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體成才規律的客觀過程
人才個體無論通過什麼渠道成才,大體上都要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這些階段的長短,在不同類型的人才身上差異很大。但這些基本階段又是不能完全超越和改變的。如果按照人才智力發展的一般客觀過程來考察,如前所述,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萌發期、繼承期、創造期、成熟期、衰老期。這裏我們作簡要分析:
1.萌發期。關於萌發期的存在,在動物界早有證明。新出殼的小雞,其追逐母雞的能力是在出殼以後4天左右,在母雞的帶領下形成的。如果在此期間(雖然僅短短4天),使小雞與母雞隔絕,使它得不到母雞發出的信息,那麼小雞就會失去追逐能力。實驗證明,小雞在出生8天左右形成分辨母雞呼喚的能力,如果同樣給予隔絕,則這種能力也會喪失。人與動物在能力發展方麵有著類似的機製。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獸孩”已有50多個。所謂獸孩,即在出生後很短時間內即與某種野獸共同生活,長到一定年齡後,則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恢複其作為人的本來天性。在所發現的50多個獸孩當中,有記錄可查的,最早被發現的一個,是1344年在德國深山中生活的一個“狼孩”。除此而外,1761年匈牙利有幾個獵人在高山深穀中,發現一個正在和幾個小熊嬉戲的女“熊孩”。1975年,一個法國探險隊在非洲的一個林區,發現一個長滿黑發的“鹿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共同特點是,無論狼、豹、熊、鹿哪一種動物哺育的人孩均無法再回到人類社會中如正常人一樣生活。這就說明人的才能發展,確實存在一個萌發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或略略提前,對兒童進行適時教育,予以豐富恰當的信息刺激,其才能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隨時間的後移程度,其才能發展的可能性會呈現遞減規律。
人的才能是多種多樣的,人腦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差異性。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一個叫“多智力”的新理論。加德納證實,人的大腦有六種智力,每一種智力都受大腦的一個“小區”控製。其中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數字運算能力為人們所熟悉。而其他四種智力對一般讀者則比較陌生,這就是音樂智力,定向直觀智力,身體活動智力和一個控製感情與體察他人情緒的智力。各種智力既能獨立地發生作用,又能相互協調,對客觀世界形成一個統一的外應力。這些智力的開發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一般認為,1.5歲左右是語言能力的萌發期,4歲左右是形象知覺萌發期。現在腦生物學證明,人的大腦的神經細胞,大約有140億個。嬰兒出生時,原來處於分離狀態的腦細胞,日漸長出“突起”,形成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聯絡與信息傳導係統。這種聯絡和傳導係統發展迅速,在3歲前就大約完成70%到80%之多。在此期間,對嬰兒萌發期進行適量而又豐富的信息刺激,顯然對促進細胞體生長和細胞結構的完善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郭沫若認為,正如一般人很少活到生物學計算的壽命一樣,人的才能發展到其天賦可能性的也極少見。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抓住才能“萌發期”這一關鍵階段,從而使智力的曙光沒有充分放射出來。在萌芽期上或多或少的失誤,必將影響成人智慧的燦爛度。
萌芽期的計算,從廣義上講,應從十月懷胎算起,到學齡前結束。換句話說,自十月懷胎起至6周歲前後止。
2.繼承期。這是指人才個體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繼承前人知識的發展時期,大約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生這樣幾個階段。對於自學成才的人來講,大體相似。這個時期有些研究者認為應稱為最佳學習年齡期。
現代腦生物學證明,一個人從出生到青春發育期是腦重增加最快的時期,大腦也處於青春階段,幾乎每日每時都在活躍、吸收、綜合、變化,呈現出極其旺盛的發展特征。十一二歲的孩子,其腦重已經接近正常人的水準。如果把17歲的青年的智力定作100%,那麼,八九歲的兒童的智力,就已經達到80%左右。
人過20歲以後,腦神經細胞每天約死亡10萬個,以後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細胞還會發生細微結構的變化,並逐漸影響信息的傳遞的精確度。60歲以後,智力下降明顯。70歲的人,一般腦重僅有青春發育期的95%。應該說,在超過學習黃金段以後,年齡愈大,學習會愈加吃力。學習繼承期,在人的心理發展上,又稱為人的第二童年,或叫童年發展期或“後童年”。這個階段,不但在學業上要奠定基礎,而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麵也會相應發生劇烈變化。對異性的愛慕、追求和熱戀,使得他們過分注重感情而壓抑理智。某些幼稚的舉動重歸故裏,盟誓賭咒較之第一童年更為頻繁而又一本正經。同伴之間時而如膠似漆,片刻難離,時而一言不發,或因一蠅頭蛇尾的小事情即反目成仇,幾時幾日甚至更長時間互不言語。一方麵任性撒嬌,孩子氣的特征更為明顯,一方麵又勇於任事,總想把自己列入大人行列。在學校中已是正正經經的班、隊幹部,回家又不免為一件小事發火和哭泣。如此種種,都體現了青春發育期的心理特征,而這一時期能否順利健康地完結,往往會對終身幸福或不幸發生極大的影響。如果說,人體從胚胎形成到呱呱落地,曆時十個月,在母體中重複了從單細胞生物到人類個體的這樣一個生理、心理的發展過程,那麼,從出生到結束學業,曆時20年上下,人才個體就要大致重複了人類用300多萬年時間積累的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的認識。
