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階段
人的身心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是分階段的,在發展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具有該階段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特征。心理學家曾將人的身心發展分為十個發展階段:
①胎兒時期――從受孕到誕生;
②新生兒時期――出生後的兩周;
③嬰兒時期――2周到2歲;
④早期兒童時期――2至6歲;
⑤晚期兒童時期――6至12歲;
⑥青春期――12歲至14歲;
⑦青年早期――14歲至16、17歲;
⑧青年晚期――17歲至22、23歲;
⑨成熟期――22、23歲至60歲;
⑩衰退期,60歲以上。
教育學家則從教育和學習的指導角度提出學齡分期的階段:
①學齡前期――幼兒園階段;
②學齡初期――小學階段;
③學齡中期――初中階段;
④學齡後期――高中階段。
曾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的渡邊茂則提出了“三萬天學習論”,他認為人的一生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出生到27歲,共約一萬天,這是成長階段,學習修業;
第二階段由28歲到54歲,共約一萬天,是人的活躍階段,充分發揮各種能力取得成就;
第三階段由55歲到80歲,也約一萬天,這是充實和總結的階段。
以上各種不同的階段劃分,說明人的身心發展與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二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那麼,人才學又該如何進行人才成長發展的階段分期呢?
有些人才學研究者認為,人才發展的階段,應從人才的基本特征出發,按人才智力發展過程來加以考察和區別,這樣可將人才成長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①萌芽期――智力的生理基礎成長期,從胚胎形成到出生;
②繼承期――從出生牙牙學語到整個接受家庭和學校教育過程;
③創造期――從接受教育後期進入創造並被社會認可;
④成熟期――從創造成果被社會認可到創造活動的結束;
⑤衰退期――從創造活動結束一直到老。
我們知道,成才,意味著創造和成功。那麼,成才的標誌應在於創造性活動的結果。因此,有些人才學研究者則認為,以創造發明的前後過程作為劃分人才成長和發展階段的主要依據,這樣,人才成長和發展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①胎兒發育期――從胚胎形成到呱呱墜地,曆時十月;
②學習繼承期――從出生到接受嬰幼兒,小學,中學,以及大學教育,學習繼承前人的智能;
③創造活動期――從學習繼承後期進入創造,到創造成果被社會承認;
④成才發展期――從創造成果被承認一直到老。
這幾個階段,一環扣一環,前後相互交叉。人才學對這幾個階段都要進行研究,但研究的重點則是人才的創造活動期。
二、人才成長與出現規律的含義
人才成長與出現的規律,就是人才成長和出現的過程中諸多現象中的共同的、普遍的、穩定的東西,是人才成長和出現過程中各種因素的本質聯係,是人才成長、發展、出現的必然趨勢。
關於什麼是成才規律,有人認為,成才就意味著創造成功,作出某種較大的貢獻。所以,成才規律就是人才創造成功的規律,就是人才創造過程中內外諸因素的本質聯係。這個定義似乎不夠全麵,因為成才的過程不隻是創造的過程,還有繼承的過程,人們在繼承和創造的過程中所遵循的規律,都屬於成才規律。
人才成長發展的規律又包括兩類:一類是單個人才成長和發展的規律,一類是整個社會的人才出現(包括人才出現的頻率,規模,水平,特點等)的規律,有人稱之為人才輩出的規律。
人才成長與出現的規律是多層次多類別的。從層次上看,有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人才成長和出現的一般規律是指各個時代,各個社會,各個地區,各種類型的人才成長與出現的共同的普遍的規律。而人才成長與出現的特殊規律是指各個時代,各個社會,各個地區,各種類型的人才各自不同的成長與出現的規律以及成才過程中不同環節的規律(比如目標選擇的規律,學習方法的規律,創造過程的規律)。這些特殊的規律隻在特定的時間內、空間內適用。從類別上看,有普遍的規律和統計的規律。普遍的規律是普遍存在和使用的規律,而統計規律隻表示一種趨勢和概率,並非普遍存在和適用。比如最佳年齡規律,這個規律“隻是作為一種趨勢發生作用”。
三、人才出現的一般規律
中外人才發展史告訴我們:有的時代,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有的時代,人才稀少,疏星寥落。比如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民主革命時期,歐洲的文藝複興時期,都是人才輩出的時期,而在封建朝代的末期,往往人才匱乏。為什麼科學發展的中心會從一個國家轉向另一個國家呢?在這些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人才出現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時勢造就人才的規律。
時勢造就人才,時勢造就英雄,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成才觀。這個規律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馬克思早在1850年就指出,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
什麼是時勢?時勢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時代的社會需要,一是時代的環境條件。所謂時勢造就人才的規律,就是指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的社會需要與社會條件必然會造就出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並且它決定了人才出現的數量、結構、水平、特點,它反映了人才與社會兩大係統間的本質聯係。
我們具體分析一下時勢造就人才的規律:
1.一定的社會需要與一定的社會條件相互作用,必然造就出大批人才
人類社會的需要總是不斷地產生,又不斷地得到滿足,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就是需要和滿足的矛盾的不斷運動的結果。有需要,就能發展;沒有需要,就會停滯和衰退。社會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有政治的需要,經濟的需要,文化的需要,教育的需要,科技的需要等等,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這些需要的具體內容和程度又是不一樣的。社會要發展,就要滿足這些需要;要滿足這些需要,就要有大批的各行各業的人才。所以,當一個國家處於上升時期或發展時期而不是處於衰退時期時,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要,它就需要大批的人才,渴望人才出現。
另一方麵,每個社會總是前一個社會發展的結果,它總是具有一定的物質條件,盡管每個社會的物質條件的豐富程度和發展程度不一樣。這些社會的條件(包括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為人才的出現提供了客觀的基礎。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生活資料,一定發展水平的教育事業為人才接受教育,繼承前人文化資產提供了條件,一定發展水平的科學技術為人才從事創造性勞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由於任何社會總是同時存在著一定的社會需要和社會條件,這二者的矛盾運動,不僅為人才的出現提供了動力(滿足需要),而且為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推動力(客觀條件)。所以,我們說,隻要一定的社會需要和一定的社會條件共同作用,就必然造就大批人才,這是一個客觀規律。
在科學史上,有這種現象,即一個科學理論往往是幾個人獨立甚至同時發現的。比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就是如此。恩格斯說過,不僅我們發現了這個多年來已經成為我們最好的勞動工具和最銳利的武器的唯物辯證法,而且德國工人約瑟夫?狄慈根不依靠我們,甚至不依靠黑格爾也發現了它。又說,摩爾根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四十年前馬克思發現的唯物主義曆史觀,並且以此為指導,在把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又如牛頓和萊布尼茨同時提出微積分,達爾文和華萊士同時發現進化論,亞諾什、高斯和羅巴切夫斯基同時創立非歐幾何,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同時提出經濟增長模型,等等。這些現象都是上述規律作用的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恰巧某個偉大人物在一定時間內出現於某一個國家,這當然純粹是一個偶然現象。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人除掉,那時就會需要有另一個人來代替他,並且這個代替者是會出現的――或好或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會出現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1963年也說,一些人可以被迫去從事偉大的工作,即使他們本身並不是偉大的人物,當他發現了一些東西,我知道這種發現是一個社會機構或一種共同合作的產物。假如他不發現,其他的人也會很快地發現。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現在在美國念物理化學博士學位的學生,在得到了一點靈感之後,就要夜以繼日地趕緊實驗,以求盡快得到結果,搶先發表。不然,別人先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在一些大學就不能被承認。因此,美國科學界出現一種快報,發表最新的發現,至於該發現的詳細報告就留待以後發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