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社會意識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對人才成長起積極作用。比如“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對人才成長起積極作用。再如,某人在單位用非所學,而單位卡住不放,若把事情登在報刊上,就會引起社會的輿論,這對人才的流動是起一定作用的。美國輿論推崇新發明,莫爾斯在旅歐返美的船上聽到人們議論電磁鐵的發明,產生了電報的設想,後來他棄畫改行,發明了莫爾斯電碼。社會心理的作用且如此,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則最大。比如,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為人們的創造活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善於掌握並運用它,就能取得成功。
其次,社會意識在一定的條件下會阻礙人才的成長。尊重權威的社會心理會阻礙年輕人才的成長。錯誤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會使創造活動走向失敗。
五、科學技術
任何一個時代的科學技術都對人才的造就有直接的影響。現代科技的巨大進步,對人才的影響就更加深刻和廣泛了。無論是對人才數量還是質量以及人才管理等各方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表現為:
第一,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量急劇增加,使人們對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認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速全社會人才隊伍特別是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急迫要求,人才競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最重要競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這就為人才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直接推動著大批人才的造就和成長。
第二,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全麵地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科技發展的加速度和整體化趨勢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人才的智能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必須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廣泛的知識麵,不受分工的局限,能夠迅速吸收和跟蹤新出現的科學知識,並進行開拓;而且迫使人們在人才的培養和應用上,不僅要看重知識,更要看中能力。其次,對人才的科學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科學的力量變得空前強大了,它既可以為社會創造巨大的財富,也可以給人類製造巨大的災難,即使不被某些戰爭狂人濫用,也有造成環境汙染和資源、能源的消耗和浪費問題。這就要求從事科技研究的人們更加認真地對待科技成果的社會效果。對社會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義務感,盡力使自己的科技成果造福於人類。而且科學的整體化發展和科學課題的複雜化,使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不僅仰仗於每個人的創造能力的發揮,還依賴於人才的科學組合,靠人才群體優勢的充分發揮(例如:各種各樣的重大課題研究組)。因此,加強群體意識、團隊精神的培養,發揚人梯風格,正是當代科學發展對人才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品德要求。
第三,科技的迅速發展使人才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科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使科學研究已經從個體研究走向集體研究,並出現了國家規模的社會建製和國際合作體係(例如:人類基因工程研究的國際分工與合作)。科技的巨大進步,還使原來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型人才結構轉向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人才結構。社會對各種專門人才和高級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需求量更大了。
第四,科技的迅猛發展,使人才培養過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知識的急劇增長和知識更新周期的縮短,要求常規教育向兩頭延伸:即一頭向早期教育延伸,另一頭向成人終身教育延伸。這是一個大的變化。另一個變化是,依靠現代科技所提供的信息手段,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辦學形式,一個多層次、多係列,相互補充的現代教育體係已經形成。這樣,人們的成才道路多種多樣,成才途徑五花八門。為了適應現代科技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各種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都在進行重大而又深刻的改革。
第五,科技的迅速發展,使人才管理從經驗走向科學化。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使整個管理工作不僅有了係統的管理理論指導,還有了先進的管理技術手段,人才管理愈來愈製度化,科學化。
六、教育事業
教育對於造就人才的意義不言而喻,這不僅是就個體人才的成長來說的,而且就整個社會的人才湧現來看,也是一樣。教育對人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教育是人類智力能無限發展的基礎。人類從愚昧走向科學,從野蠻走向文明,依賴於人類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掌握和運用。但就每個個人來說,他不可能也不應該事事從頭開始,事事親自實踐。人類隻有在繼承前人的智力發展成果和基礎上,進行新的實踐,獲得新的知識,才能把人類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且形成前後相繼連續發展的無限係列。教育正是能夠將前代人所創造的智力成果係統地加以繼承並把當代人的智力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的主要途徑。所以,教育是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也是造就一代勝似一代的人才的基礎。
2.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造就一代代精英的根本途徑。人才的成長需要繼承前人的智力成果,同樣需要一個良好的民族環境。人才成長的曆史表明,人才的成功與他們的文化水平是成比例的,文化水平越高,成為人才的可能性越大;同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才隊伍的水平和數量,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文化水平也是成比例的。文化發達、文明開化的民族,必然比文化落後、愚昧封閉的民族能夠造就更多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是大批人才順利成長的不可缺少的社會環境。而整體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隻能靠教育及其發展。
3.教育是培養人才後備隊伍的基地。教育的發展不僅關係到眼前,而且關係到今後一代代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延續。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的培養,需要近20年時間。而科學家研究結果表明,科技人才最佳創造年齡區在25―45歲,峰值在37―38歲左右。這就是說,大多數人才是在他們參加工作一段時間後才達到創造能力的高峰期。因此,教育的效果,從小學算起,要到20年以後,從大學算起,快則幾年,慢則十幾年後才能充分表現出來。曆史已經表明,一個國家教育的發展與科學的興隆、經濟的振興都有一個超前期。所以人們稱科學是“明天的生產力”,而教育又是“後天的生產力”,對教育的投資就是“為後天的投資”。誰想掌握明天、後天,把握未來,就必須從今天的教育抓起。等到科學衰退,人才缺乏的時候才想到教育,那就來不及了。因為人才的培養的周期很長,所以任何一個教育環節的失誤都會對今後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我們“文革”時期有很沉痛的教訓)。
4.當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動向: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人才培養,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潮流。這個潮流的特點和動向大體表現為四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