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人才研究中的幾對範疇(1 / 3)

一、顯人才和潛人才

關於人才的含義,前麵已經講過了,但人才的成功,往往不是突發性的,而是需要經過一個或長或短,或順利或坎坷,或安然或危險,或一灘即過則萬馬奔騰,或五關六將層層阻攔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人才沒有得到充分顯露自己才華的機會,沒有得到使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得以實現的社會條件,雖有才華卻尚未得到社會的承認,對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潛”人才。

人才與“潛”人才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是否得到社會的承認。在外部特征上講,人才既有“名”又有“實”。而“名”與“實”是相互聯係的。因為有了“實”才有“名”。而有了“名”,對於“實”的影響的擴大無疑地也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很多人去書店買書,一看作者的名字,就決定買與不買,這就是“名”的威力。廣告就是借以傳“名”的手段,而商標則是標名顯實的身份證。“潛”人才,則不具備“名”這個條件,他沒有得到為社會服務的良好機會,也沒能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成果,或雖有成果,未被社會大多數人所重視與認可,於是龍伏海底,虎落平陽,隻有被人以魚、犬視之了。

“潛”人才向人才的過渡,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突發性過渡,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有漸變性的,百尺高樓拾級而上;有漸變與突發相結合的,所謂“積蓄已久,一蹴而就”。不論對於哪種情況,在向顯人才過渡的過程中,凡有誌者,光陰都不會白白浪費,相反,倒在那坎坷不平的道路上磨煉了意誌。

人皆欲成才。具有成才條件的人,即潛人才有要求“寶刀一試”的迫切心情,尤為強烈。但未成才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某些長處,潛人才也有他的優勢。未成才的青少年或潛人才,好比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

還有一種特殊的人才――“惡”人才。“惡”人才是指雖有才幹,但政治品質惡劣,政治立場反動,專以所具才能辦壞事的人。這實際上已經不是人才含義中的“物”了。然而,研究人才問題,隻研究正麵人物,不研究反麵人物,實在是一大缺陷。

“惡”人才,世間原本不少。在政治黑暗、社會腐敗的情況下,會出現得更多些。如中國曆史上有秦檜、趙構、嚴嵩、西太後、吳三桂、袁世凱、蔣介石等等。如果說他們沒有一點才幹,也許不符合實際。但他們立場既錯、品質又壞,一生之中,好事難尋,壞事易見。有人說,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對於惡人才仿佛還有幾分羨慕的意思。其實,惡人才,人品惡劣是真,才能卻著實有限。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名”,主要的還是依賴於當時社會政治形勢的變化而“青雲直上”,小人得誌;後來竟不思善舉,漸漸“樂少愁多”,終致身敗名裂。

總之,“惡”人才,從作“惡”始,以作“惡”終。雖有些許才幹,卻成為引其入邪門歪道的鬼火魔星。以致千百年後,人們進行人才研究,猶未能忘記這些人間怪物的反麵教員的作用。

二、社會需要與成才機遇

需要,有社會需要,也有個人需要;有物質需要,也有心理需要。這裏講的是社會需要。機遇,也有種種,這裏講的是人才個體的成才機遇。需要與機遇是什麼關係?應該說隻有出現需要才可能提供機遇,需要是前提。社會如一無所需,就不可能有成才機遇了。社會需要,包括現實需要和未來需要兩部分。

需要又是一個動態體係。過去需要,現在未必需要,現在需要,未來未必需要。這是指“質”的變化。即由無(不需要)變有(需要),或由有(需要)變無(不需要)。還有“量”上的變化,一般需要,非常需要,特別需要。這可以看成需要的層次。由急(特別需要)至緩(一般需要),由淺(少量需要)入深(大量需要)。社會需要和成才機遇比較,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麵,後者是輔從方麵,而機遇對於人才個體來說是直接的決定因素,因此,也是人才研究不可忽視的一個範疇。

上麵的圖示給社會需要與成才機遇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呢?換句話,圖示標示的需要與機遇的關係會給人才成才之路帶來哪些希望與困難呢?

從社會需要到為每一個人才個體提供的機會來看,至少要經過3個層次11種可能性,即給人才個體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些要求對於那些德才兼備、學識優良的人才來說,機會就多一些,對於那些相對來說德才較差、學識一般的人來說,機會就少得多。這是第一層含義。它說明,兩軍相逢勇者勝。機遇與人才的優劣成正比。對於潛在需要,人們的認識有一個過程。未來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需要的程度怎樣?這些問題並非事前都可以解決的。這就向人才個體提出了第二個要求:要多做幾種準備,學問應紮實些、知識麵應寬些、勇氣和韌勁應多些,這是第二層含義。這個含義說明,社會機遇與人才個體的應變能力成正比。人才個體本身具備社會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社會的現實需要直接地向人才個體提出需要,潛在需要是間接地向人才個體提出需要,而人才個體的創造也可以啟示社會的需要,促使社會對於人才個體的創造發生興趣,將潛在需要變成現實需要,甚至可以將未測需要變成現實需要。這是第三層含義。這個含義說明,機遇與人才的創造能力成正比。

根據以上三層含義,我們可以描繪這樣一個人才成長機遇結構:

