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勤奮=成功,很能說明問題。但成功之路不僅包括天才與勤奮兩個方麵,還有機遇,我們已經解釋過它的含義了。還有訓練。訓練,就是外部因素對於人才個體的科學培養與造就。訓練和勤奮不同,勤奮是主觀意誌力,訓練是外部條件對這種意誌力的指導、引導和幫助。隻有意誌不行,傻幹、亂幹、蠻幹,費力越多,效果越壞,弄不好會出現令人傷心的“負值”。正確的訓練,通過科學方法,使人才個體的天賦條件和頑強意誌力得到充分發揮,剖心瀝膽,淋漓盡致。天才種子雖多,可燃之物卻少,這訓練就好比一塊火石、一根柴棒、一把鬆明。由此我們得出一個成才之路的新公式:
天才(1%~10%)+(勤奮+訓練)(51%~99%)+機遇(1%~49%)=成功(100%)
四、人才個性與共性
人才有沒有共性?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同類事物都有共性,都有共同的規律可循。沒有共同規律可循的事物,則不能成為同類。人才問題也不例外,構成人才的基本因素,人才的特點,人才的社會作用,產生人才的社會條件,這些都有共同性特征。研究人才,不但要研究產生的條件,研究它的內涵,而且要研究人才的共同特征。
由於人才是由很多方麵的條件構成的,比如政治條件、思想條件、理論條件、技術條件等等,就這些條件的本身來說,也有一個共同性問題,這是處於第二層次的共性,人們自然可以在這方麵找出構成人才的基本素質和內容。
同時,應該著重指出的是,人才的共性是一個可變因素,雖然這些可變性因素的變化有時表現得異常穩定,有時則表現得不穩定。比如科學技術水平向高一階段科學技術水平轉變,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科學技術水平對人才的要求上,在一定時間內,就會相對地穩定在一個比較固定的水平上,即使其中個別突出的人才會對科學水平的進一步發展作出極為傑出的貢獻,甚至這樣的傑出人才可以走在科學研究的前麵,但這種“超前”現象,畢竟是十分有限的。
但是這絕不是說,事物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水平上,事物的變化是絕對的,事物的突變是遵循一定客觀規律的必然過程,因此我們才說人才的共性畢竟是一個可變性因素。曆史條件不同了,對於人才就會在客觀上提出新的要求,人才的共性特征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但是對於整個人才曆史的特征,我們依然可以尋出其共性的所在,那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才確定的內涵。即使是人才的內涵,它本身也要隨著客體的發展而發展。
人才共性與人才個性是矛盾的兩個方麵,人才個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麵,也是整個人才個體中最為活躍、最為主動的一個方麵。如同人才共性一樣,人才個性也有自己的層次。
人才個性,這在過去某一段時間內是個名聲不大好的詞。說哪一個人個性太強,人們會條件反射地認為這個人有點個人主義,不服從領導等等。其實,健康的個性是個好東西。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講,它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特征,可以使人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人因為自己有七情六欲,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當然,我們不是提倡犯錯誤,以犯錯誤為光榮)。人類曆史也是在錯誤,改正錯誤,再產生錯誤,再改正錯誤的反複實踐中走過來的。即所謂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沒有創造性和開拓性,就沒有錯誤,沒有錯誤就不會產生新的認識,沒有新的認識,就不能出現新的革命,也不能造就一代新人。所以說,“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變得比較聰明起來了”。我們提倡發揮每個人才的健康的個性,就要允許人們犯錯誤,允許人們改正錯誤。健康的個性是大好事,對於健康的個性,不應壓製,而應該倡導,對於不同的健康的個性,應積極給予鼓勵,促其發展。這也應該成為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之一。如果過去在這方麵做得不夠,那麼,就應該積極補課。