3.創造期。這是人才發展的關鍵一段。正如決定能否使鯉魚成龍的龍門一樣。創造期是繼承期的延伸和質變性發展。人才個體能否由“潛”入“顯”,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這是成敗攸關的一個階段。
從人的生理角度考慮,人的機械記憶,在青春期以後,每七年一遞減,而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青春期以後反而呈上升趨勢。三四十歲這一年齡階段,機械記憶下降並不明顯,邏輯思維能力卻明顯上升,二者相合即構成兩種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加上正值盛年,思想活躍,精力充沛,學有所成,創造欲望強烈。科學上稱之為“科學創造最佳年齡區”,是頗有道理的。縱觀曆史,橫看世界,大多數人才都是在這個時期做出了帶有決定性的貢獻。
當然,對於不同專業和不同領域的人才個體來說,年齡差異性很大。詩人宜少,良史宜老,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意見。如果到了三四十歲才開始做詩,實在是晚了一點。那個年齡,李賀早已乘風歸去,李白早已詩名滿天下了。而良史宜老,20多歲的史才雖然也有,但成其巨著,作精細的研究,仿佛還遠不成熟,要的到四五十歲才進入最佳境地。有人對諾貝爾獎獲得者(1901―1979)統計,如果把35歲作為區分中、青年科學家的界線,那麼,青年科學家在各項獲獎人數的比例為:物理學:54.1%;化學:34.9%;生物學和醫學:26.2%。三項平均39%。
人才個體創造期的年齡階段不是永遠不變的。從1901―1979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齡看,呈現略有增加的趨勢,就是說,人才個體的最佳創造年齡段有後移的可能和趨向。1901―1920年,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齡為38.4歲,1921―1940年為38.6歲,1941―1960年為38.9歲,1961―1979年為39.3歲。而有些學科和人才的創造年齡又有明顯“年輕化”趨向。二者反向行為,可以看成最佳黃金年齡段的不斷向兩極延伸和擴大。這一方麵是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一方麵也是教育不斷科學化的結果。一位來自香港的大學教授說,他到美國柏克利加州大學去聽課,第一天上課,大家共坐一桌交流的時候,這位教授禁不住自言自語:“何以過了時間,教授仍不來呢?”他旁邊一個穿牛仔褲長頭發的青年人就對他說:“我就是教授,你如果要聽課,我現在開講好了。”據說,美國一家大學,本來屬於三流學校,一天,負責人興致之下,請來了一批年輕教授,學生突然增多。雖未成為名大學,可也不再是吳下阿蒙了。這就是說,在現在美國教育界中,“薑”不總是愈老愈辣,而是愈新愈辣。1984年的博士,當然比1974年的博士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4.成熟期。也可以成為創造期的延續期。這個時期,對於人才個體來說,有三條通路:(1)學問繼續深化,創造繼續增多;(2)學問退化,創造波峰明顯下降;(3)學問、創造兩平平,於其本職來說,雖然維持原狀或有所進步,而較之客觀發展形勢已略顯不足。創造人才過渡為傳導人才。
雖然如此,就目前科學界人才個體的平均年齡分布來看,成熟期仍不失為一個非常寶貴和極為重要的時期。能夠繼續前進,更上一層樓的人數日益有所增加。據《科學報》載,通過對1984年中國科學院“科學成果數據庫”卷上有名的1270項科研成果的人員年齡結構分析,中年人的實力不但不可忽視,而且勢頭正盛,是一支引人注目的中堅力量。請看統計結果,參加這1270項科學研究的共4423人,其中36歲至50歲的科研人員3073人,占人員總數的69.5%。其具體年齡結構如下:61歲以上115人,占2.6%左右;56歲至60歲108人,占2.4%左右;51歲至55歲450人,占10.17%左右;46歲至50歲1401人,占31.7%;41歲至45歲1270人,占28.7%;36歲至40歲402人,占9.8%。45歲以上占有2074人,占47%。這真是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啊!
然而,成熟期畢竟具有過渡階段的色彩。人們可以延長過渡階段的時間,甚至可以在這個期間作出更為引人注目的成就,把它變成事實上的最佳年齡階段。但客觀事物的發展畢竟存在一定規律。人的年齡的發展尤其如此。老人,畢竟是老人,黃忠雖然老,壯氣猶存,畢竟不能逞雄威於二世,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而且成熟期的人才個體,大致已經成名,成名是好事,其本身也含有不利因素。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默頓研究,社會上實際存在一種“馬太效應”。他根據哈裏特?朱克曼對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調查,分析了科學家的聲譽、地位對社會心理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些社會心理狀態反過來對於已成名、未成名的科學家的社會地位、他們之間的榮譽、報酬的分配的影響,認為:“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這種情況就像聖經中《馬太福音》一書第25章所說:“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因此,他形象地將這種影響稱為“馬太效應”。讚揚聲中不絕於耳,輕而易舉地就可以發表文章,獲得創作權、出版權,名譽得來容易,內心也不太在乎,說好話的人那麼多,聽到批評就要喘粗氣,那麼“馬太效應”就成為迷魂湯,喝下去,使人頭暈目眩。成名人物能否經住這種社會影響,則是他們能否繼續有作為的關鍵,也就成為成熟時期逐漸向上麵所說三種方向發展的一塊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