這就說明,所謂機遇,並非完全不可捉摸的一種完全偶然性機會,而是有規律可循,同時具有統計規律特點的一種發散式機會群。這種機會群,由於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不斷提高,由於科學手段的不斷改進和日益適應現實要求,由於人才個體的不斷努力,特別是以個人所具條件的優勝,人們對於機遇的自覺性會越來越高,人才個體得到機遇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也許最終會有那麼一天,社會需要和人才追尋的機遇達到大體均衡以至完全均衡的程度。人才學研究正是為著這一天的到來,在整個人才係統中,盡到自己應盡的力量。社會需要與機遇之間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製約和影響。例如,合理的先進的人才管理製度,良好的社會風尚,科學的識別和培養人才的方法及手段等等。

三、天才與勤奮

世界上有沒有天才?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先搞清楚天才的含義。天才究竟指的什麼?這一點,中國與西方的理解有很大差別。中國人的傳統理解很明確,天才即天生之才,或者說先天之稟賦。西方則不同,西方並非沒有天生之才的說法,但他們又有別的一種解釋,天才即非凡的才能。這裏所討論的隻限於天生稟賦這一種含義。

天才有沒有?應該說有,實踐也證明有。“龍生九種,種種各別”。同一父母所生,在同一環境成長,為同一教育所培養,而後果並不相同,這裏除去心理的、品質的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天賦問題。個體天賦的差異有時是很小的,有時是很大的。天賦按狹義的理解,主要指大腦的生理功能,而廣義的理解也應包括身體等各個部分的條件在內。莫紮特成為作曲家,郭蘭英成為歌唱家,梅蘭芳成為戲劇大師,沒有天賦恐怕不行。美國有一位研究腦生理的教授證實,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腦神經膠質細胞比普通人多73%。“膠質”如此豐富,令人羨慕。因此,根本反對天才的說法,以為一提天才,就是宣傳唯心主義,就是反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沒有足夠的理論根據的。對於不同稟賦的人來說,根本不考慮他們的特殊條件,不去研究怎樣根據他們的條件去影響他、培養他、造就他,使他在捷徑上成為人才,而是千篇一律,用同一模式去對待不同稟賦,包括特殊稟賦的人,更是錯誤的做法,是對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對於有特殊稟賦的人,不但要給予重視,而且要及早發現,重點培養,使之不至於白白浪費以至枯萎、退化,成為喪失機會的不幸兒。有的專家對號稱“黑色橡膠”的古巴女排隊員的身體條件進行了一番測定,認定她們有極良好的身體條件和素質。《體育報》還發表了一篇題為《古巴女排得天獨厚》的文章。文章說:從比賽場上人們看到,古巴女排屬於大型化,而仔細測量發現,她們的平均身高並不突出,也不過1.798米,最高的隊員1.87米,最矮的1.725米,不比中國女排高多少。可為什麼直觀感覺不是這樣呢?通過測量,結論有了:現代排球隊員的高度,不能光量身體,還要看手臂的長度。古巴運動員手、腳之間的距離,具明顯“優勢”,原地不動,伸直手臂,個個超過球網(2.24米),連最矮隊員都超網3厘米。這是亞洲隊員不可比的。而指距更為驚人,12名球員,指距超過1.90米的有10人,最長的達到2.02米,超過身高足足20厘米。決定爆發力的跟腱長,12名運動員跟腱平均長度為25.93厘米,最長29厘米,個子最矮的也有25.8厘米。文章沒有說中國女排的跟腱長度如何,但說“比亞洲運動員長得多”。僅從“得天獨厚”這個題目推測,也可知道雙方身體條件的差距委實不小。這就是說,天賦有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才個體的發展前途。因此,體育學校、藝術團體招收學員都有嚴格的身體條件。其實,任何一個部門和工作對於身體和腦力條件都是有嚴格的條件的。隻不過不像一些專業部門表現得那麼突出就是了。對於人才天賦的個體不但應該承認,而且應該積極地進行科學研究,以求最終達到不埋沒或基本上不埋沒任何方麵的天才的成才。任何方麵的“天才”,既然“得天獨厚”,便須“刮目相看”,佳苗適得善養。

然而天賦條件再好,也隻能是成才的一個因素,至多是一種生理基礎。任何事情,無論其難易大小,隻靠天賦,都不可能取得完全的成功。嗓音條件好,固然是一件大好事,不識譜,不能成為音樂家。身高兩米,素質亦佳,不經過嚴格的訓練,不能成為優秀的籃、排球運動員。據美國《洛杉磯時報》報道:對美國120名最有成就的藝術家、運動員和學者進行為期5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他們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決心,並不是靠所謂的天才。相反地,芝加哥大學教育學教授本傑明?布盧姆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美國最有成就的鋼琴家、奧林匹克明星選手、雕塑家、網球明星、數學家和神經病學家的成功之路後說:“我們本來預料會發現偉大的天才的故事,但是,我們根本沒有發現天生的偉大天才,這些人的母親通常說:他們的其他孩子的天分倒比這些人高。”布盧姆教授研究的結論,可以為千千萬萬實例所證明,古今中外,俯仰皆是。沒有勤奮,僅靠天才,絕對不能成功。如果我們把天才比作一個正數,而把懶惰比作一個負數,正負相加,可能得到零的結果,也可能得到負值的結果,就是說可能使天才變成一個完全無用的人。況且所謂天賦,不可能處處強於他人,此強彼弱,各有所長。於是有一個公式:天才+勤奮=成功。反過來,天才+懶惰=失敗。而人才個體的關鍵性成敗一生中也許隻有一次。倒是那些天賦並非特殊,卻刻苦學習,堅持鍛煉,勇於探索,刻意求新的人取得了突出成就。龜兔賽跑,龜勝,道理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