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才成長與出現的一般規律(2 / 3)

我們說這種同時發現的現象是上述規律起作用的結果。一方麵,某種客觀的社會需要總是在一些國家、地區和單位同時存在著,這種需要吸引很多人來滿足它。

另一方麵,科學發現依賴於文化資產和人腦的思維力。文化資產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不為某一國某一人所壟斷,任何人都可以獲取;同時人的思維力的差異並不懸殊,一個人能想到的,另一個人也能想到。所以當兩種條件齊備時,結果往往為水平相當的一些人同時或先後得到。

2.社會需要和社會條件的情況決定著人才出現的數量和規模

所謂人才輩出,就是人才出現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而人才匱乏就說明人才出現的數量少,規模小。人才出現的數量和規模是由社會需要和社會條件的具體情況所決定的。社會需要和社會條件各自包括許多方麵。社會的需要包括社會需要麵的廣度、社會生產力的迫切程度、社會需要的重要程度。社會條件包括社會製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學術風氣和尚賢風氣等。首先,社會需要的情況決定人才出現的數量和規模。一般說來,社會需要的麵廣,某些社會需要十分迫切,某些社會需要意義重大,那麼,人才出現的數量就多,規模就大。比如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時期,反法西斯國家的社會需要(打敗法西斯,保衛國家主權獨立,維護和平)就十分迫切而重要,因而在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的鬥爭中,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無數的人才。這種廣泛的、迫切的、重要的社會需要多是出現在革命時期、生產關係的大變革時期,以及經濟和文化建設的追趕時期和上升時期,所以這樣廣泛的、迫切的、重要的社會需要,需要大量的人才去滿足,這就為眾多的人提供了成才的機會和活動的舞台。其次,社會條件的情況決定人才出現的數量和規模。一般說來,在各種社會條件都較優越並且社會條件的發展水平較高的情況下,人才出現的數量多。因為,優越的、豐富的、水平高的社會條件能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接受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機會,就會有更多的人去思考、去發表自己的觀點,就會有更多的人成才。

綜上所述,社會需要與社會條件的具體情況決定著人才出現的數量和規模。

3.社會需要與社會條件的情況決定人才出現的水平和特點

馬克思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並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因此,任何人才都帶有時代特征,都具有曆史的局限性。

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科學家巴貝奇,一生研究計算機,曾確定了存貯庫、運算室、輸入和輸出係統,研究過二進位方法,還選用了穿孔卡,整整奮鬥了近四十年,畫了幾千張圖紙,耗盡了大部分財產,但沒有成功。他的兒子繼承父業,也沒有成功。他們失敗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社會還沒有提供電子技術這個製造計算機的必要條件,他們隻能致力於用機械操作去完成計算機的功能。他們的失敗是時代的局限所致。自然科學領域如此,社會科學領域也是如此。空想社會主義者之所以是空想主義者,是因為他們處於資本主義生產還很不發達的時代。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同樣,他們不可能預見到帝國主義階段的特殊的規律,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還隻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我國明代革新家黃道婆1275年發明了三錠紡紗車,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製,她還不可能發明以蒸汽機來帶動的紡紗機。恩格斯說得好,我們隻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

此外,社會條件的情況還決定人才出現的特點。比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處於革命勝利的初期,處於改造流浪兒童的條件下,因而他的教育理論注重道德教育、紀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勞動教育。陶行知處於革命時期,處於舊中國落後的農村的條件下,他的教育注意大眾性、通俗性。蘇霍姆林斯基處在社會主義比較發達時期的一所普通中學裏,他的教育理論則側重於德智體美勞和諧統一的教育。上麵從三方麵分析了時勢造就人才的規律。根據這個規律,就要求一個國家根據曆史發展的趨勢製定正確的政策和發展戰略,不斷地提出社會的需要;同時,還要求一個國家盡力發展生產力,發展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製定正確的科技政策和用人政策,為人才輩出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根據這個規律,還要求每個立誌成才的人要順應時勢,把社會的需要作為自己的成才目標,並善於充分利用有利的社會條件。

四、人才成長的幾個具體規律

(一)內外因綜合作用成才規律

內外因綜合作用成才規律,可以表述為:人才的成才過程是內在素質與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在因素是人才成長的根據,外部因素是人才成長的條件,外部因素隻有通過內在素質才能起作用;內因和外因的結構,決定人才成才的方向、特點和水平。這個規律反映了人才成長過程中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本質聯係。

1.內部矛盾是人才成長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說,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那麼,人才內部的矛盾是什麼?人才內部的矛盾就是人才內在的創造需要(它是外部的社會需要的內化)和人才內在的創造可能(即內在素質)之間的矛盾。當需要高於可能,或可能高於需要時,二者就產生了矛盾(二者的平衡總是相對的,而不平衡是絕對的)。於是,人們就要提高其內在素質,或者提出新的創造需要,解決二者的矛盾。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不斷產生和不斷解決,才推動人們從非人才向人才,從低層次人才向高層次人才發展。這種內部矛盾的運動就是人才成長的根本原因。人才成長的水平是隨著人才內部矛盾的水平而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