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部因素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
外部因素包括外部的社會需要和外部的社會條件。為什麼說外部因素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
首先,外部的社會需要是人才內部矛盾產生的基礎。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到外部的社會需要的影響。隻有當人們把某種社會需要作為自己內在的需要時,為了滿足這些需要所必需的內在素質才與之構成一對矛盾。
其次,人才的內在素質(包括德、識、才、學、體諸方麵)的形成和提高有賴於外部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沒有外部條件起作用,人才的內在素質不可能形成和提高。
最後,人要成才,就必須把他的內在素質發揮出來,作出貢獻。但人才內在素質的發揮也離不開社會條件,比如合適的工作崗位、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人際的合作等等。缺乏這些必要的外部條件,人才內在素質的發揮(主要是才能的發揮)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製甚至完全不能發揮。
由此可見,一定的外部因素是成才的必要條件。但是,好的外部因素要靠人的主觀努力去加以利用,否則它就不會起作用,就不能成為成才的條件。
3.內在素質的結構(內因結構)和外部因素的結構(外因結構)決定人才成長的方向、特點和水平
上麵是講內因和外因決定一個人能否成才,這一點是講內因結構和外因結構決定一個人成為什麼樣的人才。內在素質包括許多方麵,在每一個方麵,每個人在其品質和水平上都有所不同,因而就形成每個人獨特的內因結構。同樣,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也有許多方麵,這些方麵對每個人來說也是不同的,因而就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外因結構。兩種結構交互作用,就決定了人才成才的方向、特點和水平,即決定了每個人才的獨特模式。有人認為,人才成才的方向是由環境決定的,人才成長的水平是由遺傳決定的。這個觀點是不對的。人才成才的方向、特點、水平是由兩種結構共同決定的(當然內在素質起決定作用),而不是單由內因或外因的某個因素決定的。
根據這個規律,就要求我們在成才的過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同時又不斷地創造和爭取較好的外部條件,使二者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協調。
(二)勤奮而科學的實踐成才規律
實踐是成才的基礎,人才是實踐的產物。但參加社會實踐就能成才是不是一條規律?顯然不是。世上絕大多數人都參加了社會實踐,但為什麼沒有個個成才?因為實踐、自學、勤奮等等每一個因素都隻是成才的一個條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條件。隻有通過勤奮而科學的實踐才能成才。
勤奮而科學的實踐成才規律,其含義可這樣表述:隻要經過勤奮的而且按科學的規律和方法來進行的以成才為目標的實踐,就不僅能夠成才,而且必然成才。這個規律反映了成才條件和成才之間的本質聯係(因果關係)。
為了準確地理解這個規律,必須注意:第一,這裏所說的實踐是指以成才(作出傑出的成果)為目標的實踐,而不是指達到其他目標(沒有達到傑出的程度)的實踐。這就要看一個人是否樹立了成才的理想,確立了成才的目標。要看他的各種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否是為了達到成才的目標。有些活動的直接目的不一定是為了成才。第二,這裏所說的實踐,是指各種各樣的實踐,包括學習的實踐、創造的實踐、鍛煉身體的實踐等,它不僅僅是指創造的實踐。第三,這裏所說的科學的實踐是指按科學的規律和方法來進行的實踐。但這並不是說每一次實踐都必須是按科學規律和方法進行的,而是說隻有最終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來進行,實踐才能成功,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種科學的實踐可能是自覺的、有意的,也可能是不自覺的、沒有意識的。第四,一個人想要進行勤奮而科學的實踐,就必須具備必要的外部條件。這裏顯然已經把外部條件包括進去了。如果一個人缺乏成才的外部條件,那麼他就不能進行勤奮而科學的實踐,也就不能成才。因此,勤奮而科學的實踐成才規律是與內外因綜合作用成才規律相統一的。
1.勤奮實踐是成才的第一個必要條件
人要成才,就必須做出超過特定標準量的貢獻,具備超過特定標準量的內在素質。為此,他就必須勤奮地實踐。郭沫若說過,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有些人遺傳素質好一些,腦子靈活一些,但這隻是為他成才提供了一個條件和可能性。如果他多參加實踐活動,他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反之,其才能就不能得到發揮,最終會成為平庸之輩。相反,有些人遺傳素質差一些,但隻要勤奮過人,照樣有可能做出成就。牛頓小時候被老師和同學稱為笨蛋,他的成績在班上總是倒數第一,後來卻成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梅蘭芳曾說,我是個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毛澤東曾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之所以能夠作出他們的理論,除了他們的天才條件之外,主要的是他們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沒有這後一個條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正是由於這個道理,孟子才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科學的實踐是成才的另一個必要條件
科學的實踐即正確的實踐方法是成才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沒有正確的實踐方法,就不可能成才。法國科學家貝爾納(C?Bernard)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
為什麼說科學的實踐或正確的方法是成才的必要條件?因為任何事物的活動發展總是有其規律性的,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必須根據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來確定正確的方法。幹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或正確的、或錯誤的,正確的方法使事情成功,錯誤的方法則使事情失敗。成才實踐也是如此,不論是學習的實踐,還是創造的實踐,都有一個方法問題。比如一個人學習時心不在焉,走馬觀花,他是不可能學到科學的係統的知識的,因為他的學習方法不符合人們認識的規律性。
3.勤奮而科學的實踐是成才的充分必要條件
一個人要成才,他的成才實踐就必須既是勤奮的,又是科學的。愛因斯坦總結的成功公式反映了這個規律,這個公式即: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廢話。我們說,勤奮的實踐和科學的實踐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隻講勤奮,不講科學方法,絕不會取得好的效果,勤奮就白白地浪費了;隻講方法,不講勤奮,也不能取得成功。方法的摸索依靠勤奮,方法的使用依靠勤奮,方法的掌握依靠勤奮。許多達到成功的方法並不是明顯的,如果這些方法一目了然,那成功就太容易了。比如愛迪生為了尋找電燈的較佳燈絲,試驗了上千種燈絲材料,最後研製碳絲燈泡,才取得成功。所以,沒有勤奮作基礎,方法本身也不能被很好的掌握和運用。
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在成才的過程中既要勤奮實踐,又要講究科學的方法,把兩者結合起來,不忽視任何一方,這樣才能達到成才的目的。