個性不僅僅限於心理方麵,人才個體,由於工作環境、生活經曆、人事關係等的種種不同,其個性必然大有差異。差異不可怪,對差異驚駭者才大為可怪。京劇四大名旦,條件不同,師承各異,同唱《玉堂春》,卻各具千秋;桃花雖好,不妨李事;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西風瘦馬,識者為美;大漠孤煙,豈乏故人?如果什麼都要整齊劃一、千人一麵、千篇一律,沒一點新鮮氣味,那麼,還能產生什麼人才?任何偉大莊嚴的東西,都需要個性存在。建築物沒有個性,一百年後還是“火柴盒”,一千年後仍然還是“火柴盒”,令人目不敢開。寫文章,哪怕是最嚴肅的主題,沒有一點個性存在,任何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也將如食苦果,苦不堪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應該是最有權威性的理論書籍,但兩人的風格迥然不同。毛澤東熟識韓愈文章,下筆氣象萬千,他的著作與馬、恩、列、斯的著作相比較,充滿了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難道他們所倡導和創立的基本理論不都是一脈相承的嗎?所謂個性,不過是個人工作、生活、心理的差異的各種特點和習慣的統一,如果連這麼一點點差異性都不允許存在,還說什麼培養人才?連平庸之才都會窒息!當然個性不都是好的,有好的,有中性的,也有不健康的。即使對於後者,也不應該亂加指責,亂戴帽子,必欲置於死地而後快。世間多少有怪癖個性的人才,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點,就去反對人民、反對進步。
個性與共性相輔相成,互相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個性可以轉化為共性,共性也可以轉化為個性。人才學研究共性的目的,在於更好地加強發現成才的一般規律和人才的一般素質、特點。研究個性目的,在於更好地認識個性的作用和特征,不斷豐富其個性理論的基礎和視野,讓那些有血有肉、有靈魂有特點的新式人物不斷湧現出來。
五、常規人才與特異人才
人才成長的常規容易理解,而人才成長的特異現象就不易理解。特異,就是說不符合常規的現象、方法和規律。一個人自小學起,經過中學、大學、研究生這樣幾個階段,成為某一方麵的專才,或某幾方麵的通才,屬於常規。如果沒有經過這些階段,或者缺少其中某一階段,最後也成為某一方麵專才或某幾方麵的通才,屬於特異。假定,雖然也受過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教育,但卻沒有成為通才,也沒有成為專才,也屬於特異,不過是負值特異。常規在人們的常識範圍之內從起因至結果,洞若觀火,彼此明白,毫無驚怪之處。特異則在人們的常識範圍之外,難免有點不甚了了,禁不住要表現出一些大驚小怪。其實,一方麵,特異受常規所限製,一方麵,特異向常規轉化,特異的普及即為常規,循序往複,自古而然。
特異主要表現在成才道路、成才方法以及人才素質構成三個方麵。
舉例來說,毛澤東在1927年領導秋收起義,開始他的軍事生涯。此前,他既沒有多少軍隊生活的經驗,更沒有參加過專門的軍事學校,除去在舊軍隊當過一年兵之外,做過學生工作,辦過農民運動講習所,搞過工人運動,還當過國民黨政府的宣傳部長,這些和軍事指揮藝術都沒有實質上的聯係。毛澤東不但會打仗,而且他還是一位中外聞名的軍事戰略家和軍事理論家,他又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無產階級政治家,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思想家、理論家,同時又是一位才思敏捷的大詩人。毛澤東的成才之路,可以看作是特異成才的典型代表。再如魯迅先生,先前本是赴日學醫的高才生,中途憂國憂民,以為醫道隻能治人身體,文學方可救人心靈,於是棄醫從文。但他並未接受過文學理論和文學事業的高等教育,他聽過章太炎先生的課程,但讚歎的是章太炎先生的革命思想,而不是章太炎先生在古文字上的工夫。然後在《新青年》雜誌上,一聲呐喊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寫了大量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並著有《漢文學史綱》、《中國小說史略》等學術著作,特別是在雜文的寫作上作出了極為輝煌的成就。還有曹禺,他23歲時便寫出了《雷雨》,藝術之精湛,語言之功力,人物個性之鮮明,劇本結構之緊湊,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僅僅從對於劇本主人公繁漪變態心理的理解和闡發,竟達到那麼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作者不過是二十出頭的一個小夥子,真令人有點不可思議。魯迅先生和曹禺可以說是在成才方法和素質構成上的特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