博士學位3萬,而且我們知道,美國的大學教育是寬進嚴出,學位是很難取得的。現在,發達國家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隊伍主要是由不同層次的研究生來補充。韓國實行“英才教育”,1990年就培養出一批22―23歲的青年博士生。在這方麵我們國家也是奮起直追,現在研究生教育已達到了改革開放初的本科教育規模。

總之,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礎,沒有發達的現代化教育,就不可能造就出高層次的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必須用戰略的眼光和戰略的措施對待教育事業的發展,密切關注世界教育發展動向,緊跟世界潮流,在今天和未來的挑戰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